電腦網路總結
1. P110指明了V2格式的MAC框架格式,其中資料欄位(即IP資料包)長度範圍在46位元組-1500位元組,這個範圍是針對乙太網路來定義的,“1500位元組”也叫做乙太網路的MTU(傳輸單元最大值,即乙太網路限定了IP資料報最大長度為1500位元組)。P185指明了IP資料報的格式,“總長度欄位”為首部和資料部分之和。其中“總長度欄位”為16bit,因此IP資料報最大長度可以為65535位元組(216),但是這個範圍顯然超過了1500位元組。因此在乙太網路中,雖然使用儘可能長的資料報會使傳輸速率提高,但是由於乙太網路的普遍應用,資料報的長度不能超過1500位元組,有時IP資料報的長度還被限制在576位元組。當資料報的長度超過最大傳送單元MTU(乙太網路中MTU為1500位元組)時,就必須將過長的資料報進行分區後才能在網路中傳輸。這時分區資料報首部中“總長度欄位”是分區後IP資料報的長度。
2. MAC幀中“類型欄位”指明了鏈路層的上層使用了哪種網路通訊協定,例如該值為0x0800時,表示上層使用IP協議,該值為0x1837時,上層使用Novell IPX協議。
3. IP地址與硬體地址(MAC)的區別(P180):
物理地址是資料連結層和物理層使用的地址,而IP地址是網路層和以上層使用的地址。
由圖6-11可以看到,鏈路層以下資料報的首部是MAC地址,而IP層以及以上層首部是IP地址。
4. 進行實際的網路傳輸,還是要封裝成MAC幀後在物理層進行傳輸,而MAC幀的首部是MAC地址標記法,IP報首部是IP地址標記法,因此在IP報封裝成MAC幀的過程中,必須參考ARP地址映射表,這就是ARP的來源。
5. ARP是為瞭解決“同一區域網路上”主機或者路由器的IP地址和MAC地址對應的問題。“同一區域網路”就是linux核心中所謂的“鄰居”。ARP映射表中有一條本區域網路內路由器的IP和MAC地址映射,目的是為了從這個區域網路出去,串連到其他的網。
6. 發送和接收的過程見P183,值得注意的是【接收方】會從【ARP請求中】提取【發送方的IP和MAC地址】到【自己的ARP快取中】,這樣接受方在下一次成為發送方的時候,不用再廣播MAC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