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java中的內部類總結
內部類不是很好理解,但說白了其實也就是一個類中還包含著另外一個類
如同一個人是由大腦、肢體、器官等身體結果組成,而內部類相當於其中的某個器官之一,例如心臟:它也有自己的屬性和行為(血液、跳動)
顯然,此處不能單方面用屬性或者方法表示一個心臟,而需要一個類
而心臟又在人體當中,正如同是內部類在外部內當中
執行個體1:內部類的基本結構
|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 |
//外部類class Out { privateint age = 12; //內部類 classIn { publicvoid print() { System.out.println(age); } }} public class Demo { public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Out.In in =new Out().newIn(); in.print(); //或者採用下種方式訪問 /* Out out = new Out(); Out.In in = out.new In(); in.print(); */ }} |
運行結果:12
從上面的例子不難看出,內部類其實嚴重破壞了良好的代碼結構,但為什麼還要使用內部類呢?
因為內部類可以隨意使用外部類的成員變數(包括私人)而不用產生外部類的對象,這也是內部類的唯一優點
如同心臟可以直接存取身體的血液,而不是通過醫生來抽血
程式編譯過後會產生兩個.class檔案,分別是Out.class和Out$In.class
其中$代表了上面程式中Out.In中的那個 .
Out.In in = new Out().new In()可以用來產生內部類的對象,這種方法存在兩個小知識點需要注意
1.開頭的Out是為了標明需要產生的內部類對象在哪個外部類當中
2.必須先有外部類的對象才能產生內部類的對象,因為內部類的作用就是為了訪問外部類中的成員變數
執行個體2:內部類中的變數訪問形式
|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 |
class Out { privateint age = 12; classIn { privateint age = 13; publicvoid print() { intage = 14; System.out.println("局部變數:"+ age); System.out.println("內部類變數:"+ this.age); System.out.println("外部類變數:"+ Out.this.age); } }} public class Demo { public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Out.In in =new Out().newIn(); in.print(); }} |
運行結果:
局部變數:14
內部類變數:13
外部類變數:12
從執行個體1中可以發現,內部類在沒有同名成員變數和局部變數的情況下,內部類會直接存取外部類的成員變數,而無需指定Out.this.屬性名稱
否則,內部類中的局部變數會覆蓋外部類的成員變數
而訪問內部類本身的成員變數可用this.屬性名稱,訪問外部類的成員變數需要使用Out.this.屬性名稱
執行個體3:靜態內部類
| 12345678910111213141516 |
class Out { privatestatic int age = 12; staticclass In { publicvoid print() { System.out.println(age); } }} public class Demo { public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Out.In in =new Out.In(); in.print(); }} |
運行結果:12
可以看到,如果用static 將內部內靜態化,那麼內部類就只能訪問外部類的靜態成員變數,具有局限性
其次,因為內部類被靜態化,因此Out.In可以當做一個整體看,可以直接new 出內部類的對象(通過類名訪問static,生不產生外部類對象都沒關係)
執行個體4:私人內部類
|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 |
class Out { privateint age = 12; privateclass In { publicvoid print() { System.out.println(age); } } publicvoid outPrint() { newIn().print(); }} public class Demo { public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此方法無效 /* Out.In in = new Out().new In(); in.print(); */ Out out =new Out(); out.outPrint(); }} |
運行結果:12
如果一個內部類只希望被外部類中的方法操作,那麼可以使用private聲明內部類
上面的代碼中,我們必須在Out類裡面產生In類的對象進行操作,而無法再使用Out.In in = new Out().new In() 產生內部類的對象
也就是說,此時的內部類只有外部類可控制
如同是,我的心臟只能由我的身體控制,其他人無法直接存取它
執行個體5:方法內部類
|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 |
class Out { privateint age = 12; publicvoid Print(finalint x) { classIn { publicvoid inPrint() { System.out.println(x); System.out.println(age); } } newIn().inPrint(); }} public class Demo { public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Out out =new Out(); out.Print(3); }} |
運行結果:
3
12
在上面的代碼中,我們將內部類移到了外部類的方法中,然後在外部類的方法中再產生一個內部類對象去調用內部類方法
如果此時我們需要往外部類的方法中傳入參數,那麼外部類的方法形參必須使用final定義
至於final在這裡並沒有特殊含義,只是一種表示形式而已
著作權聲明:本文為博主原創文章,未經博主允許不得轉載。
Java內部類的使用小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