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回應時間:是系統完成一次外部請求處理所需的時間,這些外部請求可能是使用者互動行為,例如按下一個按鈕,或是伺服器API的調用。
2. 響應性
不同於處理請求,它是系統響應請求的速度有多快。這個指標在許多系統裡非常重要,因為對於一些系統而言,如果其響應性太慢,使用者將難以忍受----儘管其回應時間可能不慢。如果在請求處理期間,系統一直處於等待狀態,則系統的響應性和回應時間是相同的。然而,如果能夠在處理直正完成之前就給使用者一些資訊表明系統已經接到請求,則響應性就會好一些。例如,在檔案拷貝過程中,為使用者提供一個“進展條”,將會提高使用者介面的響應性,但並不會提高回應時間。
3. 等待時間
是系統獲得任何形式響應的最小時間,即使應該做的工作並不存在。通常它是遠程系統中的大問題。假設我們讓程式什麼都不做,只是調用返回即可,則如果在本機上運行程式,一般都會立即得到響應。但是,如果在遠端電腦上運行程式,情況就不一樣,往往需要數秒的時間才能得到響應,因為從發出請求到得到響應的數秒時間主要用於排除困難使用資訊線上路上的傳輸。作為應用開發人員,我經常在對等待時間無能為力。這也是為什麼要盡量避免遠程調用的原因。
4. 吞吐率
是給定時間內能夠處理多大的請求量。如果考察的是檔案拷貝,則吞吐率可以用秒位元組量來表示。對於公司專屬應用程式來說,吞吐率通常用每秒事務數(tps)來度量,這種方法的一個問題是指標依賴於事務的複雜程度。對於特定系統的測試,應該選取普通的事務集合。
在這裡,效能或者指吞吐率,或者指回應時間,由使用者自己決定。當通過某種最佳化技術後,使得系統的吞吐率提高了,但是回應時間下降了,這時就不好說系統的效能提高了,最好用更準確的術語表示。從使用者角度而言,響應性往往比回應時間更重要,因此,為了提高響應性,犧牲一些回應時間或吞吐率是值得的。
5. 負載
是關於系統當前負荷的表述,也許可以用當前有多少使用者與系統相連來表示。負載有時也作為其它指標(如回應時間)的背景。因此,我們可以說:在10個使用者的情況下,請求回應時間是0.5秒,在20個使用者的情況下,請求回應時間是2秒。
6. 負載敏感度
是指回應時間隨負載變化的程度。假設:系統A在10~20個使用者的情況下,請求回應時間都是0.5秒;系統B在10個使用者的情況下,請求回應時間是0.2秒,在20個使用者的情況下,請求回應時間上升到2秒。此時系統A的負載敏感度比系統B低;我們還可以使用術語衰減(degradation),稱系統B衰減得比系統A 快。
7. 效率是效能除以資源。如果一個雙CPU系統的效能是30tps,另一個系統有4個同樣的CPU,效能是40tps,則前者效率高於後者。
8. 系統的容量是指最大承載或者吞吐率的指標。它可以是一個絕對最大值
9. 延展性,度量的是向系統中增加資源(通常是硬體)對系統效能的影響。一個可伸縮的系統允許在增加了硬體後,能夠效能上的合理提高。例如,為了使輸送量提高一倍,要增加多少伺服器等。垂直延展性或稱垂直延展,通常指提高單個伺服器的效能,例如增加記憶體。水平延展性或稱水平延展,通常指增加伺服器數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