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電腦基礎知識
CPU指令集:電腦能夠執行的指令的集合,或晶片在生產過程中內建的功能集合,各晶片支援的指令集有所不同。
運算器:將各電訊號分時輸入到運算器中,並將輸出結果儲存至寄存器中。
寄存器:鎖存裝置。將電氣訊號鎖在內部,儲存電氣訊號的原來狀態。
問題空間:需要解決的問題的集合,代表需求
解空間:晶片所能夠完成的所有操作的集合,代表解決方案
編程過程:將問題空間的問題映射到解空間的解決方案的過程
微碼編程:彙編。晶片的指令集所遵循的一套編程邏輯機制,而彙編為電腦語言的初級抽象。
地址:儲存空間中每個儲存空間編址的集合,如從0到n。
地址匯流排:進行記憶體空間定址的通道。如32個針腳所能最大定址空間為2^32=4G。因此32bit的cpu字長最多識別的記憶體空間大小為4G。
字長:用於定址的針腳寬度。有32bit和64bit等。
記憶體:編址的儲存單元。
記憶體保護:記憶體控制器控制讀寫操作,防止惡意代碼的入侵。
Poll機制:CPU每時每刻都監聽外部裝置的請求,將一直佔據CPU資源。
Interrupt機制:當需要資源時才向CPU進行申請。
中斷過程:當中斷訊號發生時,CPU將資料取出來放置記憶體中,並根據IO連接埠來區分具體的IO裝置以進行互動
IO互動:IO裝置的針腳格式不盡相同,CPU和外部裝置互動時必須能夠捕獲IO event才能實現互動。
多任務系統:由某個監控程式分配硬體資源,協調各種作業的處理。而監控程式本身不處理具體作業。
監控程式:隱藏底層硬體並將底層硬體的計算功能抽象提取出來,輸出給各應用程式,並且進行資源分派,資源切割和再分配。因此監控程式可看作一個虛擬電腦,也就是通常所稱的作業系統。
時空劃分:CPU將時間分區來提供生產力,記憶體將空間分段來提供生產力。
環:電腦的四個環,分布著不同的指令。其中應用程式僅能使用環3的指令,作業系統使用環0。因此應用程式無法直接操作硬體。
使用者模式:使用者空間的操作模式。使用者通過系統調用的方式來使用硬體資源。
特權模式:也稱為核心模式,為核心空間的操作模式
API:應用程式介面
ABI:應用二進位介面
彙編:組合語言開發出來的程式對硬體依賴性很大,對於實現跨平台啟動並執行目標非常困難。
CPU硬體晶片:x86,x86-64,Power,PowerPC(蘋果),Alpha,安騰,UltraSpart,ARM,MIPS,M68k等
本文出自 “嘟教授” 部落格,請務必保留此出處http://jaywin.blog.51cto.com/10784772/1890853
電腦基礎名詞概念(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