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年年初以華為集中清理 40 歲以上程式員開始拉開了技術人員“中年危機”的熱門話題序幕。
2017 年年底又以中興 42 歲研發負責人歐建新跳樓事件將“中年危機”的熱度推向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峰。
就在最近,作為中美貿易戰的升級,美國政府全面禁止向中興公司出售電子元器件,全球四大通訊廠商的中興立馬面臨滅頂之災。
上述熱門話題都是由 IT 界引發,一經引發無一不佔據著各大新聞媒體論壇乃至朋友圈微博的熱搜榜第一的位置。
然而,雖然都是來自於 IT 圈,卻極少有人把它們關聯在一起。畢竟,雖然都是來自於中興,但歐建新似乎負責的不是晶片元器件之類的研發工作。真的沒有關聯,沒有因果關係嗎。果真如此嗎。
以電阻、電容類元器件為例,這類元器件的特點是價格雖然非常低廉,但是需求量極大。其實國內廠商也能生產,但是品質不如國外品牌廠商生產的。要命的是不管它多便宜,只要焊接到你的電路板上,只要有一顆壞掉了,你的整個電路板就報廢了。所以我們自己的電子產品生產大廠都避免使用國內廠商生產的元器件。
說到這裡,可能有人要問了:既然國內有廠商也能生產這種元器件,難道我們自己就不能生產出來跟國外同樣品質的產品麼。
問的好。這種元器件 TDK 和三星等廠家在材料配比、生產工藝方面人家有著長期的積累,人家就是能生產幾百億顆都保證品質的一致性,次品率極低。這是國內廠家所達不到的。據說有國內廠家去挖日本和韓國的電阻電容工程師,人家給多少錢都不來。所以雖然這類產品非常簡單,但直到現在國內廠家在品質上還是趕不上歐美日韓台企業的產品。
歐美日韓的這類企業都是積累了幾十年的經驗,有人家的核心技術。這類企業往往養著一批又多年經驗的老工程師,五六十歲的都有,人家一輩子都在做這個,一心只做技術。這種人安心做技術,不是說你高薪就能挖過來的。
反過來看國內:
華為面臨財務問題先清理掉 40 歲以上還在做技術的員工。 在中興服務了 6 年的 42 歲歐建新被公司拋棄,隨後被整個世界拋棄一般地跳下樓。 一位資深獵頭感慨:技術人員年紀大了技術再好也沒有地方推了,因為沒有公司要了。 “技術人員不要一直做技術”成了至理名言。 “創業”,這個時髦而又高大上的名詞似乎成了技術人員唯一的出路。
中國有這樣的社會環境,能讓五六十歲的普通工程師安心做技術,同時享有較高的社會地位麼。——沒有。
為何沒有。——
中國社會的價值觀追求的是數量而不是品質。諸如華為中興之類的寡頭層級的大公司都不願意為這種技術積累買單,你小公司去這麼幹只會是死的更快。
中興面臨滅頂之災,其下 8 萬多員工的 8 萬多個家庭面臨經濟危機。中國終於開始為自己的浮躁買單了。中國製造,
是時候由追求中國數量到追求中國品質轉變了。不然的話,中興絕不僅僅是一個偶然,而是一個噩夢的開始。
中興面臨滅頂之災,痛,非常痛。可悲的是,無論是政府還是企業,
沒有人反思到底為何會出現這種後果,我們看到的更多的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更多的人只是開始關心起來晶片,開始加大晶片研發投入,而沒有人去關心問題的根源出在哪裡。可笑,可悲,可歎。
參考資料
若美國全面禁售晶片, 中國武器裝備會不會癱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