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軟體業崛起的三大內因
來源:互聯網
上載者:User
印度是曾經創造了古代文明的大國,印度綜合國力不強,人均GDP比中國低,多年來印度GDP增長速度亦不高,資訊產業的基礎設施也較差,但印度軟體業的發展卻一枝獨秀。其實,印度軟體業的高速發展,主要是政府部門在其中扮演了主要的角色。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本刊刊登此文,希望政府部門能借鑒印度的做法,提升國內軟體業的發展。
印度軟體業的發展,正以世人矚目的速度高速前進。一個GDP增長速度並不高的國家,為何在短短的時間內成長為世界軟體大國?這離不開印度政府對軟體的支援。
據資料顯示,印度軟體業自1993年以來的年均增長速度為50%左右,1998~1999年度印度軟體業產值為39億美元,其中出口為26億多美元,是僅次於美國之後的世界第二大軟體生產和出口國。印度軟體業佔據世界軟體市場16.7%以上的份額,印度軟體產品大多輸出到美國,其次是歐洲。印度的軟體公司承攬了美國航空公司、瑞士航空公司、新加坡航空公司等航空公司的運行軟體,以及倫敦地鐵的運行軟體,其設計技術堪稱一流。
世界銀行的一份調查稱,80%的美國公司把印度作為國外軟體來源的首選市場。難怪,微軟的比爾·蓋茨訪印時驚呼:“21世紀的軟體大國,不是美國,也不是歐洲,而可能是印度。”
政策引導產業發展
印度是個發展中國家,綜合國力不強。但印度政府的發展策略是從幾個主要產業入手,使用有限的資源和集中的政策扶持發展相關產業。其成效就是使印度成為了世界軟體第二大國。
上世紀80年代初,拉吉夫·甘地政府明確提出:“要用電子革命把印度帶入21世紀。”其政府推動和政策切入點就是軟體業。1984年印度政府頒布了電腦政策,明確了軟體業為產業,可以獲得相應的補貼和優惠(中國在2000年國務院的18號文才明確了軟體業的稅收優惠等政策)。1986年印度政府又頒布了《電腦軟體出口發展和培訓政策》,為軟體生產提供了一切必需的投入,如提供進出口用匯便利、金融支援、人員培訓、高速數額傳輸、簡化投資和進出口手續等;並給予稅收優惠,如免交國內貨物稅、進出口生產的軟體全部用於出口的,可免交關稅等等。
其中,制訂軟體技術園區計劃的政策成為印度軟體騰飛的助燃劑。
1990年印度電子工業部宣布了首批3個軟體科技園區(STP):班加羅爾(BangaloRe)、布巴內斯凡爾(Bnubaneshuar)和浦那(Pona),1998年又宣布了25個軟體科技園區。在1984、1986年相繼頒布的政策導引下,以軟體科技園區為主的軟體企業得到很大發展,軟體製造商收益不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