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DNSPod和Squid打造自己的CDN (三) 安裝CentOS Linux_Linux

來源:互聯網
上載者:User

第 4 章 安裝CentOS Linux

  1.基本安裝

  把光碟片塞進光碟機,設定BIOS從光碟機啟動(別告訴我你不會),然後會看到啟動介面,上面有一些提示,可以輸入一些命令進行進階安裝或者進入系統修複模式。不用管,直接按斷行符號。

  稍等一下,會出現一個介面要求你做光碟片的完整性檢查。一般來說現在刻出來的盤不會有壞的,除非是下載回來的ISO檔案有問題。所以這裡我們跳過。

  跳過的方法是:按鍵盤的TAB鍵進行控制項的選擇,被選擇上的控制項會高亮,我們選擇Skip(建議大家隨時開啟翻譯工具或者網站對不懂的英文進行翻譯),然後按空格鍵進行確認。

  然後再等一下,我們就可以看到安裝的圖形介面了。

  按下一步(Next),選擇安裝語言。因為Linux對中文支援並不好,黑漆漆的字元介面如果顯示中文的話會有亂碼(雖然遠端連線上去的時候可以看到,但伺服器一旦出現故障,需要在機房操作的時候,你就會發現預設英文是多麼重要),所以我們就選擇預設的英文(English),然後按下一步。

  接著就是選擇鍵盤樣式。相信大家的鍵盤都是英文而不是日文的(玩過筆記本的都見過水貨IBM吧?上面一撇一划的就是日文鍵盤),那麼就留著預設U.S. English吧。什嗎?你剛好拿水貨IBM來裝?那還得用英文,否則打出來的字亂七八糟別怪我。

  下一步,輪到選擇安裝方式了。因為我們是全新安裝,所以就選擇第一個Install CentOS,下一步。

  接著是詢問要如何分區了。堅決不要用一個分區安裝所有檔案,或者讓系統自動劃分。我們堅持所有分區都自己來劃分。這樣可以有效避免在單個分區出現問題的情況下會造成所有資料無法恢複的情況。(難理解?其實就跟Windows的C盤出問題一樣。C盤出現嚴重問題無法讀取,但可以使用工具盤啟動系統,訪問D、E等盤,把資料恢複出來)

  我們在下拉式功能表裡面選擇Create custom layout(建立自訂布局),下一步。

  然後會看到當前機器上面硬碟的情況,Linux所有的裝置都在目錄/dev下面,普通的IDE硬碟的標識是hd(scsi、sata是sd),第一個硬碟是a,第二個是b,如此類推。所以這裡如果你用的是普通IDE硬碟,然後接在第一根IDE線主盤的位置上,那麼硬碟的標識就是/dev/hda。如果是sata硬碟,那麼一般就是/dev/sda。如果光碟機是IDE的,接在另外一根IDE線主裝置口上,那麼一般是/dev/hdc。

  另外大家要對Linux的分區有認識。大家會覺得奇怪,Windows有C盤,D盤,為什麼Linux沒有?Linux的分區又是用什麼一種方式存在的呢?

  其實在Linux裡面,每個分區都會作為一個目錄對待。所有目錄都從/(根)開始,樹形發展。具體情況大家可以去參考相關資料,這裡不多做闡述。這麼做對於我們有一個最大的好處:某個目錄分割空間用完了,我們只需要加裝一個大硬碟,然後把這個硬碟整個分成一個區,在系統裡面載入,把這個目錄裡面的檔案全部拷貝進來,作為這個目錄,這樣就不怕空間不夠了。

  接著說說分區的檔案系統。用Windows的朋友一定都知道fat32,ntfs吧?Linux下面最常用的檔案系統是ext3和reiserfs,另外有比較舊的ext2,現在已經很少人用了,還有SWAP,交換分區。幾種檔案系統的優劣就不做評比了,文內一律使用ext3,因為CentOS對ext3支援比reiserfs要好點。

  Linux的基本系統包括了下面幾個目錄

  / 根分區,如果你想把整個硬碟分一個區,那麼就分這個區

  /bin,/sbin 都是一些用到的命令

  /boot 放置開機檔案

  /usr 包括一些命令、庫、協助等一些不常改變的檔案

  /usr/local 同上,一般新的程式都安裝在這裡,就跟Windows的Program files差不多

  /var 都是一些經常變化的檔案,比如log

  /home 看名字就知道,使用者住的地方

  /etc 裡面都是設定檔案,跟註冊表有點類似作用

  /lib 共用庫,so檔案,作用類似Windows的dll檔案。開啟裡面會看到一些數字,其實是版本號碼

  /root 老大住的地方,後面會提到

  下面是幾個比較特殊的目錄

  SWAP 看清楚了,前面沒有/的。Swap是交換分區,也就是Windows裡面的虛擬記憶體,但不一樣的是基本不會用到。分區的時候只需要分一個,不需要設定掛載點,檔案系統選擇好就行。

  /dev 存放裝置系統 ,屬於虛擬檔案系統

  /proc 存放有進程資訊,同樣是虛擬檔案系統。可以通過此檔案系統即時修改核心或者進程,也就是互動。比如可以即時查看記憶體的使用、CPU資訊

  後面兩個看不懂沒關係,我們先來分區。

  上面的圖片可以看到,硬碟原來存在分區,我們把/dev/hda選上,然後點上面菜單的Delete整個刪除。

  接著我們點一下菜單的New,開始分區,先分一個/,檔案系統選擇ext3,分區大小是1G,也就是1024M。

  Mount Point就是掛載點,輸入/

  File System Type檔案系統,下拉中選擇ext3

  Size分區大小,按照MB計算的,輸入1024

  完成後按OK

  跟著分SWAP,點New,直接在File System Type選擇swap,Size輸入2048,按OK

  剩餘的分區大家按照下面來分

  / 1024

  swap 2048

  /usr 5120

  /usr/local 5120

  /var 5120

  /tmp 2048

  /usr/local/SQUID 1024

  /var/spool/SQUID 所有剩餘的空間

  所有剩餘的空間要怎麼選?很簡單,選上Fill to maximum allowable size即可。

  分區分完以後,看起來像下面的樣子

  OK,所有分區都完了以後,我們繼續下一步。

  接著會出現一個安裝GRUB的介面。GRUB是用來啟動系統的,包括雙系統的啟動都要用上,裝好後在啟動的時候你會看到有一個菜單給你選擇。這裡不用更改什麼,直接下一步就好。

  如果你的網卡能順利被系統認出來的話,這步就應該是讓你配置網卡參數了。

  點擊Edit,出現網卡配置頁面。先把Use dynamic IP configuration(DHCP)去掉,DHCP是自動從網關分配IP,因為我們的IP是固定的,所以不需要。

  然後IPv6我們也不用,Enable IPv6 support也去掉。

  Activate on boot表示系統啟動後自動啟動網卡,要選上。

  因為這台伺服器是網通使用,IP是2.2.2.2,所以在Address裡面就輸入2.2.2.2,Prefix(Netmask)是子網路遮罩,可以輸入255.255.255.0或者24。24是一種名為CIDR的定址方式,具體可以去Google一下,這裡不深入解釋。

  配置好的網卡如下圖

  儲存後,我們還需要設定主機名稱,這裡就設定為cnc.naizhao.com吧。

  然後還有一些雜項(Miscellaneous Settings),Gateway是網關,Primary DNS是主DNS,Secondary DNS是次要DNS,根據具體需求設定上去。

  跟著設定時區。點一下地圖的右上方,然後在上海的位置點一下,左下角的下拉式功能表會變為Asia/Shanghai,下一步。

  跟著就是設定root的密碼。Linux跟Windows不一樣,Windows可以有很多個管理員,Linux只能有一個root,一般使用者要行使管理員的身份,必須要用su這個命令臨時改變身份為管理員。

  輸入兩次密碼後確認,下一步。

  接著就是選擇安裝類型了。把Desktop什麼的全部去掉,在Server前面勾上 。下面會有一行提示,問你要在什麼時候進行所安裝的包的詳細配置(You can further customize the software selection now, or after install via the software management application),選上Customize now。下一步。

  接著是安裝包選擇介面。左邊會有Desktop Environments/Applications/Development等。按照下面的列表進行選擇:

  * Desktop Environments

  - 全部去掉

  * Applications

  - Editors 選上

  - 其餘全部去掉

  * Development

  - Development Libraries 選上

  - Development Tools 選上

  - 其餘全部去掉

  * Servers

  - 全部去掉

  * Base System

  - Dialup Networking Support 去掉

  * 其他均為預設

  下一步,開始安裝。等待安裝完成後重啟即可。

  2.初次啟動

  初次啟動的時候,會有一個設定代理,就跟安裝時要求檢測CD完整性的介面差不多,用上下鍵選擇Firewall configuration,按一下TAB鍵,空格進入。

  然後在Security Level選擇Disabled,也就是關閉防火牆,TAB鍵選擇OK,空格退出。之後系統會繼續啟動,直到出現登入介面。

  CentOS release 5 (Final)

  Kernel 2.6.18-8.el5 on an i686

  cnc login:

  3.遠端連線

  Linux的遠端連線方式是ssh。ssh是一種經過加密的串連方式,所有資料交換都會被加密,就算伺服器被arp攻擊也不怕密碼會被監聽。

  Windows下的ssh用戶端,我們一般使用putty。因為putty太好用了,所以有台灣的網友進行了修改並且本地化,發布出來的程式名字叫做pietty。

  Pietty的官方網站是:http://www.csie.ntu.edu.tw/~piaip/pietty/

  下載地址是:http://www.csie.ntu.edu.tw/~piaip/pietty/stable/pietty0327.exe

  下載回來運行,然後輸入伺服器的IP,斷行符號就可以串連了。如果是第一次串連伺服器,程式還會提示你是否接受並儲存伺服器的認證,選擇是即可。然後按照提示輸入使用者名稱root和密碼。

  4.Linux的基本命令

  首先要注意:Linux是一個大小寫區分的系統。不管你做什麼事情都要注意大小寫。cpu和Cpu是不一樣的。

  說幾個比較常用的

  ls 列出檔案和目錄。預設是目前的目錄,如果要列出/bin下面的檔案,輸入ls /bin

  cd 進入某個目錄。比如cd /bin可以進入/bin目錄,cd ..進入上一級目錄,cd abc進入目前的目錄下面的abc目錄,cd -回到上一次進入的目錄。

  cp 拷貝檔案或者目錄。cp a b拷貝a檔案為b檔案

  mkdir 建立目錄。比如mkdir naizhao。如果要建立/a/b/c/d/e這個目錄,但/a/b/c/d這幾個目錄都不存在,使用mkdir -p /a/b/c/d/e,那麼會把這幾個目錄一併建立。

  rm 刪除檔案或者目錄。rm a刪除a檔案。要刪除一個目錄必須要用rm -rf a,表示刪除a目錄

  mv 移動檔案。不過大部分情況下用來給檔案改名。因為Linux下面沒有專門改名的命令。mv a b把a檔案改名為b。mv a ../把a檔案移動到上一級目錄

  more 比較有用的命令。比如用了ls命令,但出來的文字太多,已經超過一個螢幕了,我要看開頭部分的內容要怎麼看?可以使用ls|more,這樣就可以隨意的翻屏了。|是管道,負責把|前面命令的結果交給|後面的命令。管道可以使用多個,比如ls -lh|grep naizhao|more,也就是說把ls -lh的結果交給grep處理,然後grep把處理出來的結果交給more。

  grep 也是比較常用的命令。負責把所需要的內容抽取出來。比如我ls -lh /lib,內容太多了,並不都是我所需要的,我只需要包含dns這幾個字的內容,那麼我就使用ls -lh /lib|grep dns。如果我需要不包括dns這三個字的內容呢?使用ls -lh /lib|grep -v dns

  cat 不是貓。cat命令負責把一個檔案裡面的內容完整輸出來。內容多的時候配合more使用。比如cat /proc/cpuinfo,會把cpuinfo裡面的內容顯示出來。

  wc 噢,不是廁所,別誤會。這是用來算數的。比如我要算一個檔案裡面有多少行,那麼使用cat /proc/cpuinfo|wc -l,輸出的數字就是cpuinfo檔案的行數,-l參數是按照行(line)來計算。這個命令最常用的時候是什麼呢?看網路連接,比如要看看當前系統是不是被別人SYN了,那麼輸入netstat -an|grep SYN|wc -l

  netstat 查看網路狀態,一般用來看系統當前有幾個串連。比如看80連接埠有多少個串連,輸入netstat -an|grep :80|wc -l

  這些命令建議大家多點玩,不要怕。玩壞了系統大不了重裝,反正上面現在也沒資料。

  5.VIM的基本使用

  VI是所有Unix系統必帶的工具。幹什麼用的呢?Windows的記事本,知道吧?這個東西比記事本還要進階幾百倍,整個Linux基本就是在VI裡面寫的。VIM則是VI的改進版本,某些系統裡面只帶了VI,沒有VIM。但這兩個東西命令上是沒有分別的,都是命令列裡面敲入vi就可以啟動。

  我們要學習以下幾個方面:開啟檔案、編輯檔案、儲存檔案

  我們以/etc/hosts檔案為例,在裡面添加一條1.1.1.1 www.naizhao.com的記錄。

  A.開啟檔案

  開啟檔案很簡單,vi 檔案名稱,比如vi /etc/hosts,然後會看到類似下面的內容

  # Do not remove the following line, or various programs

  # that require network functionality will fail.

  127.0.0.1 cnc.naizhao.com cnc localhost.localdomain localhost

  ::1 localhost6.localdomain6 localhost6

  B.編輯檔案

  編輯一共三個方面:插入(添加)、修改、刪除

  vi裡面,可以通過鍵盤的方向鍵移動游標。我們移動到

  ::1 localhost6.localdomain6 localhost6

  這行,然後按下鍵盤的o(字母)鍵,會發現游標跑下面去了,自動新起一行。

  然後我們輸入1.1.1.1,按兩次鍵盤的tab鍵,再輸入www.naizhao.com,然內容看起來像下面這樣

  1.1.1.1 www.naizhao.com

  然後,我們按兩次鍵盤左上方的esc鍵。在按第一次的時候,你會發現游標向前跳了一下,馬上再按第二次,如果你開啟了音箱,你會聽到當的一聲響。

  好了,添加新一行就是那麼簡單。

  然後,我們再為1.1.1.1添加一個記錄,tel.naizhao.com,怎麼做呢?

  移動游標到www.naizhao.com的m上,按一下鍵盤的i(insert的意思)鍵,這樣編輯模式就會變為插入。嗯,敲個空格看看。啊,怎麼把我的com給分開成co m了?我要的不是這個效果啊!

  不急不急,按照前面的方法,按兩次esc鍵,退出編輯模式,然後按一次鍵盤的u(undo)鍵。哦,還好,東西都回來了。原來i是在當前文字的前面插入啊。那再來一次,游標移動到m上面,按一下i,然後用鍵盤把游標向右移動一下,來到m的背後,敲一個空格,然後輸入tel.naizhao.com,然後按兩次esc鍵。嗯,看起來有模有樣了。

  喂,我怕檔案被我破壞了,想要先儲存一下,怎麼辦?

  儲存檔案啊,也很簡單啊。先輸入一個冒號(:)。什嗎?不知道怎麼輸?按住shift鍵,敲一下斷行符號鍵左邊的分號;,這不,冒號出來了。然後冒號後面跟著一個w(write),看起來就像這個樣子:w,斷行符號。你會看到一行提示

  “/etc/hosts” 5L, 248C written

  表示檔案儲存完成。

  然後,呃,還有修改。如果我發現某個字打錯了,比如com的o,我打成0了,我要怎麼改?

  先把游標移動到0上面,然後按鍵盤的r(replace),然後按一下o,哈哈,改過來了,趕緊:w儲存先。

  嗯。。。如果我不需要tel.naizhao.com,我要怎麼刪除啊?

  刪除的英文是什麼來著?delete吧?滑鼠移動到tel的t上面,按一下鍵盤d,然後按一下右方向鍵,嘿嘿,t被刪掉了。但是,我要刪除整個url,一個一個刪過去,是否麻煩了點?嗯,有點道理,跟我一起數數吧。1,2,3,4,5….tl.naizhao.com一共有14個字元,那我就先按一下鍵盤的d,然後用數字鍵輸入14(帶有特殊符號那行,不是小鍵盤)(呃,怎麼輸入後看不到的?),然後按一下右方向鍵,嗯,世界清淨了。真完美。

  另外,還有一些比較方便的快速鍵,比如輸入dd,刪除當前行,輸入gg,會回到檔案的開頭位置,輸入G(也就是shift+g)會到檔案的末尾,ctrl+d到下一頁,ctrl+b到上一頁,shift+a在檔案末尾插入,shift+d刪除當前游標位置一直到行末的文字,這些都等大家慢慢琢磨。

  C.儲存檔案

  儲存檔案剛才說了一個:w,如果我想直接儲存退出,要怎樣呢?可以使用:wq(write&quit),或者直接:x。

  但是,檔案剛才被我改到一塌糊塗,我不想儲存了,我要直接退出,怎麼退?

  如果檔案沒有被改變過,可以直接輸入:q退出。但如果檔案被改動過,但又沒有儲存,:q會報錯,那麼可以在q前面加上一個!,強行退出,就像這個樣子:!q

  如果檔案唯讀,你要強行寫入,當然可以在w的前面加上!了。

  6.設定安裝更新

  國外的東西在國內有個很麻煩的地方:鏡像都在國外。所以,要升級系統,必須要把鏡像改為國內的私人鏡像。於是乎,剛才所學到的VIM知識又用上了。

  CentOS的升級工具為yum,鏡像設定檔在/etc/yum.repos.d/CentOS-Base.repo,那麼,我們用vi開啟吧。

  vi /etc/yum.repos.d/CentOS-Base.repo

  呃,裡面好多網址啊,難道要我一個一個都改過去?豈不是累死我?

  不怕不怕,記事本都有尋找替換呢,vi當然也少不了這個功能了。

  yum預設是從mirrorlist=這行擷取鏡像列表的,既然我們指定了鏡像地址,那麼就需要把這行注釋了。注釋的方法是在前面加上#,也就是#mirrorlist=這樣。

  趕緊開始操作,vi裡面尋找替換的格式大概是這樣:%s/a/b/g,也就是尋找a,替換成b,g則是全檔案尋找。把公式套用過來,就是這個樣子

  :%s/mirrorlist=/#mirrorlist=/g

  嗯嗯,輸入斷行符號看看,都替換掉了吧?哈哈。

  接著,指定url地址要把#baseurl=前面的#去掉,根據剛才的例子,得到

  :%s/#baseurl=/baseurl=/g

  又OK了一個,剩下最後一個了。

  國內私人搭建的centos鏡像,比較有名的是be10.com,網址是http://mirror.be10.com/

  開啟上面的網址,可以看到孤零零的一個centos目錄,對比一下設定檔裡面的url

  http://mirror.be10.com/centos/

  http://mirror.centos.org/centos/

  找不同遊戲開始了,看來看去,兩個url的差別就是be10.com和centos.org了,也就是說我只要把centos.org替換成be10.com就可以了。

  :%s/centos.org/be10.com/g

  大功告成,趕緊儲存退出,然後輸入

  yum update

  更新吧。

  更新的過程中會有互動節目,有幾個地方會讓你輸入y來確認是否要安裝更新包,直接輸入y斷行符號確認就好。

  忙活了老半天,大家都累的夠嗆了,讓機器慢慢更新,我們喝杯咖啡泡個功夫茶去。接下來的事情還多著呢。

聯繫我們

該頁面正文內容均來源於網絡整理,並不代表阿里雲官方的觀點,該頁面所提到的產品和服務也與阿里云無關,如果該頁面內容對您造成了困擾,歡迎寫郵件給我們,收到郵件我們將在5個工作日內處理。

如果您發現本社區中有涉嫌抄襲的內容,歡迎發送郵件至: info-contact@alibabacloud.com 進行舉報並提供相關證據,工作人員會在 5 個工作天內聯絡您,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涉嫌侵權內容。

A Free Trial That Lets You Build Big!

Start building with 50+ products and up to 12 months usage for Elastic Compute Service

  • Sales Support

    1 on 1 presale consultation

  • After-Sales Support

    24/7 Technical Support 6 Free Tickets per Quarter Faster Response

  • Alibaba Cloud offers highly flexible support services tailored to meet your exact nee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