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製作電子教案過程中,掃描器是我們擷取教案映像的重要裝置。一般,我們總把獲得高品質映像的希望寄託在擁有一台較高檔次的掃描器身上,那麼,擁有較高檔次掃描器就一定能獲得高品質的數位影像嗎?非也!要想獲得高品質的數位影像,除了擁有精良的“武器”之外,還必須練就以下的“內功心法”。
插值解析度的選擇
所謂“插值解析度”,是指掃描器內建的通過插值補償技術所提供的解析度,它通常遠高於光學解析度。但是它對提高映像品質的作用不大,卻幾倍甚至幾十倍地增大了影像檔的大小,降低了掃描的速度。因此,在學校的一般使用中,如果不是用於地理教研組的高品質的地圖圖片列印輸出,選擇過高的插值解析度的意義不大。
掃描映像的後期處理
幾乎所有的掃描器都不同程度地存在4個方面的問題:1、整體反差失真;2、映像偏色;3、網紋(網點);4、焦距不準。儘管很多掃描器通過提供硬體或軟體去網、在驅動程式中設定濾鏡等方式來儘可能地抵消這些不利因素的影響,但為了獲得最佳效果,掃描映像的後期處理必不可少。
首先利用標準TWAIN介面掃描一幅真彩色圖片,為了調整整體反差失真,依次選擇“映像/調整/色階”,在所彈出的視窗中,調節左、右兩個小三角形的位置,並通過預覽視窗觀看調節後的效果,直到滿意為止。通常是將兩個小三角形向中間移動,這樣經過多次掃描不同圖片,反覆調節,我們就能把該掃描器映像的整體反差失真程度“量化”,即確定左、右兩個小三角形的移動方向和幅度。若映像偏色,可以依次選擇“映像/調整/變化”,在彈出的視窗中選擇最接近原圖片的效果圖。同樣地,經過多次實驗後,也就知道了掃描器的偏色程度。
接下來是去除網點了,執行“濾鏡/雜色/去斑”,怎麼樣,映像清晰多了吧!最後一道工序是追補掃描儀焦距上的誤差,執行“濾鏡/銳利化/USM銳利化”,仔細調節視窗中的各項參數,注意半徑(Radius)值不要調得過大,這樣可以使映像更為清晰。多次實驗後,對掃描器的焦距誤差也就心中有數了。
經過上面一番處理,您會發現映像更逼真、更精細!如果這樣您嫌麻煩的話,可以利用Photoshop中的“動作”(Action)功能,將上面的幾道工序做成一個“動作”,下次需要處理時,只需執行這個“動作”就可以一氣呵成了!
好了,現在您的“任督二脈”已經打通,加上精良的“武器”,映像就會栩栩如生地展現在您的電子教案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