裝完linux後應該做的事

來源:互聯網
上載者:User
1. 啟動系統
通常LILO是安裝在MBR上的,電腦啟動後,MBR上的程式被執行,將出現一個不是很漂亮的圖形:左邊是一個小紅帽映像,右邊列出了可以啟動 的作業系統,你可以使用鍵盤箭頭切換。剛安裝好後預設值是Linux,也就是你不選擇,一會兒將自己啟動Linux。
如果你想預設的選擇是Windows的話,那你可以在啟動Linux後,用vi修改/etc目錄下的lilo.conf檔案,加上default=windows,然後再執行/ sbin/lilo重建LILO。

2. 使用者登入
Linux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多使用者作業系統,使用者要使用該系統,首先必須登入,使用完系統後,必須退出。使用者登入系統時,為了使系統能夠識 別該使用者,必須輸入使用者名稱和密碼,經系統驗證無誤後才可以登入系統使用。
Linux下有兩種使用者:
1) root使用者:超級許可權者,系統的擁有者,在Linux系統中有且只有一個root使用者,它可以在系統中任何操作。在系統安裝時所設定的密碼就是 root使用者的密碼。
2) 普通使用者:Linux系統可以建立許多普通使用者,並為其指定相應的許可權,使其有限地使用Linux系統。
關於使用者的管理,我們將在後面詳細說明。
使用者登入分兩步進行:
1) 輸入使用者的登入名稱,系統根據該登入名稱來識別使用者;
2) 輸入使用者的口令,該口令是使用者自己選擇的一個字串,對其他使用者完全保密,是登入系統時識別使用者的唯一根據,因此每一個使用者都應該 保護好自己的口令!
系統在建立之初,僅有root使用者,其它的使用者則是由root使用者建立的。由於root使用者的許可權太大了,所以如果root使用者誤操作將可能造成很大的 損失。所以建議系統管理員為自已建立一個使用者,只有需要做系統維護、管理工作時才以root使用者登入。
下面就是一個登入執行個體:(其中黑體字為輸入)
Red Hat Linux release 7.1 (Seawolf)
Kernerl 2.4.2-2 on an i686
Home login:root
Password:
在上面的例子中,我們發現在Password後面是空的,其實並不是不輸入密碼,而是在輸入時,Linux系統不會把它顯示出來,這樣用來保護密碼!
如果登入成功的話,我們將獲得Shell(Shell是用來與使用者互動的程式,它就象DOS中的COMMAND.COM,不過在Linux下可以有多種Shell供選擇, 如bash、csh、ksh等)提示符,如果以root使用者登入的話,那麼獲得的提示符是“#”,否則將是“$”。
提示:如果當時在安裝時設定為一啟動就進入圖形介面的話,那系統啟動後,使用者登入介面將是圖形化的,有點象Windows,而且當你輸入正確的 使用者名稱與密碼,就會直接進入X Window。這個設定是可以修改的:
在/etc目錄下有一個inittab檔案,其中有一行配置:
id:3:default
其中,數字3就是代表一啟動進入字元終端,如果改為5則代表一啟動進入X Window。

3. 修改口令
為了更好地保護使用者帳號的安全,Linux允許使用者在登入之後隨時使用passwd命令修改自己的口令。修改口令需要經曆:
1) 輸入原來的口令,如果口令輸錯,將中止程式,無法修改口令;
2) 輸入新的口令;
3) 提示重複一遍新的口令,如果兩次輸入的口令相吻合,則口令修改成功。
需要注意的是,Red Hat Linux 7.1為了更好地保護口令,如果你輸入的新口令過於簡單,它將會拒絕修改。下面就是一個修改口令的執行個體:(其 中黑體字為輸入)
$ passwd
Changing password for user1
(current) UNIX password: ? 在些輸入原來的密碼
New UNIX password: ? 輸入新的密碼
Retype new UNIX password: ? 再輸入一遍新的密碼
Passwd:all authentication tokens updated successfully ? 修改成功!
注意,在這裡輸入的口令同樣不會顯示出來。
而如果是root使用者修改口令,則不需要輸入老密碼!也就是說,它可以修改任何使用者的口令。

4. 退出登入
不論你是root使用者還是普通使用者,只需簡單地執行exit命令就可以退出登入。

5. 關閉機器
在Linux系統中,普通使用者是無權關閉系統的!只有root使用者才能夠關閉它。當然如果你是按關機按鈕則別當別論。我們可以通過以下幾種方法實 現:
1) 按下CTRL+ALT+DEL按鍵組合,這樣系統將重新啟動!
2) 執行reboot命令,這樣系統也將重新啟動!
3) 執行shutdown -h now命令,這樣系統將關閉電腦!
4) 執行halt命令,可以關閉電腦。
注意千萬不要隨意採用硬關機、重啟動鍵等方式關閉系統,那樣會導致Linux檔案系統遭受破壞!

6. 虛擬控制台
Linux是真正的多使用者作業系統,可以同時接受多個使用者的遠程和本地登入,也允許同一個使用者多次登入。Linux為本機使用者(也就是做在電腦 面前的使用者)提供了虛擬控制台訪問方式,允許使用者在同一時間從不同的控制台進行多次登入。
虛擬控制台的選擇可以通過按ALT鍵加上F1-F6六個功能鍵來實現。例如,使用者登入後,按一下ALT+F2按鍵組合,使用者又可以看到“login:”提示 符,這其實就是第二個虛擬控制台,而這時再按下ALT+F1按鍵組合,使用者則又可以回到第一個虛擬控制台。
大家可以通過使用虛擬控制台來感受Linux系統多使用者的特性。例如使用者可以在某一虛擬控制台上進行的工作尚未結束時,就可以切換到另一個虛 擬控制台上開始另一項工作。例如在開發軟體時,可以在一個控制台上編輯程式,在另一個控制台上進行編譯,在第三個控制台上查閱資訊。

3.2 檔案與目錄操作
與其它作業系統一樣,在Linux系統下使用者的資料和程式也是以檔案的形式儲存的。所以在使用Linux的過程中,是經常要對檔案與目錄進行操作 的。現在我們就以一個Window使用者的立場來學習一下Linux下的檔案與目錄操作方法。

1. 檔案名稱與檔案類型
檔案名稱是一個檔案的標識。從這個角度來說,檔案名稱的規則與Windows 9x下的是基本上相同的。它同樣是由字母、數字、底線、圓點組成,最 大的長度是255個字元。
與Windows 9x一樣,Linux系統中也有普通檔案和目錄檔案,不過目錄檔案在Window中被簡稱為目錄就是了。而在Linux系統中有一種特殊的文 件,那就是裝置檔案。在Linux系統中,把每一個I/O設定都映射成為一個檔案,可以象普通檔案一樣處理,這就使得檔案與裝置的操作儘可能統 一。從使用者的使用者來說,對I/O裝置的使用和一般檔案的使用幾乎一樣,這樣就可以不必瞭解I/O裝置的細節。

2. 目錄結構
與Windows下一樣,在Linux中也是通過目錄來組織檔案的。但不同的是,在Linux下只有一個根目錄,而不象Windows那樣一個分區一個根目錄。 如果有多個分區的話,就需要將其它分區mount到根目錄上來用。
大家回憶一下當時為Linux分區時,有一個選項要填,那就是Mount Point,我們將其中一個寫成了“/”,也就是根目錄(這點與Windows相反, 一個是“/”,一個是“/”,真是天生冤家)。其它的則可能是/home、/usr。
安裝完系統後,你會發現/home、/usr就是根目錄下面的home、usr目錄!對了,整個分區就用於該目錄了。
安裝完Linux後,有許許多多的目錄,下面我們就說明一些重要的目錄:
/bin:存放著一百多個Linux下常用的命令、工具
/dev:存放著Linux下所有的裝置檔案!
/home:使用者主目錄,每建一個使用者,就會在這裡建立一個與使用者同名的目錄,給該使用者一個自己的空間
/lost+found:顧名思義,一些丟失的檔案可能可以在這裡找到
/mnt:外部裝置的掛接點,通常用cdrom與floppy兩個子目錄!它的存在簡化了光碟片與磁碟片的使用。你只需在塞入光碟片後,運行:mount /mnt/ cdrom,就可以將光碟片上的內容Mount到/mnt/cdrom上,你就可以訪問了。不過你使用完成後,應該離開該目錄,並執行umount /mnt/cdrom。同樣 的,磁碟片就是mount /mnt/floppy和umount /mnt/floppy了。
/proc:這其實是一個假的目錄,通過這裡你可以訪問到記憶體裡的內容。
/sbin:這裡存放著系統級的命令與工具
/usr:通常用來安裝各種軟體的地方
/usr/X11R6 X Window目錄
/usr/bin與/usr/sbin 一些後安裝的命令與工具
/usr/include、/usr/lib及/usr/share 則是存放一些共用連結庫
/usr/local 常用來安裝新軟體
/usr/src Linux來源程式
/boot:Linux就是從這裡啟動的
/etc:這裡存放在Linux大部分的設定檔
/lib:靜態連結庫
/root:root使用者的主目錄,這就是特權之一!
/var:通常用來存放一些變化中的東西!
/var/log:存放系統日誌
/var/spool:存放一些郵件、新聞、列印佇列等
另外,要說明的是,在Linux下“目前的目錄”、“路徑”等概念與Windows下是一樣的。
3. 顯示檔案內容
使用過DOS命令的人都應該知道,我們可以使用type命令來查看一個檔案的內容。在Linux下有五個相關的命令,功能各有千秋,不過它們都象 type命令一樣,只能用來查看文字檔。
1) cat命令
cat命令是最象type命令的,使用的方法很簡單:“cat 檔案名稱”。不過比type命令更強大的是,它可以同時查看多個檔案:“cat 檔案名稱一 文 件名二”。
2) more命令
如果文字檔比較長,一屏無法顯示完,那麼使用cat命令就可能無法看清。這裡我們可以簡單地使用more來代替cat命令即可。其效果與type 文 件名/p類似。使用more命令將一次顯示一屏文本,顯示滿後,停下來,並提示出已顯示全部內容的百分比,按空格鍵就可以看到下一屏。
3) less命令
less命令的功能幾乎和more命令一樣,也是按頁顯示檔案,不同之處在於less命令在顯示檔案時允許使用者既可以向前又可以向後翻閱檔案。
? 向前翻:按b鍵;
? 向後翻:按p鍵;
? 指定位置:輸入百分比
? 退出:q
我經常使用more和less,幾乎不使用cat查看檔案。
4) head命令
通過head命令可以僅查看某檔案的前幾行,格式為:
head 行數 檔案名稱
如果未指定行數,則使用預設值10。
5) tail命令
與head命令相對應的,我們可以使用tail命令來查看檔案尾部的內容。通常用來即時監測某個檔案是否被修改,通常用來觀察日誌。如:
tail -f maillog

4. 編輯檔案
在Red Hat Linux 7中有許多文字編輯工具,其中最常用的應該是vi,這是一個廣泛應用於所有UNIX系統的編輯器。它的使用有些特別:
首先,可以使用命令“vi 檔案名稱”開啟一個檔案。
剛啟動的時候,vi處於命令狀態,不能夠輸入任何字元。在這個狀態下,可以使用方向鍵進行移動,而需要輸入內容時,你需要輸 入“i”或“a”命令進入編輯狀態。編輯完成後,你需要按下“ESC”鍵回到命令狀態。
在命令狀態下,你可以輸入“:q!”不存檔退出,輸入“:wq”存檔退出。

5. 檔案的複製、刪除與移動
大家都早已熟知在DOS下我們可以使用copy、del、move命令來實現檔案的複製、刪除與移動。下面我們說說如何在Linux系統中做以上操作。
1) cp命令:檔案/目錄複寫命令
它的文法格式為:cp [選項] 源檔案或目錄 目標檔案或目錄
常用的選項有:
? a 該選項常在複製目錄時使用,它保留連結、檔案屬性,並遞迴地複製目錄,就象DOS中的xcopy /s一樣
? f 如果目標檔案或目錄已存在,就覆蓋它,並且不做提示
? i 與f選項正好相反,它在覆蓋時,會讓使用者回答“Y”來確認
? p 使用該選項,複製檔案時將保留修改時間和存取權限
? r 若給出的源是一個目錄,那麼cp將遞迴複製該目錄下所有的子目錄和檔案,不過這要求目標也是一個目錄名
另外,大家要注意的是,如果源是檔案名稱,目標是目錄名的話,那麼使用cp命令可以指定多個源檔案名稱。如:
$ cp a.txt b.txt /home/user1
該命令將把a.txt和b.txt檔案複製到/home/usr1目錄中。
2) rm命令:檔案/目錄刪除命令
它的文法格式為:rm [選項] 檔案 …
常用的選項有:
? f 在刪除過程中不給任何指示,直接刪除
? r 指示rm將參數中列出的全部目錄和子目錄都遞迴地刪除
? i 互動刪除,每個檔案在刪除時都給出提示
使用rm命令時一定要小心,特別是以root使用者登入時,我就看到過一個朋友在使用rm命令刪除/home/tmp目錄時將命令“rm -rf /home/tmp”誤輸 成了 “rm -rf / home/tmp”,結果等他走回電腦面前,整個系統都被刪除了!
3) mv命令:檔案/目錄移動命令
它的文法格式為:mv [選項] 源檔案或目錄 目標檔案或目錄
常用的選項有:
? f 如果操作要覆蓋某已有的目標檔案時不給任何指示
? i 互動操作,如果操作要覆蓋某已有的目標檔案時會詢問使用者是否覆蓋
mv命令的執行效果與參數類型的不同而不同!
第一參數(源) 第二個參數(目標) 結果
檔案名稱 檔案名稱 將源檔案名稱改為目標檔案名
檔案名稱 目錄名 將檔案移動到目標目錄
目錄名 目錄名 目標目錄已存在:來源目錄移動到目標目錄
目標目錄不存在:改名
目錄名 檔案名稱 出錯

6. 目錄相關操作
1) 建立新目錄:mkdir,它的使用與DOS下的md相同:mkdir 目錄名;
2) 刪除空目錄:rmdir,它的使用與DOS下的rd相同:rmdir 目錄名;
3) 改變目錄:cd,它的使用與DOS下的cd命令基本相同,唯一一個不同的是,不管目錄名是什麼,cd與目錄名之間必須有空格,也就 是:“cd/”、“cd..”、“cd.”都是非法的,而應該輸入:“cd /”、“cd ..”、“cd .”,如果直接輸入命令“cd”,而不加任何參數,將 回到這個使用者的主目錄。
4) 顯示目前的目錄:pwd
5) 列目錄命令:ls,相當於DOS下的dir
它的文法為:ls [選項] [目錄或檔案]
常用的選項有:
? a 顯示指定目錄下所有的子目錄與檔案,包括隱藏檔案;
? c 按檔案的修改時間排序
? l 採用長格式來顯示檔案的詳細資料,每個檔案一行資訊,其內容為:檔案類型與許可權 連結數 檔案屬主 檔案屬組 檔案大小 最近修改時間 檔案名稱

7. 檔案與目錄的許可權操作
在Linux系統中,每一個檔案和目錄都有相應的訪問許可許可權,我們可以用它來確定誰可以通過何種方式對檔案和目錄進行訪問和操作。檔案或目 錄的存取權限分為可讀、可寫和可執行三種,分別以r,w,x表示,其含義為:
r w x
檔案 可讀 可寫 可執行
目錄 可列出目錄 可在目錄中做寫操作 可以訪問該目錄
在檔案被建立時,檔案所有者可以對該檔案的許可權進行設定。
對於一個檔案來說,可以將使用者分成三種,並對其分別賦予不同的許可權:
1) 檔案所有者
2) 與檔案所有者同組使用者
3) 其它使用者
每一個檔案或目錄的存取權限都有三組,每組用三位表示,如:
d rwx r-x r--
第一部分:這裡的d代表目錄,其它的有:- 代表普通檔案 c 代表字元裝置檔案;
第二部分:檔案所有者的許可權字,這裡為r w x表示可讀、可寫、可執行 (目錄的可執行指的可以進入目錄);
第三部分:與檔案所有者同組的使用者的許可權字,這裡為r - x表示可讀、不可寫、可執行。由於同組使用者之間交流較多,讓他看看檔案,別亂改就 行了嘛。
第四部分:其它使用者的許可權字,這裡為- - -,當然給我無關的人嘛,我的檔案當然不但不給你寫,也不讓你讀。
1) 檔案/目錄使用權限設定命令:chmod
這是Linux系統管理員最常用到的命令之一,它用於改變檔案或目錄的存取權限。該命令有兩種用法:
? 用包含字母和操作符運算式的文字設定法
其文法格式為:chmod [who] [opt] [mode] 檔案/目錄名
其中who表示對象,是以下字母中的一個或組合:
u:表示檔案所有者
g:表示同組使用者
o:表示其它使用者
a:表示所有使用者
opt則是代表操作,可以為:
+:添加某個許可權
-:取消某個許可權
=:賦予給定的許可權,並取消原有的許可權
而mode則代表許可權:
r:可讀
w:可寫
x:可執行
例如:為同組使用者增加對檔案a.txt的讀寫權限:
chmod g+rw a.txt
? 用數字設定法
而數字設定法則更為簡單:chmod [mode] 檔案名稱
關鍵是mode的取值,一開始許多初學者會被搞糊塗,其實很簡單,我們將rwx看成位元,如果有則有1表示,沒有則有0表示,那麼rwx r-x r- -則可以表示成為:
111 101 100
再將其每三位轉換成為一個十進位數,就是754。
例如,我們想讓a.txt這個檔案的許可權為:
自己 同組使用者 其他使用者
可讀 是 是 是
可寫 是 是
可執行
那麼,我們先根據上表得到許可權串為:rw-rw-r--,那麼轉換成位元就是110 110 100,再每三位轉換成為一個十進位數,就得到664,因此我 們執行命令:
chmod 664 a.txt
2) 改變檔案的屬主命令:chown
文法格式很簡單:chown [選項] 使用者名稱 檔案/目錄名
其中最常用的選項是“R”,加上這個參數,可以將整個目錄裡的所有子目錄和檔案的屬主都改變成指定使用者。
3) 改變檔案屬組命令:chgrp
該命令也很簡單:chgrp 組名 檔案名稱
3.3 使用者管理

使用者管理,主要的工作就是建立一個合法的使用者帳戶、設定和系統管理使用者的密碼、修改使用者帳戶的屬性以及在必要時刪除已經廢棄的使用者帳號。

1. 增加一個新使用者
在Linux系統中,只有root使用者才能夠建立一個新使用者,如下的命令將建立一個登入名稱user1的使用者。
# useradd user1
但是,這個使用者還不能夠登入,因為還沒給它設定初始密碼,而沒有密碼的使用者是不能夠登入系統的。在預設情況下,將會在/home目錄下建立一 個與使用者名稱相同的使用者主目錄。如果需要另外指定使用者主目錄的話,那麼可以使用如下命令:
# useradd -d /home/xf user1
同時,該使用者登入時將獲得一個Shell程式:/bin/bash,而假如你不想讓這個使用者登入,也就可以指定該使用者的Shell程式為:/bin/false,這樣 該使用者即使登入,也不能夠執行Linux下的命令:
# useradd -s /bin/false user1
在Linux中,新增一個使用者的同時會建立一個新組,這個組與該使用者同名,而這個使用者就是該組的成員。如果你想讓新的使用者歸屬於一個已經存在 的組,則可以使用如下命令:
# useradd -g user user1
這樣該使用者就屬於user組的一員了。而如果只是想讓其再屬於一個組,那麼應該使用:
# useradd -G user user1
完成了這一操作後,你還應該使用passwd命令為其設定一個初始密碼。

2. 刪除一個使用者
刪除使用者,只需使用一個簡單的命令“userdel 使用者名稱”即可。不過最好將它留在系統上的檔案也刪除掉,你可以使用“userdel -r 使用者名稱”來 實現這一目的。

3. 修改使用者屬性
在前面我們看到了在建立一個使用者的時候如何指定它的使用者主目錄,如何指定它的Shell,如何設定它所屬的組…等等。在Linux中提供了一個命 令來實現:
usermod -g組名 -G 組名 -d 使用者主目錄 -s 使用者Shell
還有一種直接的方法,那就是修改/etc/passwd檔案,在這個檔案中每個使用者佔用一行,它的內容為:
使用者名稱:密碼:使用者ID:組ID:使用者全名:使用者主目錄:使用者Shell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密碼這一項通常是用一個*號代替的,你是看不到的。

4. 增加一個組
還記得Linux的檔案可以為同組的人、非同組的人設定不同的存取權限嗎?我們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建立使用者組:
groupadd 組名

5. 刪除一個組
同樣的,我們有時會需要刪除一個組,它的命令就是groupdel 組名。

6. 修改群組成員
如果我們需要將一個使用者加入一個組,只需編輯/etc/group檔案,將使用者名稱寫到組名的後面。例如將newuser使用者加入到softdevelop組,只需找 到softdevelop這一行:
softdevelop:x:506:user1,user2
然後在後面加上newuser,形成:
softdevelop:x:506:user1,user2,newuser
另外,在Red Hat

5.1 常用網路命令
在Red Hat Linux 7.1系統提供了與網路相關的工具,掌握好這些工具是十分必要的:
第一類:設定工具
1.netconf:
netconf是Red Hat Linux提供的Linuxconf的一部分,主要用於設定與網路相關的參數。它可以在consle下運行(文本菜單),也可以在X-Window 中運行(圖形介面)。在前面,我們介紹過了netconf的一些應用,它的使用比較簡單,只要認識上面的英文就可以了,所以在此就不再多 說。BTW,如果你設定好了X-Window的話,用用圖形介面的netconf,會更漂亮的喲。
2.ifconfig
ifconfig是Linux系統中最常用的一個用來顯示和設定網路裝置的工具。其中“if”是“interface”的縮寫。它可以用來裝置網卡的狀態,或是 顯示當前的設定。
下面我們簡單地說明常用的命令組合:
1) 將第一塊網卡的IP地址設定為192.168.0.1:
ifconfig eth0 192.168.0.1 (格式:ifconfig 網路裝置名稱 IP地址)
2) 暫時關閉或啟用網卡:
關閉第一塊網卡:ifconfig eth0 down
啟用第一塊網卡:ifconfig eth0 up
3) 將第一塊網卡的子網路遮罩設定為255.255.255.0:
ifconfig eth0 netmask 255.255.255.0(格式:ifconfig 網路裝置名稱 netmask 子網路遮罩)
我們也可以同時設定IP地址和子網路遮罩:
ifconfig eth0 192.168.0.1 netmask 255.255.255.0
4) 將第一塊網卡的廣播位址設定為192.168.0.255:
ifconfig eth0 -broadcast 192.168.0.255
5) 將第一塊網卡設定為不接收多播資料包:
ifconifg eth0 allmulti
如果要讓其接收,則使用命令:ifconfig eth0 -allmulti
6) 查看第一塊網卡的狀態:
ifconfig eth0
如果要查看所有的網卡狀態,則直接使用不帶參數的ifconfig命令即可。
ifconfig輸出的狀態資訊是十分有用的,下面,我們就簡單說明一下:
有幾個狀態比較重要:
? UP/DOWN:網卡是否啟動了,如果是DOWN的話,那肯定無法用的;
? RX packets中的errors包的數量如果過大說明網卡在接收時有問題;
? TX packets中的errors包的數量如果過大說明網卡在發送時有問題;
3.route
route命令是用來查看和設定Linux系統的路由資訊,以實現與其它網路的通訊。要實現兩個不同的子網之間的網路通訊,需要一台串連兩個網路 路由器或者同時位於兩個網路的網關來實現。
在Linux系統中,我們通常設定路由是為瞭解決以下問題:該Linux機器在一個區域網路中,區域網路中有一個網關,能夠讓你的機器訪問Internet, 那麼我們就需要將這台機器的IP地址設定為Linux機器的預設路由。
1) 增加一個預設路由:
route add 0.0.0.0 gw 網關地址
2) 刪除一個預設路由:
route del 0.0.0.0 gw 網關地址
3) 顯示出當前路由表
route
第二類:診斷工具
1.ping
ping是一個最常用的檢測是否能夠與遠端機器建立網路通訊串連。它是通過Internet控制報文協議ICMP來實現的。而現在有些主機對ICMP進行過 濾,在這種特殊的情況下,有可能使得一些主機Ping不通,但能夠建立網路連接。這是一種特例,在此事先說明。
同樣的,在此不羅列ping命令的所有選擇性參數,而是通過執行個體來說明一些常用的組合,需要更詳細地瞭解的,可以通www.linuxaid.com.cn網站 線上培訓的命令查詢工具獲得。
1) 檢測與某機器的串連是否正常:
ping 192.168.0.1
pingwww.linuxaid.com.cn
也就是說,我們可以用IP地址或網域名稱來指定機器。
2) 指定ping回應次數為4:
在Linux下,如果你不指定回應次數,ping命令將一直不斷地向遠方機器發送ICMP資訊。我們可以通過-c參數來限定:ping -c 4 192.168.0.1
3) 通過特定的網卡進行ping:
有時,我們需要檢測某塊網卡(系統中有多塊)能否ping通遠方機器。我們需要在執行ping命令時指出:
ping -I eth0 192.168.0.1
2.traceroute
如果你ping不通遠方的機器,想知道是在什麼地方出的問題;或者你想知道你的資訊到遠方機器都經過了哪些路由器,可以使用traceroute命 令。顧名思義:trace是跟蹤,route是路由,也就是跟蹤路由。
使用這個命令很簡單:
traceroute 遠程主機IP地址或網域名稱
這個命令的輸出類似:
1 路由器(網關)的IP地址 訪問所需時間1 訪問所需時間2 訪問所需時間3
2 路由器(網關)的IP地址 訪問所需時間1 訪問所需時間2 訪問所需時間3
………
1) 最前面的數字代表“經過第幾站”;
2) 路由器(網關)的IP地址就是“該站”的IP地址;
3) 訪問所需時間1、2、3是指訪問到這個路由器(網關)需要的時間。

3.netstat
在Linux系統中,提供了一個功能十分強大的查看網路狀態的工具:netstat。它可以讓您得知整個Linux系統的網路情況。
1)統計出各網路裝置傳送、接收資料包的情況:
使用命令:netstat -i
這個命令將輸出一張表,其中包括:
Iface:網路介面名 MTU:傳輸單元最大值
RX-OK:共成功接收多少個包 RX-ERR:接收的包中共有多少個錯誤包
RX-DRP:接收時共丟失多少個包 RX-OVR:共接收了多少個碰撞包
TX-OK:共成功發送多少個包 TX-ERR:發送的包中共有多少個錯誤包
TX-DRP:發磅時共丟失多少個包 TX-OVR:共接收了多少個碰撞包
2)顯示網路的統計資訊
使用命令:netstat -s
使用這個命令,將會以摘要的形式統計出IP、ICMP、TCP、UDP、TCPEXT形式的通訊資訊。
3)顯示出TCP傳輸協議的網路連接情況:
使用命令:netstat -t
這個命令的輸出也是一張表,其中包括:
Local Address:本地地址,格式是IP地址:連接埠號碼
Foreign Address:遠程地址,格式也是IP地址:連接埠號碼
State:串連狀態,包括LISTEN、ESTABLISHED、TIME_WAIT等。
4)只顯示出使用UDP的網路連接情況:
使用命令:netstat -t
輸出格式也是一樣的。
5)顯示路由表:
使用命令:netstat -r
這個命令的輸出與route命令的輸出相同。

5.2 網路設定檔
在Red Hat Linux 7.1中有一些用於存放網路設定的檔案:
1./etc/hosts
在該檔案中存放的是一組IP地址與主機名稱的列表,如果在該列表中指出某台主機的IP地址,那麼訪問該主機時將無需進行DNS解析。
2./etc/host.conf
該檔案用來指定網域名稱解析方法的順序,如:
order hosts,bind
它說明,首先通過/etc/hosts檔案解析,如果在該檔案中沒有相應的主機名稱與IP地址的對應關係,再通過網域名稱伺服器bind進行解析。
3./etc/resolv.conf
在該檔案中存放網域名稱伺服器的IP地址。
4./etc/protocols
Red Hat Linux 7.1系統使用該檔案辨別本主機使用的,並通過它完成協議和協議號之間的映射,使用者不應修改該檔案。
5./etc/services
該使用者用於定義現有的網路服務,使用者無需修改它,它通常由安裝網路服務的程式來維護。該檔案包括網路服務名、網路連接埠號碼和使用的協議類 型,其中網路連接埠號碼和使用的協議類型之間有一個斜杠分開,在設定行的最後還可以添加一些服務的別名。
5./etc/xinetd.d目錄
在Linux系統中有一個超級服務程式inetd,大部分的網路服務都是由它啟動的,如chargen、echo、finger、talk、telnet、wu-ftpd等…,在7.0 之間的版本它的設定是在/etc/inetd.conf中配置的,在Red Hat 7.0後,它就改成了一個xinetd.d目錄。
在xinetd.d目錄中,每一個服務都有一個相應的設定檔,我們以telnet為例,說明一下各個配置行的含義:
service telnet
{
socket_type=stream
wait=no
user=root
server=/usr/sbin/in.telnetd
log_on_failure+=USERID
disable=yes
}
第一行,說明該配置用來設定telnet服務。
第二行,說明Socket連線類型是stream,也就是TCP
第三行,是指不等待到啟動完成
第四行,是指以root使用者啟動服務進程
第五行,是指服務進程是/usr/sbin/in.telnetd
第六行,是用於做一些出錯日誌
第七行,是指禁止遠方telnet,如果需要開放則將該配置改為:disable=no
修改了xinetd的配置,需要重啟xinetd才能夠生效,有兩種方法可以實現:
1) 執行如下命令:
/etc/rc.d/init.d/xinetd restart
2) 執行如下命令:
killall -HUP xinetd

5.3 網路服務訪問限制
在Red Hat Linux 7.1中加強了網路安全的防範,如果你安裝時安全等級不是在最低一級的話,那麼本機之外的所有訪問都可能被拒絕。這是因為 在Red Hat 7.1中做了一些預設的ipchains設定,這是Linux內建的防火牆機制,它可以使用一些規則來允許或禁止某種訪問。
它的規則存放在/etc/sysconfig/ipchains檔案中,如果你想讓它暫時不生效,那你可以運行/etc/rc.d/init.d/ipchains stop,那麼所有的規則 都被取消,所有的網路訪問都將被允許。
你可以運行/etc/rc.d/init.d/ipchains status來獲知現在對網路訪問的限制。關於這方面的知識,本文限於篇幅無法詳細介紹,有興趣的讀者 可參考《Linux防火牆》一書。

5.4 WEB伺服器
在Linux系統中最適合於做伺服器的當數Apache,Red Hat Linux 7.1中整合了Apache 1.3.19版,你只要在安裝時選中WEB伺服器,那麼系統將自 動完成Apache伺服器的安裝,在預設情況,WWW服務就已經啟動了。
如果你在安裝時沒有選擇WEB伺服器包,那也沒有關係,你只需執行以下命令即可:
1) 將Red Hat Linux 7.1安裝光碟片的第一張放入光碟機,然後執行如下命令:
# mount /mnt/cdrom
2) 轉到apache安裝檔案所在目錄:
# cd /mnt/cdrom/RedHat/RPMS
3) 使用RPM完成安裝:
# rpm -ivh apache-1.3.19-5.i386.rpm
現在,你就已經擁有一個基於Linux的WEB伺服器了,它的設定檔位於/etc/httpd/conf目錄下,你可根據需要進行相應的修改,修改完後執 行:/etc/rc.d/init.d/httpd restart即可。而WEB服務的主目錄則在/var/www/html目錄下,你可以將你的WEB頁傳到這裡就可以更新了。
而如果每一個使用者都想要擁有一個自己的首頁的話,則:
1) 首先在自己的使用者主目錄下建一個public_html目錄:
# cd
# mkdir public_html
2) 然後將自己的使用者主目錄的許可權改為大家可讀
# chmod 755 使用者主目錄
3) 這樣你就可以使用“localhost/~使用者名稱/”訪問到每個使用者的首頁了。
5.5 FTP伺服器
在Red Hat Linux 7.1中整合了Wu-FTP 2.6.1做為FTP伺服器,在你安裝時只要選擇了FTP包的話,那麼你的Linux伺服器就是一台FTP伺服器了,如 果當時沒有安裝的話,也沒有關係,跟安裝apache一樣:
1) 將Red Hat Linux 7.1安裝光碟片的第一張放入光碟機,然後執行如下命令:
# mount /mnt/cdrom
2)轉到wu-ftp安裝檔案所在目錄:
# cd /mnt/cdrom/RedHat/RPMS
3)使用RPM完成安裝:
# rpm -ivh wu-ftp-2.6.1-16.i386.rpm
由於FTP服務是由xinetd超級伺服器建立的,所以關於FTP伺服器的配置在/etc/xinetd.d目錄下的wu-ftpd檔案中:
service ftp
{
socket_type=stream
wait=no
user=root
server=/usr/sbin/in.ftpd
server_args=-l -a
log_on_success+=DURATION USERID
log_on_failure+=USERID
nice=10
disable=no
}
下面,我們介紹一些關於FTP伺服器的管理方法:
1、 暫時關閉FTP服務
有兩種方法可以使FTP服務暫停:
1) 以root使用者身份執行:
# ftpshut now
這樣就會在/etc目錄下產生一個shutmsg的檔案,這時FTP伺服器將無法使用,直到你刪掉這個檔案。
2) 修改設定檔/etc/xinetd.d/wu-ftpd,將disable=no改為disable=yes,然後重啟xinetd。
2、 禁止某使用者使用FTP服務
有兩種方法可以禁止某使用者使用FTP伺服器:
1) 在/etc/ftpuser中寫入該使用者帳號名
2) 在/etc/ftpaccess中寫入一行配置:
deny-uid 使用者名稱
用這種方法還可以禁止一個組的使用者使用
deny-gid 組名
3、 禁止匿名使用者(anonymous)登入FTP伺服器
有許多種方法可以實現,但我覺得最簡單有效方法就是將anonymous寫入設定檔:/etc/ftpuser中,就可了。

5.6 檔案伺服器
我們還可以使用Red Hat Linux 7.1內建的Samba為區域網路內的Windows主機做檔案伺服器。如果在安裝系統時選擇了SMB伺服器軟體包的話,那麼 安裝完以後,Samba服務就已經Ready了。
不過為了方便配置,建議安裝一下swat,它提供了一個WEB介面的組態工具。它的安裝包是第二張光碟片的/RedHat/RPMS/samba-swat-2.0.7- 36.i386.rpm。
安裝完以後,它會在xinetd.d目錄中建立一個swat檔案,其內容為:
service swat
{
port=901
socket_type=stream
wait=no
only_from=127.0.0.1
server=/usr/sbin/swat
log_on_failure+=USERID
disable=yes
}
我們看到disable的值是yes,也就是說,現在swat還沒有啟用,因此,我們需要將其改為disable=no,然後重啟xinted。另外,由於這裡有一 句:
only_from=127.0.0.1
說明只能在本機使用swat,而如果你想在Windows中用IE來配置的話,請將這句注釋掉或刪掉。
下面,我們以設定一個大家都可以訪問的homes目錄為例,說明SWAT的設定方法:
1) 開啟IE瀏覽器,在地址欄上輸入Linux的主機名稱或IP以及“:901”,例如:
http://192.168.0.1:901
2) 如果串連正常,將出一個登入提示窗,要求輸入使用者名稱與密碼,在此以root為使用者名稱,並輸入root使用者的密碼,再單擊確定;
3) 如果輸入無誤,將出現Samba的配置介面:Swat的首頁;
我們可以看到在Swat介面中,最上面有7個表徵圖,分別是:HOME(首頁)、GLOBALS(全域設定)、SHARES(共用設定)、PRINTERS(列印 機)、STATUS(狀態)、VIEW(查看)、PASSWORD(密碼)
4) 首先,我們單擊GLOBALS表徵圖,將出現GLOBALS設定頁面,其中我們對以下幾項進行設定:
? BaseOption à Workgroup:在些輸入工作群組名(如NetBIOS中的工作群組名)
? BaseOption à Netbios name:主機名稱
? SecurityOption à Security:選擇安全等級,在些選擇“SHARE”
? SecurityOption à hosts allow:允許的主機,通常寫入你的網路號,如192.168.0.
? SecurityOption à hosts deny:如果你不讓某台機器使用,則寫入它的IP地址
修改完後,點擊“Commit Changes”按鈕(在7個表徵圖的下邊一些),儲存設定。
5) 然後,單擊SHARES表徵圖,進行共用設定:
第一步:在Create Share按鈕的右邊文字框中輸入要設定的共用名稱
第二步:單擊“Create Share”按鈕;
第三步:確認“BaseOptions à Path的值為你想共用的目錄,例如/home/smb/test(注意這必須是已經存在的目錄);
第四步:將“SecurityOptions à writeable”的值設定為Yes,使該目錄共用為可寫;
第五步:將“SecurityOptions à guest ok”的值設定為Yes,使該目錄無需密碼訪問;
第六步:在“SecurityOptionsàhosts allow、hosts deny”中設定相應的主機IP;
第七步:將“BrowseOptionsàbrowseable”設定為Yes,使其便於使用
最後,點擊“Commit Changes”按鈕,儲存設定。
現在,我們就可以在Windows 9x上通過近端分享訪問到這台Samba伺服器,並且有一個可讀、可寫的共用目錄。
在平時使用的時間,系統管理員可以點擊“STATUS”按鈕,切換到狀態頁面對其進行監測,在這個頁面上,你可以:
1) 啟動(Start smbd按鈕)、停止Samba(Stop Smbd按鈕)服務,以及重啟服務(Restart smbd按鈕);
2) 另外,你可以看到當前與Samba伺服器建立的串連(Active Connections),並且可以按下“X”按鈕,中止它的訪問;
3) 同時你還可以檢測到正在訪問的檔案夾(Active Shares),正開啟的檔案(Open Files)。
Samba服務還可以對使用者進行認證,與Window NT域進行整合等強大的功能,在些限於篇幅就不詳細介紹,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參考《實戰Samba》一 書。

相關文章

聯繫我們

該頁面正文內容均來源於網絡整理,並不代表阿里雲官方的觀點,該頁面所提到的產品和服務也與阿里云無關,如果該頁面內容對您造成了困擾,歡迎寫郵件給我們,收到郵件我們將在5個工作日內處理。

如果您發現本社區中有涉嫌抄襲的內容,歡迎發送郵件至: info-contact@alibabacloud.com 進行舉報並提供相關證據,工作人員會在 5 個工作天內聯絡您,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涉嫌侵權內容。

A Free Trial That Lets You Build Big!

Start building with 50+ products and up to 12 months usage for Elastic Compute Service

  • Sales Support

    1 on 1 presale consultation

  • After-Sales Support

    24/7 Technical Support 6 Free Tickets per Quarter Faster Response

  • Alibaba Cloud offers highly flexible support services tailored to meet your exact nee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