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認為iPhone和Android哪個平台更有發展的空間

來源:互聯網
上載者:User
 以下內容摘自網路上的文章,供大家參考:iPhone和Android哪個個平台更有前途?

1、iPhone和Android哪個個平台更有前途

我更看好iPhone平台(包括iPhone,iPod Touch,廣義也包括iPad),原因是我認為在移動平台未來取得成功最重要的是開放和標準iPhone在硬體上面完全封閉,發行渠道上也很封閉,那麼我為什麼還看好它呢?

iPhone在硬體層面的封閉保證了產品的系列化,標準化,這是第三方開發人員最應該珍視的。回想曆史,摩托羅拉手機在中國的總銷量可能是iPhone的百倍,但是雖然有這麼多的使用者,但是沒有產生任何真正廣泛流行的應用。那麼是摩托羅拉沒有智能手機平台嗎?不是,摩托羅拉是市面上幾乎所有流行智能手機平台的大玩家。J2ME剛剛出現的時候,我下載的開發包,裡面的模擬器就是基於各種款式的摩托羅拉手機的,當時摩托羅拉幾十款流行手機同時都支援了J2ME。Nokia做Symbian的時候,摩托羅拉也是第一批合作廠商。Linux/Android/WinCE等平台也從來沒有少過摩托羅拉的身影(最近好幾款大火的Android平台手機就是摩托羅拉出品的)。

iPhone橫空出世之前,只有Nokia在Symbian上堅守S60、S40等的多產品系列的,標準化系列化的產品設計。回報就是在移動百寶箱的Java區,遊戲、應用幾乎都是for Nokia的。這就是市場和統一市場的區別,iPhone的使用者數量,短期內決無可能超過摩托羅拉的使用者數量,但是iPhone使用者數量早已超過摩托羅拉任何一款手機(或者一個相關係列手機)的使用者數量了,這是產生流行應用的必要土壤。

所以,因為產品的系列化,標準化,Nokia曾經有過自己在智能手機領域的輝煌。但是整個手機行業太固步自封了,Nokia太固步自封了。自從7650以來,我已經用了很多款Nokia的S60手機了,雖然效能越來越好,外觀越來越酷,但是近10年了,真正的大改進並不多,開發仍舊困難,操作仍然笨拙。話說那天,我在地鐵上看到一個美女用手寫筆去拉動手機右邊的滾動欄,恨不得大喊一聲,“你改悔吧,別浪費生命了,買個iPhone吧!”。這其實就是iPhone出現前,手機行業固步自封的最明顯表現。

我尤其珍視的是軟體層面的開放,對第三方開發人員的開發。這點可能也有人不同意,他們認為iPhone平台軟體層面也很不開放,比如不能後台運行第三方程式,不能自行發行,不能開發第三方IME等等。但是,這些種種的局限,有些我相信可能是階段性的,有些是為了讓發行渠道的利潤更高。總體來說,我認為如果你要開發的應用在iPhone平台的種種限制下,能夠做出來,那麼iPhone平台就是對你來說,就是目前最好的移動平台,也是最開放的移動平台。開放是一個多層面的問題,不是說開源就一定最開放,iPhone平台目前豐富的應用,豐富的文檔,方便的開發環境,這也是平台開放性的重要組成部分。

同時,iPhone平台的渠道優勢也是完全不能忽視的。最近最火的一個相關新聞是,植物大戰殭屍iPhone版本9天賺了100萬美元,這款遊戲的PC版本,在中國都早已經是白領中很流行的東西了。這家公司在這款遊戲應該也早就掙到了很多錢,但是短短9天的銷售獲得100萬美元,我想他們在很多平台都很難達到。這就是蘋果公司精心打造的一鍵付費,方便的軟體發行系統的功勞(甚至是他們很多令人不爽的苛刻規則的功勞)。

之前,我對中國到底有多少台iPhone一直犯嘀咕,這兩天,我問了一個在國內很火的應用的公司裡的朋友,他告訴我的數字是他們公司的app目前有100萬左右的免費使用者,有5%左右的付費使用者。這樣我就得到了一個很好的參考值,那麼我可以斬釘截鐵的說,中國的iPhone數量應該是100萬以上。

據說豆瓣剛剛上線的電台iPhone應用的流量,已經佔到了豆瓣電台總流量的一個相當比例了,而相應的Android版本目前還比較沉寂。我有個朋友做了一個很火的資訊網站,年前他們做了一個web的iPhone最佳化版。於是我就毛遂自薦想幫他們做個官方的app,結果拿了api我還沒動手。朋友告訴我已經出現了一個非官方的app,而且現在iPhone最佳化的web版和這個第三方app,目前已經達到他們總訪問量的1/4了。

2、那麼我是完全不看好Android平台嗎?當然也不是。

有人把現在Google領導的Android平台和Apple領導的iPhone平台的競爭比作當年PC機和Mac機的大戰,不得不說,我也很喜歡這個比喻,確實有太多太多相似的地方了。在硬體方面,iPhone和當年的Mac機一樣,是封閉的,沒有相容機,沒有第三方硬體廠商。從軟體上來看,iPhone平台是不開源的,Android平台是開源的。

那麼如果以唯開放論的觀點去看未來,Apple應該毫無機會,Google必勝。但,我不這麼看。首先我們回顧一下曆史,PC平台硬體確實是開放的,但是軟體從來不是完全開放的,Cpu也從來不是完全開放的。這個開放系統的偉大勝利,我曾經有篇文章仔細分析過,有興趣的可以看看《標準,要掙錢除了標準還是標準》。文中的道理簡而言之就是,這個偉大的開發系統的勝利的締造者IBM根本不是受益者,掌握了兩個標準在手的微軟和Intel才是勝利者。而今天我們仔細想來,這個開放平台開放的恰到好處,正式因為這兩個關鍵標準的不完全開放,才保證了這個平台雖然很開放,但是一直都是一個標準化的產品。你在Dell的PC寫的程式,可以運行在HP、IBM、甚至聯想的PC,是這個高度標準化保證的。

所以,太多成功學的教材,只顧大談開放,而不去提標準;或者只提標準而不提開放。我認為都是不對的,事實上在現在,一個系統要獲得成功,我認為關鍵是要把握開放和標準之間的平衡,不能因為開放,而忽視了標準,反之亦然。

如今Android的戰略中的每一點,我都很喜歡,但是它在標準化和發行渠道上,跟iPhone確實有巨大的差距。標準化和相容性方面,最近有個很明顯的例子,一款叫做Leech Killer的Android軟體的作者@an0最近被Android手機間的不相容性折磨得最終決定放棄這款軟體的開發。他的寫到:

我很傷心的宣布:Leech Killer 已死,有事燒紙。

是太多互不相容的 Android 手機殺死了它。在如此混亂的世界中,涉及電話功能的工具軟體已經無法由一個人維護。Leech Killer 在許多新款手機上無法正常工作,使用者很生氣,後果很嚴重。有人甚至說,它就是一坨:( 我很抱歉,朋友們,我真的已經努力了,但是我連你們的手機長啥樣都不清楚 ─ 我不可能所有款式的手機都買一個。

安息吧,我的孩子,我會想念你的,你的那些老機器人朋友們也會的。

我一向認為這麼多國際大牌廠商參與的,已經有10年左右的智能手機革命,十年不成的原因正是因為缺乏足夠好的標準,所以用戶端相容性差。而現在Android這個單一平台,其本身的不相容性問題已經開始成為了一個嚴峻的問題。開發一般應用,也許還好,凡是涉及到硬體的,酷的程式,以及遊戲,一般來說都對相容性有比較高的要求。

比如一個應用他需要一個快速鍵,而某款手機缺少了一個鍵造成這個快鍵無法按下,等等。比如一個應用需要GPS+重力加速度感應器,但是有些手機只有GPS,而沒有重力加速度感應器。更可能的就是一款遊戲,你在某個解析度下把有些做到精益求精以後,突然發現Android平台的新寵解析度居然跟你的遊戲不匹配,又要做無數的調整。相信這10年來,混跡於移動平台的第三方開發人員都深有體會。

跟相容性問題一樣嚴重的就是,Android的市場並沒有app store這麼強的渠道能力,這也是目前不可忽視的問題。

從長遠來看,我對這個世界的看法是越來越多元,同時因為多元也越來越美好。我認為iPhone平台和Android平台未來很有可能在很大的程度上分庭抗禮,有各自的核心價值,有各自不同的第三方開發人員生態鏈。這不是PC機和Mac大戰的結果,因為那個時代,整個世界也不足夠多元(當然還有很多細節,今天就不分析這個老深坑了)。

但是Android如果想達到這樣的局面,要在相容性/標準化方面做出巨大的努力。還需要對發行渠道也就是他們的app市場上做出巨大的努力。

         就目前為止,我想提出的建議是立足iPhone平台為主做開發,可以適當的付出一定的精力在Android平台,或者只是先觀望Android而已。我樂見未來的世界,既是開放的,又是多元的。只有一種選擇的使用者是最可憐的使用者。PC機這個號稱最開放的平台,後來不也變成了讓使用者只能選擇Windows的,OS層面不足夠開放的平台嗎?索性我們有 Linux和Mac,大家才有了更多的選擇,也才帶動了Windows做出很多改進。

       我想這裡的平台更主要指的是,手機應用軟體開發平台吧!

 

 相關博文推薦:
   

     開發人員對各移動平台青睞度悄然變化

     移動互連網上最新的七個應用

  • 手機wap網站一行顯示多少合適
  • 相關文章

    聯繫我們

    該頁面正文內容均來源於網絡整理,並不代表阿里雲官方的觀點,該頁面所提到的產品和服務也與阿里云無關,如果該頁面內容對您造成了困擾,歡迎寫郵件給我們,收到郵件我們將在5個工作日內處理。

    如果您發現本社區中有涉嫌抄襲的內容,歡迎發送郵件至: info-contact@alibabacloud.com 進行舉報並提供相關證據,工作人員會在 5 個工作天內聯絡您,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涉嫌侵權內容。

    A Free Trial That Lets You Build Big!

    Start building with 50+ products and up to 12 months usage for Elastic Compute Service

    • Sales Support

      1 on 1 presale consultation

    • After-Sales Support

      24/7 Technical Support 6 Free Tickets per Quarter Faster Response

    • Alibaba Cloud offers highly flexible support services tailored to meet your exact nee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