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計算機 卡西歐 遊戲機 液晶屏 座右銘
任天堂的掌上遊戲機,從Game&Watch開始就打上了“被淘汰技術”的烙印。但這卻是任天堂曆代掌機能夠大獲成功的關鍵所在。
650) this.width=650;" src="http://m2.img.srcdd.com/farm4/d/2015/0429/08/5303B4738EEA0D86A9B876B6875D10A6_B800_2400_500_333.jpeg" width="500" height="333" style="border:none;" alt="5303B4738EEA0D86A9B876B6875D10A6_B800_24" />
文/張書樂
刊載於4月24日《人民郵電報》應用版樂遊記專欄
“利用被淘汰技術的角度進行平衡思考”是給掌機不斷制定規則的橫井軍平的座右銘,需要注意的是,這句話真的不是一個成功者“正確的廢話”,相反,在Game&Watch和Game Boy兩款掌機上,到處都可以看到將被淘汰的技術變成核心技術的應用。
Game&Watch的核心賣點是什嗎?上期專欄談過,就是將電子計算機變成了遊戲機。當時有一個不容忽略的時代背景——在Game&Watch上市之前的五年時間裡,日本國內以夏普和卡西歐為代表的兩大陣營爆發了一場曠日持久的“掌上電子計算機戰爭”。這場“紅海”大戰,勝者也是傷痕纍纍。用過計算機的人都知道,最終的贏家是夏普,但當時夏普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價,超低價格傾銷讓夏普佔領了市場,但市場很快就飽和了,漲價無望,夏普不得不自掏腰包對市場進行補貼,此後,兩條生產攜帶式微型液晶面板的生產線也處於半停工狀態。
橫井軍平自然沒有放過這個機會,因為這時候訂購液晶屏會很便宜。但也有個問題,比起當時已經出現的電視遊戲來說,液晶屏上呈現出來的像素組合實在是太醜了,簡直就是十多年前電視遊戲機“玩剩下的”。但任天堂的老闆山內溥對他說了一句話:“攜帶式主機的優勢就是‘便攜’,無論在汽車裡還是飛機上,甚至登山和海水浴的時候,都能夠享受無所不在的娛樂。”這讓橫井軍平茅塞頓開。是啊,何必追求極致的遊戲享受,只要提供簡單而直觀的遊戲樂趣以排解外出旅途的寂寞即可。
與電視遊戲機的豪華畫面相比,Game&Watch沒有採用變化的遊戲背景,甚至直接用泡沫貼紙替代,現在看來,真是夠“山寨”的,簡直就是“紙糊的遊戲”,但最終的結果是攜帶型遊戲機成功了。
因為橫井軍平在技術上選擇平衡,在確保遊戲機電量充足的同時,在遊戲的玩法上煞費苦心。比如,第一款Game&Watch選擇了一款球類的遊戲,該遊戲需要玩家用左右兩個按鍵不斷接住從上空掉下來的球,遊戲設計者玩了個小花樣,讓球體下落速度會不斷地微妙變化,時快時慢,玩家剛適應某個節奏,就可能被另一個節奏打敗……僅僅8個月,這款遊戲掌機就賣出300萬部。其實到現在為止,也是不少小遊戲慣用的“伎倆”,挑戰的就是玩家的“習慣”。
一招鮮,吃遍天。給被淘汰的技術找平衡的策略,橫井軍平在任天堂的經典掌機Game Boy上又用了一次。1989年,Game Boy發售前後,世嘉等遊戲公司也推出了新一代掌機,沒別的,就一個亮點——從黑白時代進入彩色時代。但Game Boy卻顯得特立獨行,依然採用四色黑白螢幕。並非橫井軍平不知道技術進步,而是他很清楚:彩色液晶屏必然導致電池工作時間變得很短,還會讓掌機價格變貴。
既然攜帶型掌機的核心是娛樂,玩家只能玩一小會,再炫也沒辦法讓玩家滿意,相比之下,不太耗電的黑白屏能夠讓玩家在旅途中玩很久都不用換電池,這就足夠了。畢竟對於攜帶型裝置來說,電池才是使用者心中的痛,能省還是省點。1998年,彩色螢幕版Game Boy才正式發售,結果到2003年,各系列的Game Boy總共賣出1.2億部,讓所有同時代的競爭者都籍籍無名。
———————博主新書———————
《實戰網路營銷——網路推廣經典案例戰術解析(第2版)》 張書樂 號:zsl13973399819 近日已經在各大網上書城上架,全書分為3篇,共14章,4大原創理論,11種營銷渠道,328個經典案例解析,解決95%營銷難題。
650) this.width=650;" src="http://m2.img.srcdd.com/farm5/d/2015/0429/08/79DBB66661FCA870A5A1365AAFDB9060_B800_2400_500_659.jpeg" width="500" height="659" style="border:none;" alt="79DBB66661FCA870A5A1365AAFDB9060_B800_24" />
本文出自 “武當派張三瘋” 部落格,請務必保留此出處http://zhangshuyue.blog.51cto.com/2133969/1640151
為什麼用淘汰的技術的遊戲機竟然最暢銷(人民郵電報專欄《樂遊記》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