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介交易 SEO診斷 淘寶客 雲主機 技術大廳
我該如何SMO?自從Rohit Bhargava提出了最原始的5項規則後,陸續有多位專家提出修訂。 經過Loren Baker, Jeremiah Owyang, Lee Odden, 等的建議後,SMO的規則訂定為以下的16項:
1. 提高您在社交網路的連結性 (Increase your linkability)
許多企業網站基本上屬於雜草重生的「靜態網站」。 這或許含括了諸多考慮,不是何經常修改內容與版面。 然而,在SMO的時代裡,我們必須經常創造新鮮且相關的內容,讓它被使用者在外部的網站、媒體上引用,才能創造自家網站的連結性。 撰寫博客是最簡便的方法之一。 在企業網站無法時時調整的情況下,博客可以注入一定的 「動態感」。 經常在博客發表新產品資訊、新聞、等內容之後,還可以開闢自己的微博、SNS帳戶等,來將此內容發佈到SNS上。 這將有助於提高從搜尋引擎以外的媒體連結進入網站的流量。
推薦工具: WordPress, TypePad, Blogbus
2. 讓您的使用者能夠輕鬆地分享網站、下標籤、加入收藏 (Make tagging and bookmarking easy)
近來,當我們在流覽不同網站博客時,經常能看到文章下方有「分享」、「轉帖」、 「收藏」的按鈕,讓讀者能夠快速將文章貼到社交網路上與其好友分享,或收藏到網路我的最愛中,隨時回味。 如果相信 「物以類聚」的道理,每一個對您的內容感興趣的讀者就肯定認識更多個對您感興趣的潛在使用者。 賦予使用者快速分享轉帖的力量,就能夠協助你找到更多的潛在客層!
推薦工具: bShare.cn, Addthis, Sharethis, Addtoany
3. 獎勵站外連結到您的網站 (Reward inbound links)
站外連結在SEO時代中占了舉足輕重的地位。 在SMO的時代裡,更是不可或缺。 站長可以嘗試在自己的網站上提供站外連結的實際獎勵,也可以經常搜索是否有其他博客/微博提及你的網站,並將此連結放在自己的網站上,也向友站釋出善意。 當然,也有許多站長是直接到各大論壇中徵求連結的。
4. 讓您的網站內容能夠竄流在社交網路上 (Help your content travel)
在以上的第2點中,我們已經提到投過技術的機制,讓使用者能夠更輕鬆地分享內容。 但除了技術的機制以外,站長還要思考如何製作適合分享、容易分享的內容。 自從Youtube的誕生,就已有許多網站將自己的視頻掛在這些協力廠商的視頻網站上,再將影片嵌在自己的網站中;也有許多網站利用Slideshare、豆丁、等網站,如法炮製,將Powerpoint或者PDF上傳。 這不但能夠在搜尋結果上更凸顯,也增加從這些社交網路上進來流量。
推薦工具: 豆丁 (Docin)、Slideshare、Youku、土豆網
5. 鼓勵Mashup (Encourage the mashup)
Mashup的概念,類似女性服裝中的 「混搭風」 。 將各種不同來源的元件、內容,拼湊成為一個完整的服務或網站。 適當的讓使用者使用你的內容,將有助於快速拓展網站的名聲。 Youtube飛速成長的原因之一,就在於其容許使用者將影片嵌入自己的網站之中。 國外幾年前開始盛行的Widgets概念,就是這種風潮的產物之一。 Widgets國內翻譯為 「微件」,其實就是元件、應用的概念。 利用Widgets,實現以」服務做為行銷」的概念,將網站的RSS Feeds或者其他能夠提供的服務放入微件後,就能讓使用者從網站上抓到自己的桌面、或者博客中。 利用RSS或者博客群的概念,也可以達成此效用。
推薦工具: Sprout, Clearspring, Widgetbox, Feedsky RSS
6. 成為使用者的資源站 (Be a User Resource, even if it doesn't help you)
在成功的博客中,我們不難發現總有許許多的友站連結。 這不僅僅是為了提高PR值,而也能夠提高使用者收集資源時對您的網站的依賴性。 往往一個好的博客上的友情連結網站,也都是相同議題上,高品質的網站。 收集這類的資源,能夠讓使用者將您定位成資源集中站,也在SEO上讓使用者能更快的找到你。 同時,提供各種各樣相關的免費資源提供下載,也會讓使用者熱情地將您的資源轉載出去,在社交網路上流傳。
7. 獎勵您的忠實使用者 (Reward helpful and valuable users)
我們總說,20%的使用者創造你80%的效益。 在我們努力刺激這20%基數的提升的同時,我們也應該回頭來看看這20%所創造的價值究竟有多高。 透過點數機制去衡量使用者的忠誠度是其中一個做法。 要能夠提供實際的回饋,勢必能夠刺激忠誠使用者的活躍度,甚至成為推廣工具。 如果無法提供物質的獎勵,誠心對待使用者的回饋,或公開在網站上認同使用者的意見或貢獻也能達成同樣的效果。
8. 參與使用者的討論 (Participate)
以上許多的討論,其實與SEO都非常類似。 但 「參與」這項,就較是針對SMO的。 我們看到非常多的網站也跟進了微博的風潮。 將網頁的內容同步到微博或社交網路上。 冷笑話網就是其中一個好例子。 每日在自己的網站上發佈冷笑話帖子的同時,也將140字內的帖子發佈在新浪微博上。 不僅如此,冷笑話的團隊還積極的參與使用者的回復與討論,加深與使用者的互動。 參與使用者討論不但能夠創造病毒式的傳播(對於使用者的回復,也會被使用者的好友看到,引來更多讀者與關注),也能夠引導使用者的討論,避免錯誤訊息、形象的傳播。 站長與品牌主更能夠在與使用者交流的同時,聽見使用者最真誠的意見與回饋。 或許也可省去昂貴的調研外包費用。
9. 針對正確的使用者層 (Know how to target your audience)
這項應該說是所有行銷活動的基本道理,也無須多做解釋。 新手站長在發掘自己的使用者族群的同時,也可參考 Alexa的Clickstream,瞭解自己既有使用者的統計資料,摸清現有的使用者層是哪些、與期望的使用者族群是否有落差?
推薦工具: Alexa Clickstream
10. 創作更多內容 (Create content)
在第一項中,我們已提到透過博客、社交網路創造靈活的網站。 需強調的一點是出了在自己的網站中創造內容,也需要在這些協力廠商的社交網路平臺上持續創造內容。 內容的範疇可以深至分析與新聞發佈,也可以淺至心情分享與使用者回復。 總之,重點應擺在經營的持續性。
11. 真誠,不虛偽 (Be real)
我們常說,使用者一個品牌的形象是一點一滴正面的經驗所堆砌而成的。 而社交網路正是使用者分享並討論這些經驗的聖地。 如果行銷者要打入這個圈子與目標客層互動,則必須真誠且虛心地聆聽使用者的觀點與經驗。
12. 保持謙虛的態度,飲水本思源 (Don’t forget your roots, be humble)
國內有許多超級博客明星。 在社交網路上也已出現眾多具有影響力的 「紅人」、 「達人」。 竄起的速度或比這些博客明星還快。 但切記,「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記得,有朝一日成名了之後,也要時時保持謙虛,不然支援你的讀者使用者亦可以用更快的速度,掩埋你辛苦建立起的口碑。
13. 多方嘗試新事物,讓您的網站及推廣方式保持新潮 (Don’t be afraid to try new things, stay fresh)
社交網路的發展快速,而且趨近分眾化市場。 國內像是康盛創想這類的公司創造出的開元平臺,更加快了社交網路走入利基(niche)市場的節奏。 網站的SMO 推廣方式更不可以落後于產業的發展。 時時的觀察新平臺的動向,並確保自己同時在多個平臺上保持活躍度,將是持續性行銷的關鍵。 有許多品牌都在各大博客、微博上創建了帳號進行溝通,但經營不易。 國內一些如bShare一鍵通的工具,則能讓使用者將多個社交網站同步化,確保內容保持更新。
推薦工具: bShare一鍵通
14. 發展完善的SMO戰略 (Develop a SMO strategy)
先前已經一再強調,SMO並非獨立的戰略以及工具,而必須與其他的工具並存。 網站推廣與行銷應該是一個全盤的大戰略。 在進行SMO的同時,也千萬別忘了持續跟進SEO及其他推廣管道的使用。
15. 慎選您的SMO戰術 (Choose your SMO tactics wisely)
根據自身的行銷推廣目標,選擇不同的工具與形式來達成SMO的目標。 儘管社交網路如雨後春筍般的湧現,也不要囫圇吞棗的使用。 從自己的定位、目標族群開始,慎選適合自己的管道與工具才是最佳做法。
16. 將SMO納入您的作業流程與思維中,並堅持最佳做法 (Make SMO part of your process and best practices)
隨著SMO的技巧不斷提升,經驗累積充足之後,SMO應該成為一整個組織的思維方式,而不是在擬定其他推廣工具之後倒裝上去的小工具。 唯有整個團隊一起思考、一起經營,才有辦法持續性的進行優秀的SMO戰略。
第17條法則?
筆者認為,以上的16條法則仍缺少了互聯網廣告以及推廣的核心所在 – 資料追蹤。
數位廣告能夠快速追趕傳統線上廣告(Above the Line)的原因之一就在於其」可衡量性」(Measurable),而且能夠快速變化,以適應使用者不同的反應與效果(例如A/B Testing)。 在SMO中亦需關注資料追蹤,以評斷戰略的成功與否,並同時持續瞭解自己的使用者族群,即時調整戰略。 目前坊間針對社交網路的資料供應商並不多,但陸續已經有一些公司在提供了。
最早期的是Sharethis提供的分享與追蹤服務,而國內的使用者則可參考bShare的站長資料系統。 Twitter的API開放後,已有多個團隊創造出如Tweetdeck的議題追蹤功能;如果上新浪微博,也可以看到新浪微博上已有團隊利用API進行「使用行為分析」。
這些工具都將為SMO的追蹤提供深入的資料,也應成為第17條法則的基準。
筆者為bShare社會化分享服務以及Buzzinate.com創辦人,Yan L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