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更新:2014-09-05
來源:互聯網
上載者:User
關鍵字
創業公司
TechStars
Y-Combinator
創業新聞
代碼片段
訂餐系統
科技大會
科技大學
現狀與趨勢
Harrison Weber在科技博客The Next Web任職,他在本文中分享了自己對紐約科技行業的感受,然後介紹了一些值得關注的科技創業公司,有助於我們深入瞭解紐約這個現代都市的科技創業生態, 同時帶我們瞭解除了矽谷之外的美國科技原地。 下面是全部文章:
第一次來紐約時我還在讀書,轉眼一年半過去了,在紐約科技發展的誘惑之下,我從一個設計師和音樂製作人變成現在的Geek,在The Next Web任職,又一次來到了紐約。 紐約的新企業們為了人才、資金和市場,競爭得頭破血流,最終只有少數懂得適應和進步的企業留下,這便是紐約的魅力所在。
地理位置,機遇,發展空間
紐約有著大量新公司和創業孵化器,它們從紐約市中心的南半部分開始,佈滿熨斗區,一路延伸,直到中國城附近的索豪區,「矽巷」這個昵稱很形象的說明了這一點,不過紐約公司們的科技樹發展遠遠大於這個形象。
去年八月,Courtney Boyd Myers寫了一篇《紐約最酷的5個聯合辦公場所》,提到了General Assembly,這家公司座落于熨斗區百老匯街902號,周圍分佈著許多著名的投資商。 WeWork Labs,它的聯合辦公場所業務已經從紐約市場拓展到三藩市。 New Work City,人稱為紐約聯合辦公場所之父,已經運營四周年。
不光這三家,類似的提供聯合辦公場所的公司還有Dogpatch Labs,Hive at 55,Tech Space,Greendesk,Greenspaces,Coworking Brooklyn, WeCreateNYC等等, 這些公司不光提供聯合辦公場所,同時還是創業加速器和孵化器。
它們這一年之內有什麼改變呢?
每家公司都變得更難以進入,每個職位都有大量競爭者,只有最好的人才最終留下來,絕大部分失敗者都走了。 這個變化代表著紐約科技產業發展趨勢,當然了,在一個高風險、新企業密集的地區,有失敗者是自然的,但成功者亦不少,他們的事蹟足以寫成科技創業百科全書了。
技術孵化機構Tech Stars的總經理Dave Tisch對紐約科技行業的看法是這樣的:
紐約科技產業用自身的發展證明了自己,不過在一些不算太正式的測試之下,周邊行業和非科技行業還沒達到飽和。 整個科技生態圈中,各個行業在不同地鐵站聚集,所以對於很多新公司來說,在各個地鐵站測試產品有著不同而特殊的好處。
紐約商界的密度和廣度是這座城市的巨大資產,而且,創業公司之間普遍存在的、真心實意的相互説明也和世界其他地方不一樣。 但即便他們這麼團結,也不能改變趨勢,今年必然會有許多公司失敗,而在我看來這是紐約最好的一點,科技產業朝著好的方向進化、優勝劣汰的趨勢沒有停止。
對SOPA的反抗
紐約科技大會有24000名成員,它是科技產業團結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反抗SOPA的主要力量。 另外還有個「紐約企業科技大會」,那是許多開發者和駭客(原意,指熱衷於解決問題、克服限制的人)聚集的地方,就連我都沒法擠進去,可見品質有多高。
紐約科技大會的總經理Jessica Lawrence說:
紐約科技產業正迅速成長和變得成熟,幾年前這兒的新公司因為感受不到業界支援離開,現在一切就緒,他們都回來了。
紐約智庫都市未來中心近期一個研究表明,紐約是美國2007至2011年風投成交數量增加的唯一城市。 大筆資金湧入這個城市,正是紐約科技大會和其他299個科技產業組織,為這些資金找到了需要它們的公司,建立起了產業互助系統,改善了科技圈生態環境,給新公司一個良好的空間,並讓政府事務中科技產業優先順序提高,整合金融、時尚、媒體 、出版社和廣告商為科技產業開路,這一切的一切,都是紐約成為科技產業中心的原因。
缺乏天才
有大把願意努力工作的天才正在紐約尋找工作機會,問題在於,他們的天才能力不在科技相關方面。 銷售、市場行銷、設計人員已經飽和,但是天才工程師非常難找。 事實上,我每次採訪企業家,問是否有工作需求時,他們都會抱怨這點。
這意味著什麼? 這意味著全世界的工程師都可以來紐約尋找工作。
未來這個問題會得到緩解,羅斯福島可能成立一個新的科技大學,紐約市長以自己名字成立的公司Bloomberg、紐約首席技術官Rachel Sterne對此還有其他一系列措施。
The Next Web與Ben Lerer討論了紐約的優缺點:
所有人都知道,挑戰在於紐約的創業成本高,招聘也難。 但我認為如果你準備創立一家公司,紐約依然是個很好的地方,有那麼多年輕天才供你隨意使用。 不過如果對於技能的需求比較專業化或是特殊,人才就相對比較難招了。
Ben Lerer提到紐約媒體巨頭裙帶關係的重要性,這是其他地方沒有的東西;這裡有許多一流的設計天才,不管是面對客戶還是面對企業的公司,都需要他們的高品質設計。
紐約城
我們常糾結應該支援哪個政客,但紐約市長Bloomberg得到紐約科技產業的一致支援,連任三屆。
看看他推動的這些事情:舉辦程式評選大賽和「綠色」程式設計馬拉松,通過為提高市民生活品質的資料公開法案,加強地鐵站Wifi和移動信號建設,將空閒職位在紐約地圖上標記、打造「科技地圖」,以便天才們找到它們。
市長Bloomberg在政府官方Tumblr上,對該地圖評論如下:
紐約是個適合新公司的城市,新公司需要人手,所以我們致力於消除尋找工作的能人與尋找能人的公司之間的資訊不對稱。
這僅僅是最近紐約政府對科技產業的一些説明措施,毫無疑問我們將來能看到更多。
值得一看的新公司
2010年The Next Web發表了《紐約市值得關注的20家新公司》,其中有現在很出名的Gilt Groupe和Kickstarter,2011年則發表了一篇《紐約市值得關注的11家新公司》,其中寫到了GroupMe。
為了不顯得和百科全書一樣臃腫,這裡只寫幾個上升趨勢最快的公司。
Folio: Folio是一個為設計師、插圖畫家、開發者和各種創造者提供的銷售數位內容的平臺。 現在僅僅支援Photoshop和Illustrator作品的檔案格式(PSD, EPS, AI, JPG, PNG, TIFF, PDF),未來將擴展至3D模型、動態圖像、音訊、照片、金融模型、Word範本,甚至是代碼片段。
Movable Ink: 這個公司提供了一個讓Email「生活化」的平臺。 它根據使用者所在地產生不同內容、即時而社會化的Email,它的願景是讓Email和網站一樣即時更新、內容豐富。 不管我多討厭Email, Movable Ink模式還是相當吸引人。
SinglePlatform: 它的前身是Seamless,紐約領先的線上訂餐系統,創造者Wiley Cerilli在2010年2月啟用了SinglePlatform網站,給訂餐系統加入了社交功能。 飯店能將功能表、照片、優惠活動發佈在上面,然後SinglePlatform通過數百個發佈夥伴更新這些資訊,這些發佈夥伴們包括旅館、城市嚮導、飯店評價網站和程式開發者。
Wander(非彼Wander): 這個新公司運行模式「很神秘」,不過號稱要做Tumblr+Pinterest+Yelp+ Tripadvisor+Foursquare,即輕博客、圖片展示、大眾點評、 旅遊搜索和LBS簽到服務的整合,引起了足夠的關注度。 今年四月它獲得了120萬美元資金,以開展業務和雇傭員工,資金來自NextView Ventures, Google Ventures, SoftTech VC, SV Angel, Collaborative Fund, Red Swan和T echStars等著名投資商。 Wander將于本月第二周推出產品。
Jux: 我們去年八月曾經注意過這個漂亮的免費博客平臺,現在它變得更漂亮了。 Jux介面簡單,功能卻不簡單,支援HTML5,Safari和Instagram。 Courtney Boyd Myers指出,Jux和Tumblr有點像,但Jux更注重于「展示」作品,而非僅僅是分享有趣的圖片。 (譯者強烈推薦,支援HTTPs。 )
Fancy Hands: 這是我們最喜歡的個人助手服務之一,Fancy Hands使用非常簡單,服務也很穩定。 不像TaskRabbit,你沒法用它找人幫忙去雜貨店購物,但當你需要預訂某些服務,瞭解附近有哪些有公園能遛狗時,Fancy Hands就幫的上忙了,資料收集是它的特長。
Codecademy: 創業孵化器Y-Combinator對這個網站有投資,網站號稱提供了「學寫代碼最簡單的方式」,實際上是詳盡而平易的自動互動式教學。 今年它吸引了大量眼球,名聲甚至傳到了白宮,因為它提供暑期實習,這恰好是剛通過就業法案的美國政府需要的。
NewsCred: 這公司篩選高品質的內容,對其收費,然後分發給付費的發佈商,一石二鳥,解決了新聞模式問題(不知道作者說的問題是啥-。 -? )。 它挑選了700多個高品質的新聞源,客戶包括Orange,Lenovo這樣的商家,Yahoo,New York Daily這樣的新聞發行者,和其他著名的博客、雜誌,如The Economist, Forbes, Telegraph, The Guardian,Bloomberg以及 LA Times.
Consmr: 簡單的說,這貨就是個大眾點評,不過物件是包裝食品。 對於電影、飯店、電子產品、遊戲的點評網站已經足夠多了,不過其他行業的點評還是初級階段,所以Consmr出現了。 一般藥店和雜貨店能找到的東西,從飲料、速凍到護膚品等等,你都能在Consmr上點評。
Triple Lift: Triple Lift是一家致力於Pinterest行銷的平臺,它可能成為下一個Buddy Media,值得關注。
這些都只是出現在人們視線中的一小部分,紐約科技產業更多深層的創意我們還沒挖掘出來。
把紐約和矽谷對比是沒多大意義的,我更多看的是它顯著地促進社會進步,創造大量工作機會和巨大發展空間——這正是世界需要的。
你覺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