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在昨天「濤峰私董會」閒聊時聽來的。 訊息源是靠譜的。
若此事成真,那就是移動互聯網重建傳統產業的一個新式案例。 我們對O2O的視野,不論是從線上到線下還是從線下到線上,都將迎來一個新高點。
唱吧是基於手機的K歌工具以及娛樂社區。 相當於一個虛擬的KTV,各種包房裡有人唱有人聽。 遵循2-8原則,20%的人唱得好,享受被追的感覺;80%的喜歡聽,樂意捧。
號稱1.5億使用者,月活3000萬,日活500萬。 這個人群都是KTV使用者。 不是傳統印象中的高大上的會所的使用者,但更放得開。
唱吧要到線下去。 開自己的KTV。 據說是通過投資並購,立一個唱吧旗下的新的KTV品牌。
唱吧的打法是要「鋪天蓋地」的開KTV。 比如5年後要在中國有2000家唱吧KTV,比如北京就要有100家。 唱吧KTV會跟傳統的KTV有區別,基本開mini店,不開大店,每個店比如20來個房間,要便宜,不要過於高大上。
這個思路是「基本敲定了」。
之前的O2O,是往線下引流,掙廣告費;然後,是線上支付線下消費,完成閉環,連支付扣點也要掙;現在,唱吧是要自己提供線下服務,服務費也掙了。 這個「閉環」算是完整。
唱吧開KTV是因為自己就有現成的使用者。 目前的線上也是KTV的體驗,隨時隨地,但這些人同樣也有到線下KTV去面對面的、感受體溫的、交友的需要在。
之所以不是向現存的KTV比如錢櫃這樣的引流、合作的方式,原因不詳。 但不外乎幾點。 1、分成談不攏。 2、唱吧有獨有的玩法,需要線上線下打通,現有的KTV無論是IT系統還是思路可能都跟不上。 3、使用者人群不是同一個。 適配不好。
其實也好理解。 京東為什麼要自建物流,馬雲為什麼要做菜鳥,美圖秀秀為什麼自己做手機。 一個道理。 互聯網的需求,傳統世界滿足不了,只能自己幹。
唱吧的優勢,使用者多,分佈均衡。 它可以通過手上的使用者資料,包括地點、性別年齡、秉性(喜歡啥歌和啥歌手)、關係鏈、啟用時間等等,來把使用者在不同時間段、以不同的組合方式、往不同的KTV裡引流。
它有可能做到的是,保持每家店的高飽和度、高換房率,進而實現高獲利率。 這也是它預想在全國做2000家店的使用者和技術基礎。
如上是線上到線下的環節,還有線下到線上的環節。
在KTV裡唱歌時也跟唱吧的用戶端互動。 你在北京的KTV裡唱,我在大理拿著手機聽,聽完了打賞你一瓶虛擬的嘉士伯,這嘉士伯馬上就被唱吧轉成一瓶真的嘉士伯在北京的KTV裡被送到你面前。 同時嘉士伯這個品牌再付唱吧一筆廣告費+銷售分成。
這個玩法,對現存的KTV,用得上「顛覆」二字。
邏輯上,唱吧有可能以此成為中國最大連鎖KTV。
現在的KTV連鎖相當分散。 有名的錢櫃、好樂迪也就100來家店。 最大的一個品牌據說也不到200家店。 它們一般做一個店就做大店,幾百個房間。 開不了太多店,地域覆蓋比較稀疏,換房率比較低。
傳統KTV是個地域性品牌,有點象餐廳,真正的全國連鎖很難做。 做傳統生意,要跨城市擴張,要大的廣告投入。 KTV很少有這個意識。
互聯網是品牌先行。 先覆蓋了上億使用者,擴張就有不斷回血的保證。 比如北京日活有幾十萬,可以玩不少花樣。
唱吧的玩法類似于「經濟型KTV」,有點像當初酒店領域的如家、7天。 根據使用者分佈和密度,每個店服務幾公里內的使用者。
全國KTV包廂數大概是500萬間,門店數10萬家,從業人員上千萬,帶動音響、酒水、小吃、耗品等相關,市場規模說有4000億人民幣。
若移動互聯網的傑出代表唱吧能劃走10%的收入,有20%的利潤,那又是一家市值100億美金的公司。
這符合YY李學淩下的那個判斷:「未來10年,中國肯定有超過10家新上市公司超過100億美元。 它們的主要對手都不是BAT,它們依靠破掉傳統產業的薄弱環節和發現新市場而快速成長。 」
唱吧對移動互聯網的啟示在於,這是一個過硬的升級版的O2O。 你也可以想像一下,下一個依靠巨大的互聯網使用者和品牌入侵線下,重建規則,刷新玩法的是誰?
李學淩同學的100教育會做學校嗎? 世紀佳緣會做婚介所嗎? 那些幫人社(yue)交(pao)的移動APP會去開夜總會嗎?
這世道,誰知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