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曾經一度解決了眾人打車困難問題的打車APP,目前正遭遇一場生死劫。 從政策打壓到模式質疑的多重壓力,讓這些打車應用企業很委屈。 曾有一位在打車APP企業就職員工在QQ群裡訴苦,
曾經一度解決了眾人打車困難問題的打車APP,目前正遭遇一場生死劫。 從政策打壓到模式質疑的多重壓力,讓這些打車應用企業很委屈。 曾有一位在打車APP企業就職員工在QQ群裡訴苦,稱政府對於打車APP的打壓過於兇猛,言語之間滿懷委屈。
從一年前的風靡大江南北,並被使用者大加讚賞,到今天各地政府打壓,以及一些乘客對打車APP體驗的指責,如此巨變是很多打車APP企業始料不及的。 最近一段時間,打車APP將死的言論成為多家媒體討論的熱點。 毋庸置疑,打車APP正遭遇一場生死劫。
模式決定未來
對於打車APP而言,真正的危機不是政策打壓,不是使用者對APP體驗的指責,而是模式。 這是很多打車APP企業沒有深入思考的問題,也是媒體們從未深刻探討過的問題。
打車APP作為一種商業行為,沒有一個合理的商業模式是很難發展的。 打車APP面對的是一個需求很大的市場,很多創業者選擇打車APP這一領域,更多的是看中了這一行業的商業前景;風投們對於打車APP企業不遺餘力的投資,也是因為這一行業風光無限的前景。 然而,當國內已經湧現了嘀嘀打車、搖搖招車等幾十家打車APP企業後,商業模式很少被人談起,這最終導致了當前的生存危機。
打車APP現在的商業模式很簡單,通過LBS+用戶端,解決計程車供求失衡的問題。 即時定位,可以讓出租車迅速找到乘客;同時,急需乘車的顧客,也可以借助打車APP找到最近自己最近的計程車。 現在,很多地方都出現了使用打車APP叫車加價乘車的情況。 美中不足是,打車APP提高了計程車的利潤,解決了乘車人等車的煩惱,自己卻未獲得任何實質性的回報。
與所有的產品一樣,打車APP自出生之日就肩負盈利的重任,當下殘酷的事實就是,打車APP為別人提供了便捷,自己卻過著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日子。 更讓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一些打車APP還在貼補計程車司機。
據悉,杭州最牛的「快的打車」在3萬計程車司機中裝機量達70%,快的打車為每月打開軟體超過5天的司機獎勵話費10元,僅此一單項,快的打車每月花費即為21萬元。 如果這家打車公司在全國所有省會城市開展業務需要花多少錢呢?一年保守估計都要幾億人民幣。
在盈利方面,除了廣告外,打車APP目前並無可觀的盈利模式。 加之移動互聯網變現是世界難題,打車APP如何盈利還是一個未知數。 自身沒有盈利模式,還一味燒錢擴張的商業模式,註定打車APP難有未來,既便市場份額在業內堪稱無敵。
燒錢買的是毒藥
如同當年唱衰團購一樣,不看好打車APP未來的很多報導,都是對燒錢買市場份額這一市場推廣手段的不認可。 一年多來,打車APP行業掀起了一場燒錢買市場份額的風暴,通過補貼手段來提高自己的市場佔有率。 現在看來,打車APP燒錢買來的可能是毒藥,而不是市場份額。
按照打車APP企業的商業構想,要先有規模才能談盈利。 基於這樣的推廣思路,如何讓出租車司機和使用者安裝打車APP應用,成為打車APP規模化的第一步,這是打車APP燒錢補貼推廣模式誕生的背景。
需要說明的一點就是,打車使用者對打車困難有著深刻的體會,並且對各類APP應用接受程度較高,所以打車APP推廣的重點是計程車司機。 由於打車APP在使用過程中會產生流量費用,計程車司機還未得到任何經濟回報就要支出一筆流量費。 為此,要想計程車司機使用打車APP軟體,只能先拿錢補貼計程車司機。
從表面來看,打車APP這種貼補方式並無不當之處,可以培養計程車司機的習慣。 當打車APP行業競爭不斷升級後,這種貼補方式,迅速演變成為一味毒藥。 各家打車APP企業不斷提高貼補額度,致使很多計程車司機對某一款打車APP軟體的忠誠度降低。 於是,打車APP企業只能不斷拉高貼補金額。 久而久之,本來用來培養計程車司機使用習慣的貼補推廣手段,成為了一場惡意競爭,最終致使燒錢換來的市場份額難以長久。
不容忽視的一點就是,國內的打車APP企業生存都是靠風投輸血,貼補惡性競爭讓一些實力薄弱的打車APP企業因資金鏈斷裂而倒閉。 本以為燒錢買來的是市場份額,結果買來的卻是一味慢性毒藥。 正所謂,成也燒錢,敗也燒錢。
核心價值的缺失
一款可以解決旺盛市場需要的手機APP,如今的處境十分尷尬。 瘋狂燒錢沒有燒出規模,反而被政府監管部門叫停,大有偷雞不成蝕把米的意味。 對此,手機APP企業們必須正視。
客觀地說,手機APP的市場規模,遠未像此前一些媒體報導的那樣可觀。 以北京來說,共有計程車6萬輛,司機超過10萬人,但有粗略統計顯示,使用App的司機只有2萬人左右。 而安裝App的司機每天接到App預約也就一兩單,相比于北京每天200萬左右的打車量,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追根溯源,打車APP當下的遭遇,主要是因為核心價值的缺失。
的確,打車APP的市場前景非常可觀。 在北京,每天大約產生200萬次左右的打車機會,全國計程車一年的調度量更是高達25億次。 從規模上來說,打車APP的前景不可小視。 與此同時,北京、上海、廣州等人口密集城市的打車難的矛盾越來越尖銳,這為手機APP商業化創造了利好。
現狀就是,打車APP經過一年多的普及並未成規模。 原因在哪裡?從市場現狀來分析,使用者已經形成了通過手機APP叫車的習慣,計程車司機也對打車APP有了一定的瞭解。 打車APP之所以難以普及,瓶頸在計程車司機。 從各方面匯總的資料看,打車APP對於計程車司機創造的價值有限,這是打車APP遇冷的根本原因。
要解決這一問題,打車APP企業必須優化產品體驗,完善產品功能,不僅要解決打車人與計程車的供求矛盾,還要實現幫計程車司機增收的目標。 試想,如果未來的打車APP,每天至少為計程車司機每天增加3單生意,計程車司機還會排斥打車APP軟體嗎?還會對打車APP產生的流量費耿耿于懷嗎?
打車APP並非沒有市場,與團購相比,打車APP的市場前景要比團購更可觀。 團購今天的沒落,打車APP遭遇的生死劫,是企業盲目擴張的後果。 如果一味繼續燒錢買市場規模,那麼幹掉打車APP的不是政府,不是使用者,而是自己。 所以,要想走出眼下的困局,打車APP只有一條路可走:重塑產品價值,用需求杠杆來撬動這一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