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自由日
1958年4月16日一22日,在加納首都阿克拉舉行第一次非洲獨立國家會議。 會議閉幕時發表了宣言,號召非洲各國團結起來,反對殖民主義,維護主權獨立,支援非洲未獨立國家人民爭取獨立和自由的鬥爭。 並決定每年4月15日為「非洲自由」日,這是非洲人民爭取獨立自由的紀念日。 同年12月在阿克拉舉行的全非洲人民大會也作出同樣決定。
1節日由來
每年的4月15日這一天對於世界上很多人來說和其他日子沒什麼兩樣,然而,對於廣大的非洲人民來說卻是非同尋常的,因為這一天是「非洲自由日」。
非洲是人類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擁有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因其物產豐富多樣,又被稱作「富饒大陸」。 但自15世紀起,歐洲殖民者相繼入侵,掠奪、販運黑人奴隸長達4個多世紀,1億左右的黑人被掠走或殺害,無數的財富被侵佔。 殖民者的野蠻行徑,給非洲人民帶來了沉重的災難,把擁有輝煌古文明的非洲變成了「黑暗大陸」。
2意義
非洲人民同侵略者進行了長期艱苦的武裝鬥爭。 1955年亞非會議以後,非洲的民族獨立運動深入發展,蘇丹、突尼斯、摩洛哥和幾內亞相繼獨立,其他未獨立的地區反殖民主義的鬥爭和群眾運動也達到了空前的規模。
大事記
1654年4月15日,荷蘭由於在第一次英荷戰爭中的失敗,被迫和英國締結《威斯敏斯特和約》 。 根據和約,荷蘭承認了英國的《航海條例》,並保證賠償從1611年起給英國東印度公司造成的損失。 這次和約標誌荷蘭將海上霸權讓位於英國的開端。
1932年4月15日,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發表對日宣戰宣言。
1933年4月15日,日軍佔領秦皇島。
1940年4月15日,盟軍在納爾維克向德軍發起進攻。 在納爾維克登陸的英、法、波盟軍及當地挪威部隊共有2萬人,而剛剛佔領港口的德軍僅擁有6000余人(其中2000人為納爾維克海戰中被打沉的驅逐艦水兵,另有1500人為後續的增援)。 德軍在迪特爾將軍指揮下頑強抵抗,盟軍直至5月27日才佔領納爾維克港,殘餘德軍被迫撤往山區。
1943年4月15日,希特勒發佈了關於進行「堡壘」行動的第6號訓令,聲稱「庫爾斯克地區的勝利應該成為照耀全世界的火炬。 」按照德國最高統帥部擬定的計畫,德軍自庫爾斯克北面的奧廖爾和南面的別爾哥羅德向庫爾斯克突出部實施向心突擊,圍殲蘇中央方面軍和沃羅涅日方面軍,攻佔庫爾斯克,爾後向西南方面軍後方突擊。 德國元帥曼施泰因建議進攻的時間選在5月上旬,但希特勒堅持要等到擁有足夠的新型坦克才發動攻擊,最終進攻時間定為7月5日。
1945年4月15日,日軍向芷江地區的進攻全面展開(雪峰山會戰)。 當日,日軍進攻主力第116師團以第109聯隊為前鋒突破中國守軍第100軍第63師警戒陣地和縱深第178團陣地。 同時,日軍第58旅團開始向新甯前進,進行牽制性攻擊的第64師團第69旅團由沅江攻佔益陽。
1945年4月15日,中國陸軍總司令部下達作戰命令,要求各部隊迅速完成戰備,準備以第4方面軍主力(第73、74、100軍)在武岡、新化附近與日軍決戰,並調集第3方面軍等部隊協同作戰, 另調集在雲南的新6軍一個師空運芷江,作為第4方面軍總預備隊。
1958年4月15日,非洲獨立國家會議在加納首都阿克拉開幕。 會議通過宣言,強調與會各國團結起來維護自己的獨立,支援非洲未獨立地方人民爭取獨立和自主。 此後每年4月15日被定為「非洲自由日」。
1982年4月15日,英軍從南大西洋的阿森松島起飛「獵迷」巡邏機,開始對馬島海域進行空中巡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