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d Wilson 在《App Constellations》中的觀點很有意思,提煉一下:
你可以將你日常用的非遊戲類應用列張表,你會發現:
你所列出的 App 表單,同免費版排名前100或前150 的相差無異。 你會發現其中有幾個可能出自同一家公司。
相差無異這一點,原因在於移動端存在強者愈強效應。 而後者,即 Fred Wilson 所謂的「App 星座」效應。
幾個同屬一家公司的 App,就像組成某個星座的星星,屬於這家公司的星座裡。 通過表單,你可以看到,你手機裡的 App 星座,可能是 Google 、Facebook、Dropbox、Yahoo! 或者 Apple 和 Twitter,不僅如此,大的公司最近也在不斷的收購排在前列的這些App, 將其納入自己的星座之中。
這些App 星座的優勢在於:
通常一個星座體系內的 App ,只需登錄一個,其他便可自動登入。 這對於星座公司而言,非常有助於他們做CRM 和廣告精准投放。 同屬一個星座的 App 之間的深度連結越用越多(當然類似Facebook/Twitter 等讓協力廠商開發者更方便的鏈至其星座App 的開放做法也越來越多)。 這樣你很容易在自己星座內App 之間,通過深度連結,打造一種類似Web 端的移動性和流動性的體驗,從而進一步留住使用者。 App 星座同時也是打破移動端分發難題的方式之一。 如果你是開發者,你該如何繞開拼命擠進排行榜前幾名的難題呢? 現在,你可以利用自己的星座內 App,給使用者直接推廣你自己出品或者收購的 App。 這種方式類似原生廣告,而當你星座的對使用者吸引力越大,也會造成一種「強者愈強」的效應。 (這種方式,我感受最強的是四葉新媒體。 )
還有一個比較有意思的現象是,在 PC 和 PC 軟體時代,微軟的 Windows OS 呈現霸主地位,同時也引領了 PC 時代的軟體,比如 Outlook/Excel/Word/Powerpoint 等。 而到了移動時代,OS 由蘋果的 iOS 和 Google 的 Android 主導,應用方面則有六大星座主導 :Google、Apple、Facebook、Twitter、Yahoo! 、 Dropbox等。 (作者這裡指的是美國地區,國內可能就是騰訊、阿裡、蘋果、Google等等。 )
而未來,還會有更多的「星座」會崛起。
因為要做氪星人的應用(微信號 Krapps) 的緣故,我幾乎每天都在試用新的 App,而我的體會是:
App 的通用性越強(比如郵件、即時通信、溝通協作、雲存儲服務等),我越會選擇來自某個星座體系內的 App,原因是「星座」一般更穩定、更安全、如果涉及同其他人的合作,選擇通用性的App,彼此的學習成本更低,更高效。 這也是為何現已形成星座規模的App 群,其提供的服務通用性更強,服務更底層的原因。
而在需要個人化服務的時候,我會選擇能夠提供該功能,滿足我個人化需求的同類 App 裡,我認為最可靠的一個。 這類個人化的需求,包括個人筆記類、GTD 工具、以及照片編輯工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