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長虹財務共用中心的官方網站,首先映入眼簾的赫然是這樣一行字:「中國企業財務共用的先行者。 」這樣一句毫不客氣地把自己置於中國財務共用頂點位置的話,是自信還是狂妄?
或許,以下事實能為我們解答這個問題:今年4月,長虹財務共用中心的案例作為哈佛經濟學研究成果案例納入MBA課程;在此之前,該案例也被國內清華大學MBA教材收錄;而在最新一期的中央級指導性大型財會類月刊《中國總會計師》上, 刊載了長虹公司財務總監胡嘉的《基於智慧時代的集團公司財務雲建設》,論文稱,長虹對財務雲這一全新的財務共用模式的運用已經進入成熟階段,證明其具有很強的可複製性和推廣價值。
業內分析人士告訴筆者,長虹財務共用模式值得國內企業,尤其是中大型企業集團研究,具有較大的借鑒意義。
財務雲未誕生之前:會計小跑著上廁所
所謂財務雲,是長虹搭建智慧管理系統平臺後,以資訊化為基礎,依託雲計算等技術變革手段,實現財務共用的資料規範、採集高效、自動處理和智慧輸出。 由於財務雲的憑證電子化、資料顆粒化、存儲雲端化、產品輸出可靈活組合等特性,與雲的變幻莫測、自由組合、無所不在等特徵極其相似,因而將這種財務管理模式形象地稱之為財務雲。
在財務雲誕生之前,長虹的財務工作是什麼樣子?一位長虹資深會計告訴筆者,那時候,每天送來的各類財務票據和會計文檔「幾乎能把人淹沒」,所有的財務人員都埋頭在海量的原始憑證中,難以從中解脫,忙得「連上個廁所都要小跑著來回」。
據瞭解,當時長虹每月僅費用報銷憑證就有4.4萬筆左右,從業務經辦人傳遞到財務核算人員和覆核人員,最後歸檔到檔案室,要經歷4到5個環節,異地之間郵寄搬運、交接憑證等消耗大量人力物力,效率低下。 業務人員報銷一筆費用,從交單給財務到收到款項,平均要花上兩天時間,運氣不好要耗上4、5天。
長虹財務雲面世之後:員工2個小時收到報銷款項
而當資訊化平臺構建完成,「財務雲」走進長虹後,很多過去人們還不敢想的事情變成了現實。
據胡嘉介紹,長虹按照業務分層、崗位分層、人員階層式管理思路,建立了一套產品化、標準化、流程化的會計工廠核算模式,它區別于傳統依靠單個核算人員專業水準進行會計處理的模式。 以往「手工作坊」式的財務模式,發生了質的飛躍,變成了現代工業的流水線。
現在,長虹財務雲從雲採集後,經過雲處理再到雲產品的輸出,整個過程基本實現去人化,由系統自動完成審核後直接處理,業務處理的準確性和效率均大大提高。 目前,長虹員工僅需要2小時即可收到報銷款項,足足縮短了10多倍時間。
目前,長虹財務共用中心擁有員工470余人,在全國設立47個分中心,為73家子公司提供會計共用,業務量達到總量的75%。 共用中心已經成為長虹智慧轉型的「助推器」。
財務雲的未來:推動中國企業財務共用進步
與此同時,長虹財務風險被大大降低了。 據瞭解,財務雲經過審核節點的梳理和管理邏輯的設計,明確各營業單位的職責,並由營業單位負責管控單據的真實性、合理性,同時,將單據審核結果傳輸給財務部門,實現財務部門自動引用業務單據的要素。 「內控的嵌入式落地實施,避免‘人人都在管,人人都沒管’的狀態,風險得到了有效控制。 」胡嘉說。
早在2011年,「基於財務共用平臺的大型企業財務管理變革」專案獲第十八屆全國企業管理現代化創新成果一等獎,這是長虹公司在企業管理方面獲取的國家級企業管理大獎。
經過長時間的實踐,長虹對財務雲的掌握愈發熟練。 胡嘉表示,財務雲既可服務長虹系各單位,也可對外提供社會化專業服務,節約成本,提高效率,控制了風險,已經具有很強的可複製性和推廣價值。
筆者話止于此,長虹財務共用中心「中國企業財務共用的先行者」的說法,按中國傳統的中庸思維方式,還是客觀,還是誇大?答案已在不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