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2日是世界關節炎日,關節炎被稱為世界頭號致殘性疾病,泛指發生在人體關節及其周圍組織的炎性疾病,全世界關節炎患者約4億,我國就達1億以上。 關節炎可分為數十種,其中發病率最高的是骨關節炎和類風濕關節炎。
鄭州人民醫院風濕免疫科主任史麗璞介紹,骨關節炎是一種以關節軟骨退行性變和繼發性骨質增生為特性的慢性關節疾病,多見於中老年人,女性多於男性。 骨關節炎患者常伴有緩慢發展的關節疼痛、壓痛、僵硬、關節腫脹、活動受限和關節畸形等症狀,年齡增加、肥胖、勞損、創傷等因素都可引起骨關節炎。 據統計,50歲以上人群中半數患有骨關節炎;65歲以上人群中90%的女性和80%的男性患有骨關節炎,隨著人口的老齡化以及肥胖比率上升,我國骨關節炎患者已超過5千萬人。
類風濕關節炎具有隱蔽、難確診,易復發、病程長的特點,其病症早期常常得不到重視,很多人會把類風濕關節炎和一般的關節疼痛混淆,患者僅感覺到1-2個關節疼痛和僵硬,早上起床感覺最為明顯,俗稱晨僵。 許多早期患者常常認為這是由於身體自然老化、骨質退化引起的,認為吃點抗炎止痛藥或是補鈣的營養品就能緩解。 這種認識誤區,耽誤了許多早期患者的最佳治療時間。 史麗璞提醒,關節一旦出現疼痛、腫脹、僵硬的症狀時,應儘早去正規醫院風濕免疫科就診,以免耽誤最佳治療時機。
日常生活中,想要預防關節炎,首先要做到「關節省著用」,即避免從事過強過重的體力活動或長時間頻繁上下樓、跑步、爬山等對膝關節磨損較大的運動;其次,應儘量在朝陽、通風、乾燥的生活環境中居住,天冷時及時給關節處保暖;再次, 要合理飲食、適當控制體重,過重的身體也會給關節帶來負擔。
史麗璞指出,關節炎患者除了配合醫囑複診複查、按時服藥外,適當的減負運動也有利於疾病的恢復,如散步、游泳、騎車、跳舞等,不同患者應著重不同鍛煉,如膝關節炎患者可選擇游泳,也可進行適當的散步 ;頸椎和腰椎骨關節炎患者可進行輕柔的勁和腰部活動;頸椎小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則不適合游泳。 體育鍛煉時要遵循強度低、有節奏、不間斷的特點。 運動應持續20分鐘,每週4次,患者可先從小運動量開始,循序漸進。 如鍛煉後有持續性疼痛,則應降低鍛煉強度和縮短鍛煉時間。 (通訊員 賀婉櫻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