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4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在今年即將結束之際,有更多跡象表明明年採用雲計算技術的企業將快速增加。 今年,企業對雲計算的理解、接受和信任達到了一個里程碑,對雲計算的態度由FUD(擔憂、不確定和懷疑)轉向對投資回報的嚴格審查。 一旦企業將應用,甚至整個資料中心都轉向雲計算技術,IT巨頭業績將受到嚴重影響。 如果客戶利用雲計算服務取代自己的硬體和資料中心,科技巨頭財務業績將受到重大影響。
對雲計算調整增長的預測並不鮮見。 例如,市場研究公司IDC最近預測,雲計算市場將由今年的56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3437億元)增長至2018年的127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7795億元),年均複合增長率超過22%。 其中SaaS(軟體即服務)占到約三分之二,但IDC預測,基礎架構服務的增速更高:從今年的不足9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552億元)增長至4年後的約25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534億元),年均複合增長率為30%。 市場研究公司IHS預測,未來3年企業在雲計算基礎架構和服務方面的支出將增長35%。
雲計算增長意味著IT巨頭很受傷
惠普剛剛發佈和第四財季業績就表明了雲計算對傳統IT巨頭的影響。 惠普企業集團營收下滑4%,企業軟體集團表現更糟糕,營收降低了7%。 惠普的同行——IBM、甲骨文甚至思科也沒有能避開雲計算的影響。 即使惠普通過更強大的雲計算產品增長了服務業務營收,也無法彌補硬體業務受到的影響,因為雲服務業務的獲利率通常相當低。 惠普企業集團獲利率為15%,服務業務獲利率略低於7%。 換句話說,惠普硬體業務每損失1美元營收,服務業務就需要增加逾2美元營收,才能保證利潤不受影響。 雲計算顛覆的不僅僅是成熟的商業模式,還蠶食大牌IT軟、硬體廠商的利潤。
雲計算正在改變基礎架構採購模式,因為亞馬遜、Azure、Facebook和谷歌等服務性巨頭設計、裝備資料中心的方式不同于企業IT部門。 大多數企業IT部門向一家知名硬體廠商——例如惠普採購硬體產品,增加價格談判的砝碼、降低員工培訓費用、提高效率。 相比之下,雲服務廠商更多地直接向亞洲製造商採購沒有品牌的系統,減少了中間環節。
今年,企業對雲計算的使用不再局限于非關鍵的測試/開發系統,而涉及IT業務的核心部分。 越來越多的公司把整個IT業務遷移到AWS和Salesforce.com上。
影響雲計算普及的因素可能不是需求,而是掌握雲計算整合和管理技能的專業人才的短缺。
由於面臨來自管理高層和股東提高效率,客戶要求提供更多功能、提高方便性的壓力,企業對雲計算技術的抵制在快速土崩瓦解,其結果是,明年採用雲計算技術的企業將達到空前的數量。 雲計算普及如此迅速,傳統IT廠商明年可能還無法理解這對它們業務的影響。
(責任編輯:mengyish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