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網的2011年年終《十大雲趨勢》盤點中,「雲計算伺服器」也被劃為了其中一類,事實上對於「雲計算伺服器」這種產品,IT業界有著很大的分歧:一些人覺得,雲計算伺服器只不過是一種「噱頭」, 這是因為業內根本沒有一個統一的雲計算的標準,那麼雲計算伺服器自然也無法成為一種標準的伺服器類型;但是另外一部分人則保持不同意見,他們認為雲計算伺服器是專門為雲計算而定制化的一種伺服器,它的特點更為符合雲計算的需求, 即使雲計算的標準還沒統一,但是它代表著雲計算時代的應用新趨勢,有極為廣泛的發展空間。
筆者更加支援後面一種觀點,從IT產品發展來看,不管是消費產品,還是企業應用的伺服器,都是從通用化開始逐漸細分,從而更加契合應用的需求,這代表著產品成熟化的一種演進。 例如伺服器最早都是占地面積巨大、能耗超高的大傢伙,隨著積體電路的發展逐漸小型化,如今從外形來分主要有塔式、機架式、刀片式伺服器,而後兩者正是為了進一步縮小占地面積而對傳統伺服器外形的改進。 所以說,應用需求催生產品,在雲計算炙手可熱的今天,為雲而定制化的伺服器成為新的應用趨勢,這和還沒有統一標準並不矛盾,正如刀片伺服器,標準之爭一直未停息,但這種廠商間互不相容的產品如今已經成為伺服器中增速最快的類型。
雲伺服器:通用? 還是定制化?
目前還無法給「雲計算伺服器」做出確切定義,按照字面理解,它是一類「適合雲計算「的伺服器,而並非是一種特定的伺服器類型,適合雲計算應用的機架、刀片等伺服器均可以稱之為雲計算伺服器。 雲計算需要大規模部署,對每個節點的計算能力要求並不十分苛刻,但是要求伺服器具有更高的部署密度、更加節能而易於管理。 通用性伺服器由於要適應多種應用,比如要兼顧性能、擴充性,而難以兼顧能耗和成本。 於是,為雲計算而定制的「雲伺服器」應用而生,這種雲伺服器專為雲計算的應用特點而進行優化設計,普遍具有高密度部署、節能、易於管理的特點,並且每節點價格相對機架伺服器要更加低廉。
如今,越來越多的伺服器供應商推出了「雲伺服器」,如戴爾PowerEdge C系列、惠普Proliant SL系列、富士通CX1000系列、以及「為雲而生」的天地超雲伺服器等等。 (請點擊:為雲計算而生 雲計算伺服器不完全收集)雲計算大潮推動了雲計算伺服器的快速發展,並不僅僅這幾個廠商,像超微、聯想等伺服器廠商也推出了類似產品,從這些產品能夠看出雲計算伺服器的共性:高密度、低功耗、低成本、易於擴展, 這正滿足了雲計算資料中心的要求:節省空間、綠色節能、低成本、高彈性。
從本質上來說,雲計算伺服器和泛型服務器沒有太大區別,處理器、記憶體、硬碟、I/O同樣基於標準化設計,如果非要分出區別,可以說雲伺服器是一種新的「搭配方式」,將硬體資源更加充分的利用,量體裁衣,避免硬體資源的浪費; 即使是多節點高密度伺服器,也不過是綜合了機架和刀片的特點,採取折中的一種方案,平衡了成本和部署密度。
雲計算伺服器所傳達的是一種定制化的趨勢,而這種趨勢正在為泛型服務器帶來衝擊。 打個比方,選擇伺服器好比選擇鞋子,雖然選擇大一號的鞋子很多時候並沒有什麼問題,但畢竟合腳的要更加舒適。 選擇泛型服務器作為雲計算基礎架構並沒有什麼問題,同樣能滿足資料中心的需求,只不過,選擇定制化的產品要更加合適——即使每台定制化伺服器只節省1度電、便宜10元錢,那麼對於大規模部署的雲計算中心、長期來看的話, 費用的節省顯而易見。
不久前,筆者和某國際品牌伺服器產品經理討論定制化伺服器時,雖然負責的是通用產品線,但這位伺服器業內資深人士還是看好定制化的雲伺服器產品線,認為定制化是必然趨勢,這是讓價值最大化的一種方式。 而另一位伺服器專業人士的看法則更加激進,認為泛型服務器的未來並不光明,將逐漸被深度定制化的伺服器所取代。
這種觀點實際已經被有些廠商所證實,比如Google,所擁有的伺服器都是自家設計,採用定制化託盤,內建電池做備用電源,相比傳統伺服器成本和耗電要低得多,為Google節省了大筆的電力開支。 顯而易見,在能源成本日益增加的今天,採用定制化伺服器能夠獲得切實的好處。 未來幾年中,定制化的趨勢也許會愈演愈烈——不僅是在雲計算中,未來的伺服器也許會更加千奇百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