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企業開始對把資料存儲在互聯網「雲」中的服務提出了疑問,但是儘管存儲雲存在種種局限,它帶來的風險也許與本機存放區平臺一樣小。
雲存儲和雲計算背後的技術讓企業可以利用IT資源,不必關心這些資源位於何處。 所以,雲計算通常意味著把主資料或備份資料放到企業外部不確定的存儲池裡,而不是放到本地資料中心或專用遠端站台。 支援者們認為,如果使用雲存儲服務,企業機構就能節省投資費用,簡化複雜的設置和管理工作,把資料放在雲中還便於從更多的地方訪問資料。
雲存儲:一塊嶄新的市場
減少工作和費用是預計雲服務在接下來幾年會持續增長的一個主要原因。 據研究公司IDC聲稱,去年,全球IT開支當中有4%用於雲服務;到2012年,這個比例會達到9%。 由於成本和空間方面的壓力,資料存儲非常適合使用雲解決方案;IDC預測,在這同一期間,雲存儲在雲服務開支中的比重會從8%增加到13%。
廠商們正在積極滿足這種需求。 亞馬遜很早就在雲計算領域大放光彩,現在其服務內容包括一項名為S3的存儲服務。 Nirvanix在2007年就開始提供雲歸檔和備份服務;存儲領域的一些大牌廠商也加入到了這個行列,包括EMC公司旗下的Mozy部門和希捷。
調研機構451 Group的分析師Henry Baltazar認為,正在仔細考慮如何與雲存儲服務提供者簽約的使用者無異于已經領先了一步。 Baltazar說:「眼下,許多人其實沒有留意這項服務,因為他們還在認真考慮自己要不要使用雲存儲...... 這還是一個嶄新的市場。 」
但有些公司正準備大膽嘗試。 對加利福尼亞州羅斯維爾的Adventist Health而言,某種雲存儲可能是該醫療機構正在制訂的資料管理計畫的一部分。 Adventist的首席技術官Greg McGovern表示,這種雲存儲也許與醫院把視頻放到YouTube上一樣簡單。 他認為,如果可以利用市面上最流行的視頻播放和託管平臺,醫療公司就沒必要自行開發一套平臺。
多倫多的線上票務公司FreshBooks也在試用Rackspace公司的「雲檔」(Cloud Files)存儲服務,預計很快就會開始正式使用該服務,以存儲大量文檔檔的副本。 首席執行官Mike McDerment表示,這樣一來,該公司就不必管理檔和基礎架構,畢竟管理這些東西不是FreshBooks的專長。 McDerment說:「能夠把這項工作外包出去是一大優勢。 任何企業主都需要弄清楚自己擅長什麼工作。 」
使用者對資料的控制和遷移如何得到保證?
但是把任何IT職能交給外人都意味著喪失一定的控制權。 存儲服務在這方面更是帶來了問題。 對許多公司來說,資訊就是核心資產;如果員工和客戶無法獲得資訊,公司就會陷入困頓。
Rackspace是一家有著十年曆史的託管服務公司,它擁有一項正在測試的雲存儲服務。 首席技術官John Engates承認:「沒有哪家供應商無瑕疵地。 世界上最好的雲也會出現停運。 」
要是保管你資料的服務提供者出岔子,會發生什麼情況呢?拿回資料或者把資料轉移到另一家供應商有多容易?企業應當為一些危險作好防備。 不過,據使用者和行業分析師聲稱,事實證明,雲存儲帶來的風險不像看起來那麼大,也不會比內部系統來得麻煩。
IDC公司的分析師Benjamin Woo表示,要是真到了換服務提供者的地步,可能要做不少工作。 Woo說:「問題不像單單說‘我不喜歡這家供應商,我要換一家供應商’這麼簡單。 」舉例說,如果新的雲服務提供者的系統不支援,可能要改換在自身場地使用的備份軟體。 他表示,內部策略和規程可能也要改變。
分析師們表示,到目前為止,拿重播在雲中的資料或者轉移至另一家供應商的過程,業內還沒有統一的標準。 提供資料移轉軟體和服務的Procedo公司的創辦人兼首席執行官Joe Kvidera表示,雲存儲方面還沒有相當於簡單郵件傳輸協議(SMTP)的通用傳輸機制。 他認為,因為這個行業仍處於發展初期,因此廠商們選擇各自的壓縮、加密和傳輸機制,以便有別于其他廠商。
但有些廠商正在採取措施,為使用者提供更大的控制權、讓遷移過程更簡單。 FreshBooks公司的McDerment認為,把他的歸檔檔遷移至另一個雲會很容易。 他表示,Rackspace提供的「雲檔」應用程式設計介面(API)可用於編寫新的腳本。 同時,API讓FreshBooks只要通過改變代碼,即可操縱及整理文檔。
Nirvanix公司的總裁兼首席執行官Jim Zierick 表示,Nirvanix也提供一組API,它已與Atempo等備份和歸檔軟體廠商簽訂了集成協定,那樣客戶可以繼續使用自己熟悉的實用程式。 此外,Nirvanix還提供CloudNAS,這款連接軟體能夠讓Nirvanix雲如同任何網路附加存儲(NAS)一樣。 Zierick表示,該軟體使用Nirvanix的一組API,可以類比常用的檔案系統,比如通用互聯網檔案系統(CIFS)和網路檔案系統(NFS)。
不過,把大量資料從一家服務提供者遷移至另一家供應商,或者從一個雲遷移至內部存儲平臺都是一項重大任務。 Zierick表示,Nirvanix的基本服務利用公共互聯網來轉移檔,但是該公司已説明多個客戶租賃高頻寬線路,以便把大量檔一次性轉移至Nirvanix雲。 它甚至説明客戶們把資料裝入到客戶處的伺服器上,然後把伺服器運到Nirvanix處以便卸載資料。 該公司現正在與存儲諮詢公司商談提供遷移服務的事宜。
Procedo公司的Kvidera表示,對遷移服務的需求正在迅速增長,這項服務的收費標準是每遷移1 TB資料在5000至40000美元之間。
使用者能否拿回自己的資料?
但是可用性方面的擔憂其實自資料存儲本身問世以來就存在了。
Adventist Health的首席技術官McGovern記得20年前使用大型機的場景,當時關鍵資料備份到磁帶上。 他表示,必須為每個資料製作兩個副本,因為有些磁帶到最後無法讀取,每夜備份過程最多會佔用大型機七個小時。
McGovern認為:「互聯網存儲模式比我們過去採用的任何備份模式更可靠、更具有成本效益、更有保障。 」他認為,利用內部資源來保存資料讓人覺得安全、可以立即使用,但這可能完全是一種錯覺。 說到資料恢復功能,存放在公司漏水倉庫內的磁帶還不如放在協力廠商雲中的資料。 McGovern表示,不管怎樣,IT部門都應當採取正常的正確程式,確保歸檔資料是可用的。
Nucleus Research公司的分析師Rebecca Wettemann表示,內部存儲是IT領域專有性最強的方面之一,仍存在自身的成本問題和隱性困難。
Wettemann 說:「如果我的所有資料都放在自有硬體架構裡面的專有存儲架構上,是不是說把這些資料取出來、轉移到另一家供應商比較容易?答案也許是否定的。 」她表示,成本也恐怕比較高,因為公司可能在軟硬體和專門培訓方面投入了大筆資金。
Wettemann表示,另外,企業面對雲存儲服務提供者時底氣可能比面對把存儲基礎架構賣給自己的公司來得足。 要是出了什麼問題,服務提供者會更加積極地讓客戶滿意,因為它需要客戶為下一個月支付訂購費。
到了沒有任何迴旋餘地的時候,雲存儲供應商可能會把客戶的資料「扣為人質」。 Engates表示,Rackspace公司從未遇到過這種情況。 Zierick表示,雖然Nirvanix在合同中寫明瞭它可以阻止客戶訪問資料的條文,但該公司會想方設法儘量先解決爭端,避免鬧僵。
IDC的Woo認為,雲存儲服務提供者與客戶之間不太可能出現嚴重衝突,因為該服務非常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