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點擊了自己的名字,頁面上出現了一張熟悉的照片——是我穿著一件藍色襯衫的照片,旁邊配有我的基本履歷資料...... 我點開了一個最近更新的連結,地點是波士頓的麻塞諸塞大街...... 兩秒鐘後,我在視頻中看到了自己推開了地鐵站那厚重的大門...... 每次看到自己出現在視頻中,我都會渾身不自在。 但現在可好,我的一舉一動已經被LifeLinear網的系統給記錄了下來......」
以上是出自美國作家亞伯特-拉斯洛·巴拉巴西今年的新書《爆發》中的片段,其中出現的能夠每時每刻記錄人們行蹤的「LifeLinear系統」只是作者杜撰出來,並非真實存在。 但是作者同時認為,在科技發達的今天,借助大資料的平臺,「LifeLinear系統」並非不能實現。 這樣的場景又讓人毛骨悚然:如果真有這樣一套系統面世,我們的隱私豈不是要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大資料堪稱一把雙刃劍。 不論是企業還是個人,都會因大資料的爆發獲益匪淺,但同時HTTP://www.aliyun.com/zixun/aggregation/9799.html">個人隱私也無處遁形。 隨之而來的問題是:這些資料應當屬於誰?誰有權利利用這些資料進行分析?這種利用能否有個限度?
大資料改變世界
大資料概念相對「年輕」,但是對於很多人並不陌生。 資料的爆發歸功於社交網路、電子商務和物聯網的快速發展。 以前,人們只是將上網當做娛樂方式之一,現在,人們更多的是生活在網路平臺上。 這使得每18個月,資料量就會翻一番。 海量資料的影響力是不可小覷的。 麻省理工學院斯隆管理學院的經濟學教授埃裡克·布呂諾爾夫松(Erik Brynjolfsson)曾經指出,在商業、經濟及其他領域中,決策行為將日益基於資料和分析而作出,而並非基於經驗和直覺。 「我們的決策能夠開始變得更加科學化。 」他這樣說。
越來越多的企業希望借助資料存儲、資料分析等為自身帶來更多利益。 最典型的一個案例就是,華爾街有炒家利用電腦程式分析當時全球3.4億微博帳戶的留言來判斷民眾情緒,再以1到50為其打分,根據分數高低處理手中的股票。 判斷原則很簡單:如果多數人表現興奮,那就買入;如果大家的焦慮情緒上升,那就拋售。 這一資料分析軟體説明該炒家在今年第一季度獲得了7%的收益率。
當然,消費者也會享受到更方便和更具個人化的服務。 網購狂人李雪(化名)每天早上打開郵件,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各大電子商務網站發出的訂閱郵件和個人化推薦的郵件,著實方便了她在網上進行目標性極強的有選擇的「掃蕩式」購物。 這是商家根據對使用者的頁面停留時間、流覽與購買商品的分類等資料的分析作出的推薦。
另外,還可以通過資料分析來為人們的提供健康保障。 總部位於美國加州的醫療管理財團Kaiser Permanente,收集並分析所有的臨床分析和成本資料,發現了美國默沙東公司的神經和肌肉、骨骼系統藥「萬絡」能夠引發心臟病的副作用,最終成功使其退出市場。 《爆發》一書中提出,如果大資料被充分利用,在流行病的控制等方面也會發揮奇效。
(責任編輯:蒙遺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