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有雲既規避了安全風險又能為企業「啟動雲的力量」,因而被Gartner認為是雲計算的落腳點。 對許多大企業而言,在公共雲服務成熟之前,部署私有雲是當務之選。
那麼,如何構建私有雲呢?
首先,要對公司現有IT基礎架構進行評估。 評估需要什麼樣規模的計算能力,並列出需要購買的IT基礎設施清單。 然後,結合地理位置、網路條件、安全等因素來選擇資料中心,確定伺服器安置在哪兒。
第二步,完成了評估工作之後,需要對伺服器基礎架構進行虛擬化。 虛擬化是雲計算的基石,虛擬化後,有限的資源看起來變得「無限」起來,這就具備了雲計算基本特性——彈性。 虛擬化技術的進入門檻較高,同質化難度比較大,不容易趕上或超越,因此可供選擇的產品很少,當前被普遍認可的解決方案是微軟和VMware的虛擬化解決方案。 筆者推薦企業考慮微軟的虛擬化方案。 原因有主要在於兩個方面,一方面,微軟在服務方面有明顯的優勢,對企業來說這是最重要的;另一方面,微軟擁有從桌面虛擬化(Virtual Desktop Infrastructure)、伺服器虛擬化(Windows Server 200 8Hyper-V)到應用虛擬化(Microsoft Application Virtualization)、虛擬化管理(Virtual Machine Manager)的完備的產品線,基本上可以滿足當前企業的所有虛擬化需求 ,避免了採用多個商家產品帶來的不相容及其它問題。
第三步,基礎設施虛擬化之後,接下來就是要將現有應用遷移到虛擬環境中了。 遷移到雲環境時,需要解決的最重要的問題就是管理的變動。 一旦完成了應用向虛擬化環境的遷移,並對安全機制進行了必要的修改之後,企業需要花大量的時間來進行測試,以確保安全機制能夠很好地運行。
第四步,讓應用和架構支援多租戶的操作環境,這是實現過程中最艱難也是最重要的一個階段。 這要求,在雲基礎架構中擁有強大的多租戶架構。
第五步,實際自動化配置、負載均衡和按位置分配。 私有雲通過簡單的虛擬化架構提供的一個主要的好處就是負載均衡和應用執行位置的未知性。 使用者不用擔心應用的執行位置以及完成此過程所需的自動化水準。 只有實現了這一點,才真正具有了「雲」的特質。 這方面,有很多成熟的解決方案可供參考,微軟經營線上服務業務已經超過十年,在全球也有好幾個大型資料中心,微軟既有的方案和經驗可供我們參考學習,怎麼去「挖」就看讀者自身的本事了。
到此,「雲」的基礎特性已經具備了,私有雲的構建工作完成。 不過,對於一些需要給使用者提供收費服務的企業來說,還要做另外一部分工作,那就是建立基於雲的測量和計費機制,這也是能夠向外界宣佈真正實現了私有雲的最後一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