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你的好友小梅在Instagram 上贊了一張照片,或者 誒,張哥,你昨在Vimeo 上贊的是啥視頻啊? 相信很多Facebook 使用者都因為Facebook 自動發佈狀態而有過尷尬、厭惡的經歷。 你們可以解脫了。
「你的好友小梅在Instagram 上贊了一張照片」,或者 「誒,張哥,你昨在Vimeo 上贊的是啥視頻啊? 」 相信很多Facebook 使用者都因為Facebook 自動發佈狀態而有過尷尬、厭惡的經歷。 你們可以解脫了。
上周,Facebook 針對Instagram 做了些小改變,但意義重大—— 「小梅贊了/上傳了一張照片」 這樣的資訊再也不會自動出現在Facebook 的新鮮事裡。
而今天, 據TheVerge 消息, Facebook 更進一步:來自諸如Pinterest、Farmville、Spotify、RunKeeper 等協力廠商應用的狀態將越來越少。 此外,Facebook 還將敦促開發者儘量不要在自己的產品中加入自動發佈功能。
該改變在Facebook 的歷史上具有分水嶺的意義——它還意味著馬紮哥 「在Facebook 上即時同步你吃喝拉撒玩樂拍,酸甜苦辣喜怒哀」 的夢想正式破滅——使用者們還沒有做好準備,或者說,根本不想幫馬紮哥圓了這個夢。
大概1年前,Facebook 注意到很多使用者將那些自動發佈的狀態標記為垃圾資訊(spam),隨後社交巨人運用引以為豪的演算法,逐漸減少這一類無用資訊的出現頻率。 效果還不錯,這一類使用者的數量下降到了原本的1/4。
自從Facebook 在2012年早期向全球推廣Open Graph——自動發佈狀態的新一代標準——這就成為了Nike+、Spotify、Instagram 等大牌應用的標配。 Washington Post 是第一批吃螃蟹的人——當它的讀者閱讀了某篇文章,它就會自動將這條狀態發佈到該讀者的Facebook 新鮮事裡。 諸如此類的狀態令使用者務必厭煩,甚至引起尷尬——某些時候,你壓根就不希望別人知道你在網上看了什麼、讀了什麼、聽了什麼。
儘管Facebook 此舉並不表示它打算徹底終止自動發佈,但至少對開發者們表示了一種態度:即便使用者使用你的應用時,Facebook 自動發佈了相關動態,這不代表他們就更喜歡你的產品——這種狀態屬於隱性分享(implicit sharing)。 Facebook、開發者,以及使用者真正感興趣的是顯性分享(explicit sharing)——只有當使用者是有意發佈自己在看、在讀、在用什麼時,這種行為和資訊才有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