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好友名稱、微博名稱長短、微博使用時長等,或許會成為你申請小微貸款的信用評價風險因數。 」
「通過新增一些重播功能,能很快按照時間序列找到異常值,發現交易風險和異常的交易,防止類似金融海嘯時一兩筆交易就能把市場攪得天翻地覆狀況出現。 」
「得大資料者得天下」,上述個案已並不鮮見。 在8月22日至24日,由中科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中國量化投資研究院、復旦大學管理學院等單位聯合在滬舉辦的 「2014中國大資料國際高峰論壇」上,來自海內外研究大資料專家認為,大資料「嫁接」金融等領域潛力無限, 未來機遇與挑戰並存。
「用手機軟體測量每人運動量,每天記錄運動消耗和心跳等。 對於保險公司而言,他看到的是生命週期表不再是固定的65年標準模式,而是每天多參與運動,生命週期表就多變化。 」
天雲大資料首席執行官雷濤在日前舉行的「2014中國大資料國際高峰論壇」上如是說。
「客戶健康對於保險公司來說很重要。 比如測量者今天多跑了一萬步,或多了四五個小時的壽命,可以最小化風險,提高保險公司健康利潤。 」雷濤進一步解釋。
大資料「嫁接」金融潛力無限
這僅是大資料在保險領域的一個微小應用。
進入2014年以來,大資料技術已經幾乎滲透到國內每一個行業和業務職能領域,被越來越多的金融機構、企業採用並獲益。
在摩旗投資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劉宏看來,大資料在投資領域早「嶄露頭角」並引人矚目。 他說,目前他們每天24小時從互聯網上收集各類資訊,包括財經網站、券商網站、新聞報導、評論、論壇帖子、博客、微博等。
「收集回來之後就放在我們的伺服器上,做圖片,一直在演變的一套演算法,從裡面提取對投資有用的東西。 」劉宏透露,基於此的投資從今年春節以後真正開始。 這個專案給他帶來的感觸很深,未來針對互聯網上的資訊如何進一步挖掘,成為未來很重視的一個研究專案。
據麥肯錫此前的一份研究顯示,金融業在大資料價值潛力指數中排名第一。 銀行、證券、保險、信託、直投、小貸、擔保、征信等金融,以及P2P、眾籌等新興的互聯網金融領域,正在利用大資料進行一場新的革命。
在本次論壇上,人人聚財創始合夥人、CEO許建文說,在貸款領域其實已經做到互聯網化。 他說,每個人有微博、微信,倘若一個使用者有五千個至一萬個粉絲的話,就會被認為是社交達人或名人,與只有十個或百個粉絲的使用者相比,其信譽度、社會影響力、還款能力一般都會更高。
展望:多學科應用存挑戰
「伴隨著大資料的來臨,世界各國對於大資料的重視程度,應說是前所未有的。 」國泰安金融教育集團執行總裁王春雷參加論壇時說,伴隨著巨大機遇的同時,我國大資料產業也面臨著巨大的挑戰。
「隨著大資料的應用,個人隱私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 」王春雷也認為,更多關於大資料的課題,需要我們深入地進行研究、探討和交流。
對於一直被業內所討論的大資料帶來的隱私問題,一些業界人士也有自己的觀點。 雷濤認為,大資料出現的時候,隱私從技術角度來看已不再是重點,因為閱讀客戶資訊的基本都是機器。 他認為,每次技術創新之間都會有一個博弈,在博弈中進入文明。 所以從技術和技術哲學兩個角度去看,隱私只是大資料的前進過程,並不會降低技術的實踐。
進入2014年以來,大資料受到各界廣泛關注,已滲透到金融、醫療、消費、電力、製造以及幾乎各個行業,大資料的新產品、新技術、新服務也正在不斷地湧現。
對於大資料行業未來的展望,香港中文大學常務副校長華雲生在論壇發表演講時說,大資料是跨學科的應用要求,應用知識可能會在生物、化學、生物電腦科學、數學模型等多個領域,最後就是如何把這些資料綜合在一起。
作為知名的電腦科學家,華雲生說,大資料在未來發展過程中面臨的挑戰也不少。 他說,由於大資料是跨學科的應用,需要多學科來合作開展。 同時,獲取資料也存在問題,比如缺乏客戶群和缺乏資料等等。
「在中國香港地區,我們也在積極研究如何做大資料。 」華雲生說,金融工程、健康檔案、環境資料、電子學習、智慧城市,這都是其想研究的大資料。 「但香港地區也有困難,由於香港沒有太多的工業,因此除了健康檔案,很多時候資料都沒有辦法自己獲取。 」
眾所周知,大資料是繼互聯網、雲計算、移動互聯網之後發展的又一個新熱點,大資料與雲計算應如何融合,也是本次論壇的討論熱點。 在國際模式識別學會院士、澳門大學電腦及資訊科學系講座教授唐遠炎看來,大資料有兩面性,大資料是財富,而雲計算是挖掘和利用財富的「神器」。
「雲計算與大資料的關係是動與靜。 雲計算強調的是計算,是動的概念,大資料是計算的物件,是靜的概念。 」唐遠炎在本次論壇上說,所以沒有雲計算,大資料價值無法被提取,而沒有大資料,雲計算也無「用武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