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大多數被過度炒作的技術趨勢已經褪去了它們最初的光環,而且這種退潮的速度很快,因而一些懷疑論者對於大資料[注]技術也持有一種保守的看法。 然而,大資料目前已被看成是能夠改變世界的最新技術趨勢。 實際上,那些懷疑論者對於大資料的質疑程度遠遠低於對雲計算[注]和社交媒體的質疑。
這可能是因為大資料已為那些擁抱大資料的企業帶來了實際的收益。 而且,大資料分析也正在從根本上改變著一些不同的領域,如藥物研究、市場行銷和產品開發等。
像智慧城市和無人駕駛汽車這樣的用例的研究和發展,也是為了滿足我們生活中的各種需求而存在。 而大資料技術的未來可能也是如此——逐步發展,以滿足人們的需求。 但目前大資料還沒有發展到它應該發展,的階段。
Infobright的首席執行官Don DeLoach說:「技術上的可行性和實際的執行力存在很大的差別。 我們來看看拉動大資料的兩種趨勢,即物聯網和機對機通信。 這兩種趨勢都已經存在了很長時間,而隨著感應器越來越複雜、價格逐漸降低,以及各種無線技術的選擇越來越多樣化,理論上的技術可行性正在逐漸變得更富實踐性。 」
我們很多雄心勃勃的大資料夢想目前都還沒有進入到實際的應用階段。 比如,我們研發無人駕駛汽車的技術已經有了,但卻不具備實際的基礎設施的支援而真正獲得量產和普及。 即使這樣,無人駕駛汽車仍然引人注目。
DeLoach說:「如果你想探知大資料究竟產生了什麼樣的影響,那麼你看看投資到大資料技術上的資金就可以了。 因為投資回報率(ROI)越高的領域,也是越吸引人們去投資的領域。 」
在醫療、車載通信技術和線上行銷等領域,大資料的投資回報率已日趨清晰,但是這並不意味著我們最終會創造出無人駕駛汽車和超級智慧城市,只是說目前大資料技術在這些領域的發展還不足以達到實際應用的程度,從而吸引大規模的投資。
本文描述了五個橫跨實際應用和技術可行界限的大資料項目目,這些專案或與之類似的專案,能夠真正地給我們的生活帶來變化,讓生活變得更加美好。
人類基因組計畫變革醫療行業
20世紀90年代初,人類基因組計畫開始實行,但那時我們並沒有意識到它實際就是一種大資料項目目。 2003年,一張完整的基因組圖繪製完畢,一些大資料運動的先驅者已經開始將大資料的理念在技術領域慢慢傳開。
基於人類基因組這一早期的成功實踐,因此醫療和製藥是最早採用大資料技術和工具的兩個領域也就不足為奇了。
人類基因組計畫在一定程度上也闡明瞭大資料的摩爾定律。 只要花100美元(或者更少)就可以從一些網站上,如23andMe購買到個人的局部基因組圖。 而且對於推動降低整個人類基因組圖繪製價格的行動也在進行中,其價格每年都在降低。 現在,繪製一個人整個的基因組圖的價格在1000美元到5000美元之間,而在2007年,它的價格最少也是100萬美元。
一些初創公司如Life Technologies(最近被Thermo Fisher Scientific收購)和InVitae正在這一領域努力,以使每個人都能夠擔負起基因組圖的繪製。 同時,這也將引導關於一些疾病,如癌症、風濕性關節炎的個人化治療。
123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