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雲計算已經不僅僅是一個概念,而是進入了大規模的商用階段。 舉個例子,2008年3月19日上午10點,美國國家檔案館公開了希拉蕊·克林頓在1993-2001年作為第一夫人期間的白宮日程檔案。 由於這些檔案具有極高的新聞價值,因此《華盛頓郵報》希望能夠在第一時間將這些檔案上傳到互聯網上供公眾查詢。 但是,這些檔案是不可檢索的低品質PDF檔,需要進行轉換。 如果以報社現有的計算資源,需要超過1年時間才有可能完成全部檔案的格式轉換工作。 於是,報社將其交給了亞馬遜公司的雲計算平臺Amazon EC2,同時使用了200台虛擬伺服器,在9個小時內就完成了所有文檔的轉換,所花的費用只有區區144.62美元。
越來越多的廠商投身于雲計算的大潮中,由此衍生出了雲存儲、雲安全等眼花繚亂的新概念,這也使得公眾對於雲計算的具體內涵反而越來越模糊。
其實,從提供服務的架構上來看,雲計算可以分成4個層次:
最底層被稱為基礎設施服務層,它是經過虛擬化後的硬體資源和相關管理功能的集合。 廠商通過虛擬化技術對這些資源進行抽象,向外部提供動態、靈活的基礎設施層服務(IaaS)。
第二層是平臺服務層,也被稱為「雲中介軟體」,是具有通用性和可複用性的軟體資源的集合,為雲計算提供開發、運行、管理和監控的環境。
第三層是應用軟體層,為雲計算提供所需的應用軟體。
第四層也就是商務服務層,軟體即服務(SaaS)運營商根據使用者的需求,將軟體或者應用通過租用的形式提供給使用者使用。 這種交付模式無論是在商業還是技術上都是巨大的變革:對於使用者來說,他們不再需要關心軟體的安裝和升級,也不需要一次性購買軟體許可證,而是根據租用服務的實際情況按需付費。 例如Google推出的Gmail和Google Docs,都是典型的SaaS模式。
現在,雲計算的第五個層次開始初露端倪,我們將其稱為People Services,它與Web2.0的應用密切相關。 當雲計算和Web2.0結合之後,消費者和生產者之間的界限越來越模糊,大家通過社區型的協作,共同創造價值。
去年,IBM聯合無錫(國家)軟體園構建了「盤古天地軟體服務創新孵化平臺」,開始People Services的試點。 IBM大中華區首席技術官、中國研究院院長李實恭介紹,該平臺採用了開放運營管理模式,這使得不同的軟體廠商可以彼此連接,共同滿足使用者的需求。 未來,這個平臺如果繼續擴大,有更多的雲計算服務平臺建立之後,這些平臺之間將能夠彼此互連,形成一個雲計算網。
例如,無錫德立公司是一家獨立軟體發展商(ISV),在進駐無錫(國家)軟體園之後,直接租用該雲計算平臺在一個半月內成功完成了烘培管理系統的開發。 此後,他們沒有直接銷售軟體產品,而是利用雲計算平臺為客戶提供SaaS服務,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在這個例子當中,無錫德立公司既是雲計算平臺的消費者,同時也是生產者。 有了People Services這種新的服務模式,雲計算也必然會得到更大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