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惠普發出官方消息:擲10億聯合富士康進入雲計算戰場。 很多人不太明白富士康這次舉措究竟打者什麼算盤,筆者日前搜集了一些關於富士康的訊息,從中也許可以看得出端倪。
富士康在半個月內有什麼動作?
除了和惠普聯合外,富士康在這半個月內做了很多事情,主要讓人搞不懂的有三件事。
1.鴻海斥資百億欲收購亞太電信股權。
鴻海作為一個代工大牛,為什麼要收購一個電信公司?大家對亞太電信可能不太瞭解,它是臺灣的一個提供廉價電信服務的公司,使用者辦理相關門號可以免費和其他亞太使用者通話。 這個吸引了很多年輕人使用,但說到無限流量上網的問題,亞太的資費卻和其它電信相近:這說明亞太的基站能夠承載大規模的免費通話,卻不能承載大規模的上網服務。
即便如此,亞太在臺灣全省有3000多座基站,覆蓋率在臺灣本島內算是出眾的,這就可以説明鴻海推動4G網路的普及。 你可能會問:「你剛才不是說亞太對於大規模上網服務承載能力欠佳嗎?」 沒錯,但有鴻海在背後做技術支援,只需要在原本的基礎設施上做修改就好,而亞太相對於其他幾家大型電信公司相對便宜:性價比最高。 從這一點可以看出,鴻海已經把目標轉向了網路服務。
2.富士康欲轉戰企業伺服器、儲存器市場
上個月底,華爾街日報對此作出了相關報導。 富士康是蘋果最大的代工廠商,大部分營收來自代工iPhone和iPad。 但由於幾家主要客戶的訂單下滑,富士康正向企業市場擴張,瞄準伺服器和儲存業務。
雖然不能把富士康單純的看做是一個代工廠,但是它的主要利潤來源就是代工,現在這個利潤減小了,必然要想出路。 從這點上來看,富士康面對的問題和小型製造廠相同,主要客戶減少訂單,利潤變得更小。 在這個情況下,企業就會考慮轉型,小廠可能沒有足夠的資源轉型,但富士康絕對有這樣的底氣。 富士康也是在這個時候透露出它已經拿到惠普訂單的事情。
3.郭台銘稱:富士康計畫于2020年完成轉型
富士康和世紀互聯的合作會上,富士康董事長郭台銘表示,到2020年富士康將完成轉型。 富士康現在不僅是製造工廠,更是一個「machine to machine」的公司。
郭台銘希望未來的工廠能夠更加智慧化,系統能夠自動追蹤設備的折舊程度,並作出相應建議。 「machine to machine」這個概念更是讓筆者覺得有種「工廠物聯網化的感覺」。 郭台銘也表示這可以精簡人士,並提高員工水準:簡單來說就是減少成本。
筆者上述的三件大事其實是倒敘的,也就是郭台銘先提出了轉型,再提出向企業服務擴張,計畫收購亞太,最後再和惠普合作。
雲計算服務戰場----企業才是客戶
今年早些時候Google也加入了雲計算的市場爭奪戰當中,但卻成了落後者。 統計顯示亞馬遜AWS的收入,比所有雲計算對手的總和還要多。 Google當然很緊張,它收購了雲監控服務初創公司Stackdriver。 而該公司被收購之前的客戶是誰?就是亞馬遜AWS:雲計算市場的戰爭可能比我們想像的還要激烈。
前段時間IBM推出了企業級的大資料系統,目前也正在推Storwize雲儲存系列產品。 思科今年3月制訂出了推出雲計算服務的計畫,準備在未來兩年多的時間內對此花費10億美元。 與此同時,微軟表示將把提供給企業使用者的雲存儲空間增加至原有規模的40倍。 從這幾點消息可以看出,雲計算打的仗可能離我們這些消費者太遠了,因為面對的客戶都是企業。
現在惠普的加入,無疑是讓這個戰爭更加激烈:尤其在聯合了富士康之後。 惠普在早些年的時候就推出了企業軟體和企業級伺服器,「企業才是客戶」這一點,惠普早就知道了。 所以惠普加入這個戰場也是情有可原。
所以惠普和富士康在想什麼?
從惠普的角度來看,他們早就理解「企業是客戶」的道理,隨著互聯網巨頭的擴張,涉足雲計算是必然的,所以支援這項擴張的硬體是一塊大餅,他們一定要拿下。 做硬體就會想到富士康,富士康的規模預示著它的客戶終究是企業,這一點和惠普不謀而合。
從富士康的角度來看,憑藉著自己的技術和規模,它完全由能力為企業服務,但問題是:不做消費類電子做什麼?所以這時候就聯合同樣想為企業服務的惠普,而互聯網企業正在爭奪的就是雲計算市場,惠普有設計伺服器的經驗,富士康有製造的經驗 ,兩者合作就是「強強聯手」。
另外,不管富士康說自己有多少項專利,別人始終覺得它只是個代工廠,再加上主要的客戶訂單下降,出於改變形象、變換跑道的原因,富士康計畫著轉型。 說的簡單粗暴一點,富士康打算和惠普幹一票,一方面維持工廠的運作,另一方面將額外的資金投注到自己「machine to machine」的大計當中。
對於兩者來說,賺企業錢和為社會大眾做電腦、手機可不同。 企業的伺服器和儲存器單價更高,而且配套的安裝、維修服務都可以收取經費,另外伺服器大多是長期使用,升級更新都需要找原廠家:這對惠普來說是好事。 只要富士康有能力把成本降下來,就能夠和惠普一起吃這塊餅。 這樣聽起來惠普好像賺了,但筆者任務富士康在這個交易中收益的不僅僅是金錢,更多的是企業的轉變。
筆者認為,惠普投入雲服務市場是很正常的,但富士康的轉變就很值得研究。 突然轉變市場也許會讓人摸不透,但事實上富士康始終圍繞著「製造」這個核心來佈局企業。 就製造業來講,華為、和碩都很強勢,富士康如果不在製造上做出變革,始終會失去自己第一的位置。
除了雲計算、雲服務市場的佈局外,富士康另外還有很多小動作,例如Innoconn和Kick2real等專案。 這些都表示著富士康不僅只是升級代工技術,還在在認真思考自己應該「製造什麼」。 其實製造業本身就是靠產品推動的,先想好要做什麼,再優化生產技術:富士康的轉變很符合製造業的邏輯。 在筆者看來,富士康和惠普合作其實並不是「不務正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