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喧囂無比,移動互聯網更加喧囂得無處不在。 短平快地接受資訊是一種癮(bing);今天是飛天豬,明天被黑出翔;昨日複盤,今日豹變;上窮碧落,追求體位。
傳統媒體常見的浮躁,主要表現是熱衷炒作社會新聞,而且往往缺乏周密調查,以偏概全。 現在這個自媒體時代,只有過之而無不及。
但若看多了就信以為真,則是人生悲劇。 就像看多了動作片,就認為女人高潮輕而易舉,男人總是蝌蚪上腦,搞不好變成心理無能。
90後很高級麼? 難道80後沒有叫囂過? 好吧,如果你真的太年輕,不妨去瞭解一下高燃,瞭解一下董思陽,瞭解一下達貝妮......
我隨便從以前的新聞裡找了一段話——
「未來必定是80後的天下,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規律。 但是現在,80後註定難以成為商業的中堅力量,這也是不可抗拒的現實存在。
沒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出生于風雲際會之時的80後都有一些欣欣向榮的精神特質:自我、執著、狂熱、不循規蹈矩、敢作敢為。 因此,也被看多了大場面的長輩們習慣性的貼上幼稚、驕縱、享樂、浮躁、桀驁不馴等標籤。
代溝總是存在,這也是自然規律。 確實,與前輩們相比,80後不夠成熟。 這也導致了其身上的優點很容易成為創業過程中的最大阻力。 但我們毫不懷疑的是,在商業領域,80後一定會如先輩們一樣,在社會的熔爐中百煉成鋼,成長為新一代的領軍者。 雖然,在這個群體中,只有那些用時間來換取到成長空間的人,才會最終到達巔峰的頂點;更多人,則是在中途,便黯然隕落了。 」
好吧。 把這段話裡的80後換成90後,好像一個字都不用改。
說回來,我們不是太浮躁,而是還不夠浮躁,沒到達矯枉過正的地步。 比如說矽谷的投資者,可能更清楚浮躁和普通會是大多數創業者的通病,或者說,他們願意從一開始就説明這些創業者避免這些陷阱。 Dropbox創始人Drew Huston說他起初給天使投資人Paul Graham發郵件試圖說服他不需要合夥人,但被堅決回絕,並聲稱這樣會得不到投資。 而在Y Combinator的創業夏令營上,其中一名創業者在談話過程中提及「下一個Google和蘋果」的字眼,Paul Graham毫不客氣地當眾說:「這根本不是你該考慮的事,連做這種夢也不該, 你應該做的就是專注你正在做的東西。 」
很可惜國內的創業者幾乎不會投資者這麼「修理」,相反,很多投資人對於爭議漩渦中的創始人往往下背書或者暗地裡贊許。 投資人真的遠不如想像那麼厲害。 看十個案子投一個,投十個案子成一個。 這個數位是平均值,那就意味著既然有的優秀投資人遠超這個值,那自然有人遠低於平均值。 說白了,後者這種水準,交給你來幹幾年也不會差到哪裡去。
「風險投資」,風險風險,有時候投資人就是真的看不懂,但又必須要冒著風險來投資你,所以他需要很多保證,比如創始人的背景。 什麼? 十分鐘就拿到數百萬美金投資? 因為團隊夠華麗,專案概念好。 如果團隊不華麗,投資人接著會想看產品,體驗了依然沒把握,就要看資料。 這就是人之常情。 講概念說故事拿投資這種事情,註定只有命好的人才能幹。 所以,對普通的年輕人而言,哪來的泡沫?
既然投資者都如此,創業者的是非就更難分明。 利用媒體擴大影響力沒有錯,但很少有人有直面現實問題的勇氣,一種足夠坦誠和自信才能有的勇氣。
如果做不到分辨事情的真相,最簡單的辦法其實就是做好自己的事情,管他東南西北風。 我們普遍缺乏獨立思考能力和就事論事精神,下一代也不見得會更好。 但任何事情,戳到最深的真相,管他什麼牛逼,到最後還是基礎的人性邏輯牛逼。 現在的各類小小社群、個人領袖,無非都是忽悠一幫屌絲來累計自己的影響力,而參與者可以獲得相應的利益。 各色媒體則是哄抬「眼球價」,用大家的「同感」或「吐槽」來換取他們得到的傳播。
至於圍觀的看客,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