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多使用者、多工的作業系統,Linux下的檔一旦被刪除,是難以恢復的。 儘管刪除命令只是在檔節點中作刪除標記,並不真正清除檔內容,但是其他使用者和一些有寫盤動作的進程會很快覆蓋這些資料。 不過,對於家庭單機使用的Linux,或者誤刪檔後及時補救,還是可以恢復的。
1、Ext2檔案系統結構的簡單介紹
在Linux所用的Ext2檔案系統中,檔是以塊為單位存儲的,預設情況下每個塊的大小是1K,不同的塊以塊號區分。 每個檔還有一個節點,節點中包含有檔擁有者,讀寫許可權,檔案類型等資訊。 對於一個小於12個塊的檔,在節點中直接存儲檔資料塊的塊號。 如果檔大於12個塊,那麼節點在12個塊號之後存儲一個間接塊的塊號,在這個間接塊號所對應的塊中,存儲有256個檔資料塊的塊號(Ext2fs中每個塊號佔用4位元組,這樣一個塊中所能存儲的塊號就是HTTP:// www.aliyun.com/zixun/aggregation/12560.html">1024/4=256)。 如果有更大的檔,那麼還會在節點中出現二級間接塊和三級間接塊。
2、恢復被誤刪檔的方法
大多數Linux發行版本都提供一個debugfs工具,可以用來對Ext2檔案系統進行編輯操作。 不過在使用這個工具之前,還有一些工作要做。
首先以唯讀方式重新掛載被誤刪的檔所在分區。 使用如下命令:(假設檔在/usr分區)
mount –r –n –o remount /usr -r表示唯讀方式掛載;-n表示不寫入/etc/mtab,如果是恢復/etc上的檔,就加上這個參數。 如果系統說xxx partion busy,可以用fuser命令查看一下是哪些進程使用這個分區上的檔:
fuser –v –m /usr
如果沒有什麼重要的進程,用以下命令停掉它們:
fuser -k –v –m /usr
然後就可以重新掛載這些檔案系統了。
如果是把所有的檔統一安裝在一個大的/分區當中,可以在boot提示符下用linux single進入單使用者模式,儘量減少系統進程向硬碟寫入資料的機會,要不幹脆把硬碟掛在別的機器上。 另外,恢復出來的資料不要寫到/上面,避免破壞那些有用的資料。 如果機器上有dos/windows,可以寫到這些分區上面:
mount –r –n /dev/hda1 /mnt/had
然後就可以執行debugfs:(假設Linux在 /dev/hda5)
#debugfs /dev/hda5
就會出現debugfs提示符debugfs:
使用lsdel命令可以列出很多被刪除的檔的資訊:
debugfs:lsdel
debugfs: 2692 deleted inodes found.
Inode Owner Mode Size Blocks Time deleted
164821 0 100600 8192 1/ 1 Sun May 13 19:22:46 2001
..................................................................
36137 0 100644 4 1/ 1 Tue Apr 24 10:11:15 2001
196829 0 100644 149500 38/ 38 Mon May 27 13:52:04 2001
debugfs:
列出的檔有很多(這裡找到2692個),第一欄位是檔節點號,第二欄位是檔擁有者,第三欄位是讀寫許可權,接下來是檔案大小,佔用塊數,刪除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