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雲計算、大資料和移動性的技術浪潮下,IT系統在電信運營商業務中扮演著越來越關鍵的角色,從後臺支撐系統轉型為核心業務系統。 來自經濟學人資訊部的調查顯示,一半以上的受訪企業主要依賴IT部門提高運營效率。 在所有受訪者中,具有最高效能的公司,即那些財報表現優於其同行的公司,為IT在其業務的關鍵領域確定了不同的角色。 2013年,運營商將投入更多的財力和人力改造IT系統。
在今年的「IT月」報導中,我們將從大資料、雲計算、IT集中化以及安全等四個方面重點探討,運營商是如何利用這些技術把IT系統變成公司業績增長的新引擎。
如今看來,「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形容大資料的宣傳效果不足為過,而代表其釋放價值有點誇大其詞了。
「Verizon去年10月著手研究大資料。 對於Verizon來說,大資料還是一個新生事物,處於探索階段。 其實,在一項技術尚未產生規模效益之前,運營商是不會輕易改變其IT基礎設施架構的。 」Verizon顧問楊俊傑在接受《通信產業報》(網)記者採訪時表示。
不過,作為Verizon Marketing部門的CRM顧問,楊俊傑認為大資料代表了運營商IT系統的未來走向。 就是在去年10月,美國Verizon成立精准行銷部門Precision Marketing Division。
目前,多家諮詢公司給出分析報告,認為電信和互聯網是大資料最有作為的兩個市場區隔。 「作為網路的經營者,運營商掌握著使用者最為全面的資訊。 如果對這些資料進行深度利用,將給運營商帶來顯著的價值。 」多位受訪者向記者表示。
美國管理學家、統計學家愛德華·戴明說過,「除了上帝,任何人都必須用資料來說話。 」全球範圍內的電信運營商正在用行動來實現網路「說話」的目標。
管道就是資料金礦
分析報告顯示,智慧終端機的發展帶來了運營商資料流量的指數級增長,在過去18個月中,移動互聯網流量增長了近10倍。 而另一份來自思科的資料包告則顯示,2001年,全球IP流達到1EB所需時間為一年,而發展到2013年,時間大幅縮短僅僅需要一天,2016年再次縮短至半天。
運營商的網路每天正在產生巨大的資訊量。 以上海電信舉例,徐家匯商圈每分鐘產生8萬條位置更新的資訊,整個上海市每小時有300萬次行動電話呼叫,每天有70TB-100TB的資料訪問量,每天有30億次互聯網點擊量。 顯然,這些巨大的資訊量背後就是一座資料金礦。
「這些資訊全部產生于運營商的管道。 管道就是運營商掘金大資料的金礦。 在這個管道中,運營商將獲得三類最有價值的資訊,分別是移動使用者的位置資訊、信令資訊以及網管和日誌。 」中興通訊大資料總工程師葉雲在接受《通信產業報》(網)記者採訪時說。
位置資訊已經開始讓西班牙電信獲益。 在成立大資料部門後,西班牙電信推出首款產品「智慧足跡(Smart Steps)」,該產品對某個時段和某個地點的使用者流量和其關鍵影響因素進行分析,並將洞察結果面向政企客戶提供。
這些洞察結果可為零售商在新店設計和選址、商品促銷方式等提供決策支撐,從而説明零售商更好地洞察客戶需求,提升行銷業績。
而通過針對位置和信令資料建模,運營商還可利用大資料支援公共事務。 中國移動專案經理何鴻淩介紹,運營商可以建立使用者「時-空」特徵分析模型,根據歷史資訊和當前資訊,服務于交通規劃、重大活動和突發事件。
大資料來臨之前,運營商進行資料分析的來源更多基於BSS系統和CRM系統。 「相比于BSS系統來說,管道產生的資料更具價值。 」葉雲說。
Teradata中國區通訊行業總經理吳傳宇舉例向記者進一步闡述了網路側資料的重要性。 他講到,Teradata和某個運營商合作,評估使用者對運營商服務的滿意度。 最早基於BSS資料來評估,分析結果顯示,使用者滿意度很高,交費及時,幾乎無投訴率。
然而現實情況卻是這家運營商的使用者離網率持續提升。 於是,Teradata建議引入OSS側的信令資料進行綜合評估。 信令資料顯示發現很多使用者其實經常打不通電話,或者頻繁發生掉線,下載內容速度也非常慢,使用者感知非常差,這也是導致使用者離網的關鍵原因。
「BSS系統關注的更多是行銷類資料。 因此,運營商要做大資料,必須將BSS側和OSS側資料相融合,形成全網資料。 」吳傳宇表示。
山西移動便通過引入網路大資料,和BSS側資料融合,精確觀察了微信、手機QQ、米聊等OTT業務對運營商傳統業務影響究竟有多大,並制定了正確的市場決策。
然而,要實現BSS域和OSS域的資料融合,運營商卻遇到了挑戰。 電信運營商的IT架構通常被人比喻成「煙囪式」架構,資料孤島大量存在。 要想對這些資料進行規模整合,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中國移動研究院首席科學家曾在微博上表示,「儘管電信運營商具有對使用者行為進行分析的天然條件,但是運營商基於基礎設施自底(能力和技術)向上(市場需求)的業務發展模式和運營商傳統上以事件驅動的業務體系結構的約束, 至今難以產生直接的市場價值。 」
對此,吳傳宇表示,廠商推出的大資料解決方案正在彌補這一缺陷。
Hadoop不是萬能鑰匙
在大資料探索的進程中,運營商逐漸擺脫了對Hadoop技術的認知誤區。 猶記得大資料興起之時,Hadoop風生水起,它被認為是業界應對大資料挑戰的一劑良藥。
然而在實踐過程中,人們發現Hadoop在用作資料深度挖掘時存在效率低下等問題,遠不及傳統的資料倉儲好用。 但Hadoop成本低,用作資料存儲具有資料倉儲無法比擬的優勢。
Teradata解決方案高級總監姜欣用一個形象的比喻來說明Hadoop在大資料發揮的作用。 「大資料就是一個淘金的過程。 淘金過程中,首先需要把礦石挖掘出,就需要有運輸的工具和堆放的位置,那麼Hadoop就等同于這個工具和位置,更多的是傳輸和存儲資料。 之後,需要進行礦石的提煉,從而淘出金子。 這時候用Hadoop的話,花費的人力和物力會大大增加,時間成本也會增加。 」
中國聯通的大資料應用代表「移動通信使用者上網記錄集中查詢與分析支撐系統」便是採用Hadoop技術實現了即時查詢的功能。 每天可處理700億條上網記錄,將使用者上網查詢記錄的系統回應時間縮短至一秒,大大提升使用者感知。
從目前情況看,任何單一技術都不足以高效低成本地支撐大資料整個架構。 何鴻淩在「2013 Teradata大資料峰會」的演講中指出,大資料時代,運營商需要分工嚴密的混搭結構,包括傳統資料倉儲、新型資料關係庫和Hadoop,以充分發揮各個平臺的優勢。
而且,他強調,這些技術要有效的形成「混搭」,而不是「亂搭」,不能變成「豎井」,需要集成為統一的大資料架構。 中國移動目前便初步形成了以傳統資料倉儲為基礎的統一大資料架構。
其中,主資料倉儲用來存儲「熱」資料,進行高效資料加工,支撐KPI、月報的及時呈現,支撐資料的高可靠性低時延訪問;新型的關係資料庫作為深度分析平臺,則使用者存儲「溫」資料,支撐各類高級分析和資料採礦; Hadoop用來存儲「冷」資料和非結構化原始資料,實現自訂、靈活的資料加工和挖掘工作,以及大規模簡單資料查詢工作。
兩大盈利方向
大資料作為運營商待挖掘的金礦,其價值來源於兩個方面,其一是改善使用者體驗,針對使用者實現精准行銷,提升營業利潤;其二是將資料分析結果作為一種服務提供給企業客戶,説明他們實現更多的價值。
葉雲告訴記者,DAAS(Data As A Service)帶來的價值更多,更值得運營商重視。 「電信運營商作為大資料時代重要的資料聚合者,通過資料開放,形成大資料價值生態圈,更加充分挖掘其潛在價值。 」他說。 前面提及的西班牙電信的智慧足跡產品便代表了第二個方向。
值得一提的是,運營商需要解決好使用者隱私的問題。 「近年來客戶隱私被濫用的現象時有發生。 而大資料時代,這一威脅正在被放大。 保護客戶隱私既是對法律法規的遵從,更是企業的社會責任。 」何鴻淩表示。
據瞭解,Verizon在成立大資料部門的前一年就調整了公司的隱私政策,為合法利用使用者資料打下了基礎。 2011年10月,在一項有關隱私政策變化的聲明中,Verizon稱公司將利用其收集到的使用者訪問的網站、使用的應用程式以及他們的地理位置等資訊,來「撰寫商業和行銷報告」以及「製作與使用者關聯度更大的移動廣告」。 同時,Verizon還準備將這些分享給其他公司。
但是,Verizon表示,那些不願意自己資訊被分享的使用者可以退出宣告。 如果使用者決定參加,它使用或分享的資訊也不會被認出是某個使用者的資訊。
IBM和牛津大學共同發表的研究報告《分析:大資料在現實世界中的應用》表明:25%的中國企業已經開始進行大資料實踐,56%中國企業正在計畫部署大資料。 預計在未來的兩到三年內,其價值便會規模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