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線上消息(記者 林維):5月22日是「國際生物多樣性日」。 聯合國將今年國際生物多樣性日的主題確定為「島嶼生物多樣性」。 今天,在這個特別的日子,讓我們呼籲共同守護我們的夥伴,讓生命的色彩不再黯淡。
生物多樣性指的是地球上生物圈中所有的生物,即動物、植物、微生物,以及它們所擁有的基因和生存環境。 然而,隨著人類活動加劇,生物多樣性遭到了破壞:在過去的三十年中,我們幾乎失去了地球上十分之三的生物、珊瑚礁大規模白化、熱帶雨林逐漸消亡。 生物多樣性是人類賴以生存的條件,也是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基礎。 在北京師範大學環境教育中心田青副教授看來,生物多樣性涉及生態安全、糧食安全、物種健康等方方面面。
「生物多樣性對我們來說是很重要的,比如說經濟價值、我們的衣食住行都離不開它,我們生病了,藥材從哪裡來? 也從自然界裡來。 」
然而,由於人類對環境的破壞以及對動物的無情獵殺,許多物種正急速消忘:海南長臂猿僅存一個種群23只;怒江金絲猴可能僅有300只;「美人魚」儒艮已多年未在廣西海域出現...... 岳陽市江豚保護協會志願者張脫冬告訴記者,已經在地球上生活了2500萬年的江豚,因為河流污染和非法捕魚,正瀕臨滅絕。
「長江水質受到污染不斷惡化,嚴重影響江豚的生存。 電捕魚的情況也很嚴重,為什麼這麼嚴重? 因為那些漁民一晚上就能成為萬元戶。 有一晚,我們去追擊電捕魚船,抓到了2艘船3名船員,僅僅2個小時他們就逮了1015斤。 」
和江豚一樣被人類擠壓生存空間的物種還有許多。 據統計,目前地球上的生物種類正在以相當於正常水準一千倍的速度消失,全世界目前約有3.4萬種植物和5200多種動物瀕臨滅絕。
人們往往缺乏這樣的意識,即生物多樣性是一個鏈條,一種生物滅絕,會對整個生態系統產生影響,從而導致土壤、水質等條件遭到破壞以及自然災害頻發。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駐華代表張世剛說:「我們看到,人類從自然棲息地和生物多樣性中獲得了更多的淨收益,但這通常伴隨著其他服務功能的減少,對損害生態系統的功能沒有修復和必要的投入。 因而導致了氣候、大氣、水、土壤等各種環境問題以及自然災害的頻發。 」
聯合國將今年國際生物多樣性日的主題確定為「島嶼生物多樣性」。 島嶼及其周邊近岸海域構成了獨一無二的生態系統,這些生態系統通常包含大量當地特有動植物物種。 作為獨特的進化史遺產,這些生態系統的珍貴價值無法替代。 同時,這些生態系統對全世界6億海島居民的生計、經濟、福祉和文化認同至關重要。
田青強調,要保護生物多樣性,除了保護生物賴以生存的棲息地之外,在社會上推廣生物多樣性的理念也至關重要。 只有當人們都認識到保護其它物種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時,才能使破壞生態的行為越來越少。
「保護生物多樣性至少有兩條戰略性的辦法。 第一是建立自然保護區;另一個,生物多樣性喪失的最主要的問題是我們思想上對自然環境的認識出了問題,所以通過對生物多樣性的教育,在環境教育裡大力推動這個東西,也許大家的思想認識就會發生變化,行為自然就會發生變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