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流行的小禮物——「天氣瓶」竟然是氣象學家船長為航海發明的傑作。 雷暴、大霧、颱風、寒潮等氣象條件與海浪、海冰等的多年特徵成為確定航線和制定航海計畫的重要依據。 今天(3月17日)是國際航海日,小編為您介紹航海與氣象這對親密的小夥伴吧。
影響航海的主要氣象條件:
雷雨
雷暴和大雨容易同時出現。 雷暴會使船舶的電子設備受損甚至失效,甚至會造成主機停機,舵機失效,嚴重危害行駛安全。 暴雨天氣會使能見度減低。
海上霧
航海上將霧分平流霧、降水霧、蒸發霧和輻射霧四種。 霧造成能見度降低,對船舶駕駛有很大影響。 在霧區航行,即使有雷達導航,船舶碰撞情況仍有發生。
颱風颶風
颱風颶風引起的大風浪和湧浪對船舶航行、停靠和避風都會產生不利影響。 容易改變船舶原有運行狀態,導致碰撞、擱淺、觸礁甚至是翻倒。 颱風颶通常通過伴隨他的大雨、風暴潮也會影響航海。
寒潮大風
寒潮大風到達海上時,由於海面摩擦因素小,風力一般可達7、8級,陣風甚至達到11、12級,大風會導致港口封航。 寒潮大風可以製造海上風暴潮,形成數米高的巨浪,對海上船隻有毀滅性的打擊。
上述氣象條件與海浪、海冰等的多年特徵成為確定航線和制定航海計畫的重要依據。 (來源:中國天氣網)
船舶在航海過程中主要探測的氣象要素:
風
霧
氣壓
氣溫
濕度
我國積極推進航海氣象探測
《中華人民共和國氣象法》第三章第十七條中規定: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內水、 領海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管轄的其他海域的海上鑽井平臺和具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的在國際航線上飛行的航空器、遠洋航行的船舶,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進行氣象探測並報告氣象探測資訊。
隨著航海、漁業捕撈事業的發展,對海上氣象服務的需求日益迫切。 我國一直重視運用船舶、航空器上觀測所獲得的資料,在為保障海上、空中安全提供氣象服務方面承擔著相應的義務,並確定了一批船舶、航空器進行觀測提供資料,並將其納入世界天氣監視網的全球觀測系統。 但是,從目前的實際情況來看,這項工作還十分薄弱,觀測資料缺乏。 因此,通過貫徹實施本條規定,進一步加強這項工作是十分必要的。
本條規定的「遠洋船舶」是指承擔遠洋航空任務,超過500噸以上的船舶;遠洋航行,是指在公海和其他國家和地區管轄的海域航行。 (來源:中國氣象報社)
航海氣象趣聞
網上流行的小禮物——「天氣瓶」是氣象學家船長的傑作
在「天氣瓶」誕生之初,一位名叫羅伯特·菲茨羅伊氣象學家船長為其確定配方,並用來觀測天氣。 在19世紀中葉,氣象學主要應用於航海業或漁業,氣象學在避免風暴帶來的經濟損失和人員傷亡時得到了認可。 「天氣瓶」誕生之初其名稱就叫「風暴瓶」(Storm Glass)。 神奇的「天氣瓶」曾在達爾文與「小獵犬號」那次著名的航行中被使用。 「天氣瓶」溶液的基本配方,它包括蒸餾水、乙醇、樟腦、硝酸鉀與氯化銨。 隨著環境的變化,溶液確實會產生結晶,且結晶形態不斷變化,變幻莫測而富有美感。 當溫度下降到30℃以下時,樟腦就有可能結晶了。 而降溫速率可以極大地影響結晶形狀。 結晶在降溫快的時候會變成雪花狀,而降溫慢時則傾向于針狀。 「天氣瓶」中晶體的變化能反映氣溫的變化。 (來源:中國氣象報)
千名志願者轉錄古老航海日誌有助於預言氣候
澳大利亞發起號召數千名志願者説明轉錄19世紀90年代到20世紀期間進入澳大利亞海域的船隻的古老航海日誌,有助於預言氣候。 其中所包含的資訊,如海水溫度,將被錄入電腦化的氣候記錄資料庫中,以期能有助於短期的氣候預測。 這一線上活動還有助於促進科學家對惡劣天氣的理解,和對天氣類型的預測,例如厄爾尼諾現象期間的天氣類型。 這些航海日誌記錄了詳細的天氣因素,如氣壓、水溫、雲量和浪潮等。 (來源:中國日報)
國際航海減排達共識 兩項船舶能效標準2015年起施行
國際海事組織(IMO)海洋環境保護委員會第62次會議(簡稱MEPC62),通過了《1973年國際防止船舶造成污染公約》附件六修正案(以下簡稱「修正案」)。 該修正案將于2013年1月1日起生效,並確定了「新船設計能效指數」(以下簡稱EEDI)和「船舶能效管理計畫」(以下簡稱SEEMP)兩項船舶能效標準,這兩項標準並于2015年起施行。
這既是IMO歷史上首次通過適用于所有國家船舶的與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相關的強制性能效標準,也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專門針對國際海運的溫室氣體減排的法律檔。 (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
國際航海日由來
國際航海節日即「世界海事日」最早出現在1978年,由於當年3月17日正值《國際海事組織公約》生效二十周年,1977年11月的國際海事組織第十屆大會通過決議,決定今後每年3月17日為「世界海事日」, 因此1978年3月17日成為第一個世界海事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