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著華映資本合夥人頭銜的熊向東,近日和蘇州的高新創投集團共同成立了一隻人民幣基金。 這位曾經的IDGVC投資總監,在過去的10年裡曾參與投資包括攜程網、分眾傳媒、如家連鎖酒店、好耶廣告網路、易趣網、東方財富網等專案。
當一個個投資人「出走」後,以創業者的身份自立門戶時,他們開始不自覺地扮演著為國內投資熱造勢的角色了。 而這種轉變的發生,卻始于五年前。
遇到合適的機會,沒有人不想自己做主。 在人民幣基金大行其道的當下,熊向東的做法實為迎合之舉。
早在去年9月,離開NPEA的王剛帶著他的維思資本「重出江湖」,而彼時他的身份已從一名外資基金合夥人變成了10億元人民幣基金的掌舵者。 「我自立門戶做人民幣基金是因為看到中國PE投資市場正在走向本土化,人民幣基金更貼近中國市場。 」王剛告訴記者。
潛龍在淵,這是一群善於抓住機會的人。 賽富基金合夥人閻焱就是個實例。 閻焱最早進入中國做投資時曾尷尬地被別人認為是「皮包」公司,但在當時這個夾著皮包的年輕人還是第一波把握住了國內風險投資市場的「脈動」,從成為AIG最年輕的投資人,到在軟銀亞洲創造的盛大神話, 這些積澱都成為他如今主導賽富基金的底氣。
實際上,5年前,稍有投資經歷且熟悉國內市場的,便有機會可以直接轉身去做VC。 擁有實業管理和投資經驗的鄺子平看到了創業投資在中國的飛速成長,而投資人的生存環境也在同步複製這種快速的路徑。 正是這種機遇讓鄺子平在2006年決定與位於美國西雅圖的風險投資公司Ignition Partners以及Mobius風險投資合夥人Gary Rieschel聯手在中國創立啟明創投。
同樣看到機會的還有東方富海合夥人陳瑋。 2006年時任深創投總裁的陳瑋放下了國有背景的身段,重新歸零,創立東方富海。 擺脫背靠國資的大樹,走市場化的融資方式是陳瑋當時的野心,總計17億元的兩檔基金、30個投資專案、4年的時間足以證明了他當初的眼光。
像他這樣的同行者其實還有很多。 去年6月,張仲在英特爾投資亞太區總監任上正式離職,並在2個月後在中國香港創建創投基金 FUEL Capital。 而單偉健也在最近辭去他工作了12年的美國私募股權基金TPG,計畫創建一個專注于亞洲的投資基金。
業內人士告訴記者,隨著國內投資市場的日趨成熟,市場流動性足夠充裕的大背景下,那些原本在PE領域已累積一些經典退出案例的明星級人物試圖擺脫一些團隊原本固化的思維方式,尋求不同的投資組合與投資策略,以此來獲得更大的話語權。
此外,我們發現,如果把投資機構視為一個品牌的話,那麼投資人就是投資機構內的代言人,當企業家越來越熱衷追求投資機構品牌的同時,作為機構方,除了向擬投企業展示過往成功的投資案例之外,投資人也是一塊硬招牌。
這就好比在名人效應的輻射下,雖然資本是驅動企業價值的杠杆,但企業家也看重價值背後的人為因素,或許這也是鼓勵投資人勇敢「出走」的另一個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