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數位化時代,你的檔和記憶或將不再真正屬於你,它們屬於雲。
一朝上傳,不曾擁有
凱爾·古德溫想要拿回屬於自己的東西。 有一天,他決定成立一家公司,在美國俄亥俄州拍攝當地的體育賽事。 有那麼一段時間,他的生意還是不錯的,不過接下來發生的事情令他大為光火。
為了保存自己拍下的這些珍貴影像,古德溫把它們放在了雲這個當下最流行的存儲設施中。 悲劇的是,2012年1月19日,所有這些資產在毫無徵兆的情況下消失得無影無蹤。 像他一樣把所有東西都放在那裡的人據說超過了1.5億。 他想要回這些身家性命般的視頻資料,但他的請求被無情地拒絕了。 於是,他決定上法院討個說法。
古德溫的經歷提出了一個深層次的問題,這也是我們當今在如何使用技術方面的核心問題。 美國電子前沿基金會的著名律師科爾尼·麥克謝瑞給古德溫提供了法律援助,他說,這件事事關互聯網使用者以及互聯網使用的未來。 為什麼呢? 古德溫的視頻錄影是數位化的,並存儲在「雲」端的電腦伺服器上。 美國政府沒收了他的材料,並聲稱他已喪失了所上載數位財產的擁有權。
雲中生活,你準備好了嗎?
由此產生的影響是利害攸關的,因為現在幾乎每個人都在網上以某種方式使用雲計算,無論是網路郵件、社交媒體還是閱讀電子書。 遠在千里之外的伺服器上存有我們喜歡的音樂、照片回憶和重要的通信內容。 我們正在走向一個雲中數位生活的時代,但這些發展都在以令人驚訝的方式時刻準備著改變我們對數位財產擁有權的基本假設。
幾十年前,電腦使用者通常會和其他人共用一台機器(主機),從本地終端訪問辦公網路或校園網路。 由於CPU(中央處理器)的時間和存儲空間非常昂貴,因此資源被彙集起來。 低價個人電腦的到來終結了這一切。
現在,鐘擺又回來了。 不同的是,這些共用的電腦資源處於像亞馬遜、谷歌或微軟等公司擁有的龐大資料中心裡。 然而,雲創造者們所開的最大玩笑是要讓世界確信它並不存在。 在韋克菲爾德研究中心最近的一項調查研究中,有一半的被調查者說他們不使用雲計算,但實際上95%的參與者都在使用。
雲計算的影響力遍及我們的數位生活。 光亞馬遜就擁有遍及全球的45萬個伺服器,為成千上萬的網站和企業提供存儲和其他服務,這些客戶都認為這要比投資自己的伺服器更加經濟和便利。 根據一項2012年的研究,每天有三分之一的美國互聯網使用者會訪問一個依賴于亞馬遜伺服器的網站。
雲也搭建起了我們個人活動的基礎,允許我們從任何設備便利地訪問線上服務和數位財產。 這裡包括我們在社會媒體網站上發佈的照片、視頻,以及存儲在電子郵件服務商那裡的通信和附件。 我們也在越來越多地使用谷歌Driver、微軟SkyDrive和蘋果iCloud提供的數位檔存儲箱。
到2020年,雲計算將運行所有的數位生活,這已被廣泛認為是大勢所趨。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手中的許多電子設備將成為無言的、空洞的物件,其唯一要做的就是訪問互聯網,所有的計算和存儲都在另一端進行處理。
這個願景讓很多人感到不安。 計算先驅和活動家理查·斯托曼甚至將雲計算稱為「草率計算」,這句話或多或少道出了許多人的心聲。
雲資產,我到底有木有
將個人財產存儲在亞馬遜、谷歌和微軟等協力廠商提供的伺服器上,就像是把你所有的家產倒在了別人的倉庫裡。 這裡的難題是:雲存儲服務協定已成為標準條款,而這對於由磚和水泥組成的倉庫來說是不可接受的。 如果你已創建並上傳了照片、視頻或文字,雖然你在技術上還保留著版權,但現實的情況是,同意本服務條款(說實話,你可能根本就沒閱讀)通常意味著你已放棄了許多你理所當然認為擁有的權利。 例如,網上很流行的照片共用應用程式Instagram,在被臉譜收購後,最近就改變了它的條款,授權自己可使用使用者上傳的照片用於廣告行銷。
此外,基於雲計算的服務有時會故意刪除檔。 服務商的演算法會抓取郵件中被認為是非法或色情的文本,他們可扔掉你的東西,還不用受罰。 相反,如果你想刪除你的檔,你卻無法得到保證,服務商會真正從其雲伺服器上刪除檔。 麥克謝瑞說:「無論何時,你只要將你的財產交給協力廠商,就會存在風險,但人們甚至都沒有意識到風險是什麼,他們這樣做只是貪圖方便而已。 」
這些問題就是古德溫要打的官司的核心。 像數以百萬計的人一樣,他把檔存儲在一家稱為Megaupload的數位網盤公司。 對其合法使用者來說,不幸的是,Megaupload因其作為盜版電影、遊戲和軟體的大本營而聲名大噪。 因此,最終落下個被美國聯邦調查局強制下線的結局。
古德溫轉向法院提起訴訟以要回他的影像資料。 目前法院尚未裁定,但美國政府的回應是,古德溫已喪失了他在雲端的財產權。
英國倫敦大學從事雲計演算法律研究的克裡斯·裡德認為,雖然美國政府的辯護可能聽起來有些可笑,但這是基於相當堅實的法律基礎上的。 目前的問題在於,我們對財產權的理解是基於實物之上的。 但是,所有的這些數位資訊都不具備可以指向的存在實體。
畢竟,一個數位檔是作為一種物質狀態(即各種各樣的磁態)存在的,而不是物質本身(磁片)。 如果雲服務提供者給你實際的產權,那麼在你存儲資訊的服務商磁片上就會擁有成千上萬的業主。
在任何情況下,你的雲財產很少會只存在於一個位置。 比方說,如果你把資料上傳到數位存儲箱Dropbox(使用亞馬遜伺服器),它會經由你的互聯網服務提供者(ISP)以多種路由到達亞馬遜的一個資料中心,這種資料中心大都分佈在北美地區。 一旦到達,你的檔將被覆制到多個伺服器,有時甚至被分裂成片,以平衡負載並保持客戶的資料流程。 你根本就沒有辦法知道它的最終所在。
更重要的是,如果你的檔被其他人上傳,如一張音樂專輯的數位拷貝,Dropbox只會將你連結到現有檔,而不是浪費網路頻寬和空間再次上傳一份一模一樣的東西。 其他人上傳的這些檔,現在歸你所有嗎? 當然不是。 要厘清你在雲中的財產權確實是一件混亂不堪的事情。
技術解決,還是改變觀念
我們關於財產的直觀概念與技術造就的現實之間就此發生了緊張的關係。 我們怎樣才能解決這個問題?
有人提議重新調整雲的基本架構,以使其更接近傳統的財產觀念。 電子前沿基金會前董事會主席布拉德·鄧普頓認為,我們在保持雲計算的同時,還要保持對個人計算的部分控制權。 兩者之間應能找到一個愉悅的中間地帶。
鄧普頓主張將這一想法稱作「資料保險箱模式」。 例如,在臉譜上發佈的一張照片,將被存放在你具有一定控制權的網路伺服器上,這可能是一台在你家中的小型伺服器,亦或是一台與你家共用的鄰居家的伺服器。 總體思路是,不用再去爭辯自己是否合法擁有照片,因為它會存儲在類似于一個租來的公寓這樣的地方,或是一個安全的保險箱,而不是臉譜的協力廠商伺服器。 臉譜頁面上的圖像,在任何時候都是由你本地的儲存體提供。
鄧普頓認為,這樣的設施可作為ISP的一部分得以提供。 目前已有專案可提供這種允許個體運行資料保險箱的易用軟體,如Diaspora和FreedomBox。 Diaspora社區成員甚至開拓了自己的社交網路,一個自力更生的迷你版臉譜。 其不足之處是,除非與ISP或臉譜之類的網站簽約,否則鄧普頓所期望的那種平衡是很難實現的。
那是否還有其他選擇? 也許吧,但絕不是重新設計雲,新選擇必將使我們更易探索和瞭解其運作。
英國劍橋微軟研究院的哈珀認為,為了更好地處理這些問題,重要的是要瞭解人們在使用雲的經歷中感覺到底失去了什麼。 為此,他和卡內基·梅隆大學的維爾·奧多姆正在從社會學角度研究人們對待雲擁有權的態度。
一位受訪者曾告訴他們,上載至網站的照片集是他最重要的財產之一,「但同時我又不知道如何擁有它們,好像只是一種幻象,這是一種始終縈繞在我腦海裡的很奇怪的感覺」。
這種感覺似乎會延續好幾代人。 在一項類似的研究中,微軟研究院的蒂姆·雷根採訪了一群青少年,瞭解他們對使用臉譜的感受。 雖然這些孩子最初對線上張貼個人照片滿不在乎,但之後他們產生了「這些東西到底在哪裡、又是屬於誰」等疑問並感到不安,這種不安情緒甚至大到令人驚恐,以至人們都不願去面對它。
那麼有什麼好辦法避免這種不安呢? 哈珀認為,設計一個電腦介面,給人們提供一種在雲中的「地理」感覺,應會有所説明,這樣我們在翻箱倒櫃地尋找那些數位物品時就有了方向。 「人們總是喜歡這樣的感覺,那就是他們還知道自己的東西在哪」。
去年推出的應用程式「發現」(Found)或是一個開始。 該程式允許你查看和搜索你在網上的所有東西,無論是Gmail,還是Dropbox及其他類似的服務,這樣你就能知道你在雲中的「股份」確實還在。
最終,我們可能需要從根本上重新設計我們用以探索數位世界的視覺顯示裝置。 幸運的是已有一個先例。 在視窗和圖示等介面佔領桌面電腦前,一般的電腦使用者是無法直觀感受其硬碟磁碟機上的所有數位檔的。 原則上,設計人員可為雲計算如法炮製。
在這種假設的雲介面到達之前,很多人都在預測未來幾年會發生雲「災難」,如大規模和大範圍的雲資料丟失。 裡德認為,我們現在面臨著一個選擇:要麼重新備份一份雲資產,要麼放棄部分擁有權觀念。 我們正處於一個一切都在變化中的動盪時期。 雲資產的法律和社會問題要得以解決,起碼還需要20年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