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資料時代的圖書出版是近兩年的熱點,8月27日即將在北京開幕的第21屆北京圖博會之前,不少出版界人士已紛紛開始籌備熱議。 那麼,大資料時代,對學術出版乃至HTTP://www.aliyun.com/zixun/aggregation/39459.html">社會科學研究有什麼樣的影響及意義呢? 中國傳媒大學調查統計研究所所長沈浩近日在第十五屆全國皮書年會上,就相關話題做了專題報告。
沈浩認為,大資料時代,資料科學讓人們越來越多地從資料觀察到人類社會的複雜行為模式,以資料為基礎,並非是資料改變了我們,起決定作用的是我們可用知識的增加。
「大資料真的來了,我們要擁抱大資料,大資料對我們生活產生重大影響。 」沈浩說。 「大資料時代不僅僅是大,還有思維方法、量大、差異性、快速性以及有用性,或者它的稀缺性。 」
沈浩表示,大資料是人類行為的資料總和,做大資料採礦,需要更好的洞察。 首先政府是資料的「土豪」,擁有極其豐富的資料資源,通過分析公民行為,洞察社會、洞察社會行為進行預測,所以對於政府來講應該是最主要的大資料消費者和大資料的擁有者。 以美國為例,美國開發大資料主要有三個要點:1、資料要開發;2、通過挖掘更多的價值加強企業競爭和政府感覺;3、通過資料能夠擁有更多的人才挖掘資料。 所以美國開發大資料是有準備的,不僅要把資料開放,而且還要電腦接受,比如美國開放了類似于911、119等的請求數量,還有地理資訊、房屋資訊、空氣品質等資料,在開發資料中,不光開發還被電腦接受,它是可以直接被電腦讀取的。 在政府管理上,大資料致力於方方面面,通過監控高速公路上的資料記錄,優化交通管理,通過各個感應器監控整個社會的城市的運營體系。
沈浩認為,在傳統的社會科學研究中,我們可以清晰感知到大眾傳播如何落地到人際傳播,而且感受到人際傳播所感受的內容。 大資料時代,可以通過這樣一些追蹤研究尋找傳播,
沈浩表示,儘管大資料帶來隱私洩露的問題,但是大資料帶來「什麼是隱私」的重新思考。 在這裡,我們看到人們不斷的對話,在社會生活中人們需要這樣的思考、研究,研究社會科學更自然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