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應明確大資料發展的戰略地位,儘快開展戰略性研究。 組織各方力量進行專項研究,從國家層面通盤考慮我國大資料發展戰略,推動大資料的收集、分析和應用,引導和推動各部委、各行業組織對大資料進行研究與利用,推動各個領域和行業的大資料應用工作,提升科學決策能力。 制定技術發展路線圖,實現基礎領域和關鍵技術突破,加快推進科學和工程領域的創新;出臺大資料產業發展規劃,指導大資料產業發展和應用示範,防止資訊孤島,推動經濟社會各領域的大資料共同開發與利用;加強資料立法、 推動資料整合開放工作;研究制定安全防範舉措,保護國家安全、公民隱私;增強資料意識,強化資料素質,形成大資料發展的良好環境。
多措並舉,推進大資料產業化進程
(一)支援資訊服務企業發展轉型
選擇擁有豐富資料資源和技術優勢的互聯網資訊服務企業,開展大資料採礦、分析、應用,並以之為基礎面向公眾提供各種類型的資訊服務。 開展對互聯網上的公開資料的初步分析整理,開放資料整理與資料初步挖掘成果,促進各領域大資料的應用,做大、做強大資料核心企業。
鼓勵傳統產業推行大資料戰略,向服務升級轉型。 選擇能源、金融、電信、交通、商業零售、工業製造、現代農業等領域的重點企業或機構,鼓勵其基於企業積累的資料進行挖掘,為企業戰略制定提供説明,提高經營決策水準和業務效率,提升創新能力和服務品質,降低運營成本。 引導企業從產品開發、生產和銷售的歷史大資料中找到創新的源泉,從客戶和消費者的大資料中尋找新的合作夥伴,以及從售後回饋大資料中發現額外的增值服務,從而改善現有產品和服務,創新業務模式。 推動以大資料為基礎的高附加值的創造性服務,大力發展基於諮詢資料平臺的生活方式設計師服務、基於統計資料採礦的商業分析服務、基於設計平臺的創意服務,還有基於大資料的設計服務、管理服務、教育服務、 翻譯服務以及基於行業或價值模組細分的服務。
(二)加大投入力度,加快技術突破
啟動「大資料研究計畫」,系統規劃大資料產學研合作。 設立自然科學重大研究計畫以及重大基礎科學研究專案群(「973」專案群或「863」重大專案)等專項資金,整合電子發展基金、雲計算專項、物聯網專項等專案,支援大資料技術的開發、研究和應用示範,引導企業加大研發力度,支援大學「 大資料研究中心」建設,實現關鍵技術突破,推廣技術應用。
(三)加強基礎資料整合
一方面,整合來自于政府職能部門及企事業單位、行業協會、仲介組織的信用資訊資源,推動和規範誠信機構建設,提供完整、準確、及時的企業和個人誠信資訊。 另一方面,推動國家基礎資料開放共用進程,主動披露政府掌握的資料,加快建立國家的公共基礎資訊平臺,促進大資料成果廣泛應用。 統籌建設國家、省、市、縣四級大資料交換共用平臺,完善交換共用平臺的覆蓋範圍,打通資訊橫向和縱向的共用管道,推進跨地區、跨部門資訊資源分享和業務協同。
加快推廣應用,引導大資料發展
(一)推動示範應用
加快推進智慧化電子政務服務和移動政務服務新模式的初步應用,不斷拓展個人化服務,進一步增強政府與社會、老百姓直接的雙向互動、同步交流。 政府部門應基於自身和社會服務中心掌握的豐富資料,在醫療健康、食品衛生、道路交通、地質災害、社會輿情、國防安全等領域先行開展應用示範,繼而不斷拓展在各部門、各行業的應用範圍。 在此基礎上,要特別注重加強對微博、微信、社交網路等新媒體資料的應用,強化社會管理與服務的科學性和前瞻性。
(二)推進智慧城市建設
抓好智慧城市試點建設,逐步擴大試點範圍,推動特色智慧城鎮建設模式。 研究制定智慧城市評估標準,提高城市智慧化水準。 以政府和醫療衛生、文化教育、交通運輸、公共安全等社會服務中心為切入點,加速各部門、各領域資訊資源的融合共用。 通過對城市地理資訊和經濟、社會、文化、人口等人文社會資訊的挖掘,為城市規劃提供輔助;通過對城市道路、車輛資訊和即時道路交通資訊的挖掘,支援交通管理,緩解交通擁堵;通過對自然災害歷史資訊和即時天氣資訊的挖掘, 提高對自然災害的安全防範能力和應急處理能力。
優化資訊化發展環境,加大專業人才培養力度
(一)發揮行業協會作用
推動行業協會的建立,發揮行業協會和企業技術聯盟等民間組織聯繫政府、服務企業的紐帶作用。 重點扶持仲介服務中心、服務商。 探索典型應用推廣模式。 推動各部門、企業建立首席資訊官(CIO)制度,統籌本部門資訊化應用和資訊資源管理、開發、利用,進一步提升資訊化綜合管理水準。
(二)加強培訓
圍繞資訊化規劃綱要、大資料等資訊化重點工作,組織專家學者開展面向政府、行業、企業的資訊化專題講座和培訓。 推動大資料績效評估工作和國際資訊化交流合作平臺。
(三)加大資料人才培養力度
加強產業聯盟建設,深化科研機構、院校和企業合作,鼓勵院校增設相關資料分析、資料採礦、資料應用課程,確保畢業生獲得必備的專業知識和技能,説明在校學生以及在職人員提升職業技能。 鼓勵院校開設相關專業,提供專業化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