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ca:聽雲擁有國內絕對領先的技術能力

來源:互聯網
上載者:User
關鍵字 雲計算 APM 聽雲 雲先鋒

時下,APM領域異常火爆,國內從事APM的企業也越來越多,國外APM領域的主要技術提供者是New Relic、AppDynamics等,但是由於本土化問題以及使用者體驗差,上手難度大等問題也從一開始限制了這些國外廠商落地中國。 今年,很多國內APM廠商紛紛開始發力,其中聽雲平臺由於其絕對領先的技術能力、極簡的使用者體驗吸引了眾多重量級廠商的青睞,服務客戶包括Google、 IBM、 BAT等超過500家大型企業, 同時也是全球領先技術資訊公司Gartner在APM領域國內唯一研究關注的公司。

低調,是採訪聽雲產品負責人給筆者最深的印象,創立于2007年的基調網路,已經在性能大資料與挖掘領域積累了8年的經驗,而之前一直沒有在市場上進行過推廣,但是在國內IT運維領域有著非常領先的實力和深厚良好的口碑, 正如他們CEO所說,他們是德國隊,成員非常優質,沒有國際頂尖耀眼的球星,充分相信技術,細節打造與團隊協作。 本期的雲先鋒欄目,我們專訪了聽雲副總裁Moca,以下是採訪整理。

聽雲副總裁 Moca

CSDN:首先介紹你自己和公司? 公司現在的結構是如何的?

Moca:大家好,我是 Moca,負責聽雲SaaS化的產品搭建與公司市場推廣工作。 今年7月創立發佈了聽雲這個專注于應用性能監控分析管理,端到端SaaS型產品。 從之前只面向大型客戶開放使用到全方位開放給中長尾客戶。

公司創立于2007年,已經有近8年的時間,一直專注于性能監控領域。 雖然一直沒有在市場上進行過推廣,但在國內IT運維領域有著非常領先、深厚良好的口碑,服務客戶包括Google、 IBM、 BAT等超過500家大型企業。 也是全球領先技術資訊公司Gartner 在APM領域國內唯一研究關注的公司。 公司團隊目前有150人左右,70%是研發團隊。 我們是一支非常有使命感、團結高效務實的團隊,激情與夢想更多用代碼與產品表達。 用我們CEO的話來說,我們是德國隊,成員非常優質,沒有國際頂尖耀眼的球星,充分相信技術,細節打造與團隊協作。

CSDN: 目前聽雲平臺的使用者規模如何? 有無一些重量級的使用者?

Moca:聽雲上線以來快速吸引到廣大開發者的青睞,短短 3個月,已經有近萬名使用者。 其中包括公司既有的重量級客戶,如BAT等國內Alexa排名前100的網站就有81家在使用聽雲,以及在移動領域著重發力的如美麗說、漢庭、易車、平安、聚美優品也都是我們服務的客戶。 而隨著聽雲App 2.0 以及聽雲Server的最新上線,相信在年底之前還會迎來更多需要聽雲的開發者及大型客戶。

CSDN: 目前國內外市場做APM這一塊的公司很多,而且也是基於SaaS平臺,你的優勢在哪? 都有哪些產品?

Moca:聽雲的優勢我就說兩點吧: 第一說技術領先性;第二說極簡體驗。

從技術領先性來看,聽雲擁有國內絕對領先的技術能力。

聽雲App中,我們實現了對App內慢交互的追蹤,我們自主研發的監測引擎會為使用者保留詳細的慢交互追蹤資料。 包括本次慢交互產生的具體頁面,在其過程中CPU、記憶體的變化,以及詳細的前後台執行緒中方法的呼叫堆疊和網路的訪問情況,這是任何國內相同領域的產品所做不到的。 難點在於如何在不增加SDK大小的前提下溯源到具體頁面交互性能的分析。 另外,對於App內性能監控來說,嵌入式SDK是必不可少的,而如何實現小體積大能力也是一項技術難點。 聽雲App的SDK只有幾十K,同比國內外同類公司也是絕對領先的,我們比國際上知名的某家做APM的公司在這方面做的還要好,iOS的SDK同比是其二分之一的大小。 其實上面說的這兩點技術優勢也是針對NativeApp性能監控所必不可少的,否則會無法具體定位問題,也會影響本身App的使用者體驗。 其實是希望廣大開發者在使用同類型產品時也需要著重關注這兩點。

聽雲Server的技術優勢也十分明顯,我們在國內優先支援了PHP。 PHP語言一般是在移動應用的Server端和網站中使用較多的,這也說明聽雲在互聯網方面的技術積累十分的雄厚。 另一大技術亮點就是聽雲Server可以對問題進行代碼級定位。 我們可以瞭解到使用者訪問應用滿意度低是因為代碼執行慢,或是SQL語句查詢時間長,還是因為資料庫結構不合理。 程式碼級的定位是十分有技術難度的,國內除了聽雲還沒有看到其他公司有同樣的能力上線。

而對於網路監控的長期經驗更是在這方面讓我們聽雲Network的技術更加垂直和深入,主要在於服務的資料品質以及支援網路性能監控的多維指標層面。 監測性能指標要比同類產品多20%-30%。 這裡特別重點說一下首屏時間這個指標,其實是我們率先提出並推廣的,並被工信部採納認可,作為其長期評判線民訪問品質的一個重要參考項。 其實現在大多數技術人員也深度認可該指標,但不知道是聽雲提出的。 聽雲Network在某些層面來說是業界的技術標準。 再來說資料品質,我們自主研發的資料點監控與健康優化體系能夠最高程度地保障資料的干擾排除,以及最終資料結果的客觀性,這對於客戶來說至關重要。 很多同類型公司也可以實現相同的功能,但往往資料的客觀性會存在很大偏差,只可供參考,有時甚至會給出錯誤判斷,從而造成客戶損失。

第二再來說極簡體驗。 傳統APM產品國內也好國外也好,都是多維度報表供使用者查詢的模式,這就要求消費者對技術瞭解十分深入與專業,並且需要花很長時間熟悉產品以及定義自己關注的報表,發現問題後還要在自己去做分析(比如NewRelic)。 聽雲創新性的提出了綜合診斷器這個概念,讓聽雲的使用者可以不用看報表,先得到性能綜合診斷評分,並給出具體問題,方便使用者再具體追蹤。 這裡的優勢在於,我們對性能的各項指標通過長期大資料的分析與挖掘進行了具體指標定義,不用再需要使用者自己去定義,也更加的簡單易懂,我們一直希望把技術型SaaS產品做成讓不同程度的使用者都可以使用的產品。 而這背後的優勢也是我們8年專注于對性能大資料長期積累與挖掘的經驗,是不可複製的。

以上圖為聽雲即將在11月發佈的聽雲Index(點擊查看大圖)

聽雲產品目前擁有聽雲App、聽雲Server及聽雲Network三條重要產品線。 從移動用戶端到伺服器端再到網路層面,全方位説明客戶即時監控定位從崩潰、報錯、代碼效率品質低下、交互過慢、協力廠商API調用失敗、 到網路環境出錯等多維度複雜的性能問題(據我們觀測與計算應用性能問題組合總量超過1億零700萬種)。

一款應用出現性能問題導致延時回應10秒後,有近5%的使用者會放棄使用。 對於電商類型的業務來說就是日成交量的下降,對於遊戲來說就是使用者ARPU的直接損失,而對於其他企業級或CRM類型應用來說,也意味著服務的中斷、使用者滿意度的丟失。 我想,不管是手機端還是伺服器端,每款應用都需要聽雲來給你提供一套完善的聽診機制,不要讓以上這種情況在未有充分準備的情況下發生。

聽雲分為免費、專業以及企業版本,為不同需求的企業提供貼心配套服務。 對於一家創業小微開發移動App的企業來說,前期團隊小、技術積累且資金有限,App要靠創意與速度拼殺進入市場,實現夢想,那麼就可以用聽雲免費版本就可以充分滿足他們在App上線後第一時間定位解決性能問題的需求, 不用他們再耗費成本雇傭專門的工程師排查問題,也不需要為了一個問題排查1-2周錯過發展最佳時機。 對於已經有一定使用者規模,且需要更加深度專業性能管理服務的企業,則使用專業版就好了,用合適的價格獲得超值的體驗,而企業版則會提供更加靈活定制化貼身24小時管家式服務,切實滿足複雜性能管理。

CSDN:針對App的性能監測,目前最新的產品及功能是什麼?

Moca:我們最新上線了針對移動 Native App的聽雲App 2.0版本。 聽雲App2.0除了對原有的崩潰、錯誤、網路情況、協力廠商調用API等進行多種維度的監控以外,還主要增加了對App交互性能的監測。 App交互性能監測通過SDK引擎來監測最終使用者與App進行人機交互時各App視圖(俗稱頁面)的時間消耗,由此來説明App開發人員瞭解App在與最終使用者交互時的代碼執行效率, 為App代碼優化和使用者體驗的改善提供非常有價值的參考資料。

另外,還會從交互角度給開發者提供很多有價值的資訊,如熱門視圖Top5、視圖訪問次數、執行時間、總耗時等等。 可以說對於一款Native App來說,1.0能解決70%的App性能問題,2.0可以解決90%以上的App性能問題,而同比國內其他少數幾家做此類服務的公司, 還沒有任何一家可以超越我們聽雲App1.0的能力,很多還只停留在簡單層次崩潰問題的監控。

CSDN:目前客戶最關心的問題有哪些,你們有哪些應對之策? 你認為這對客戶最大的價值是什麼?

Moca:對於客戶來說,使用性能管理類的服務會比較關心其隱私與資料安全保護。

我們從技術手段上會預設最終使用者參數加密隱藏,資料傳輸也會進行加密,充分保護客戶業務隱私。 我們目前已經獲得綠盟的安全評估認可。

從聽雲服務角度看,對於一個企業來說,不同角色的人所關心的問題有所不同。 業務負責人比較關注性能對業務業績直接產生的影響,如使用者流失、使用者活躍、使用者滿意度、最終交易的損失等。 比如對於社交、提供資訊服務類的應用來說,應用本身的慢交互行為會直接影響活躍與使用者留存;而對於電商與O2O的應用來說,其實他們更關注關鍵業務的實際性能問題,如支付問題,由於網路問題、資源載入、 介面調用所帶來的支付失敗可能會導致總成單失敗率達5%。

如果是企業版客戶,我們會分不同行業結合客戶的業務有針對性地與客戶一起確定性能關聯業務指標,並進行24小時監控,定期説明客戶在性能方面的進行分析,指出關鍵問題,提出優化建議。 後續我們也會考慮按照行業屬性定向在產品上進行性能指標定義。

使用聽雲對於客戶來說通常有兩方面最為顯著的價值,其一是能夠無需使用者回饋:第一時間發現性能問題,直接通過不斷對其應用進行性能問題的發現與快速優化提升關鍵業務指標,如日活、月活、ARPU、GUV等。 另一方面就是聽雲能夠大大提升客戶的研發反覆運算效率、降低產品優化成本。 對於初創企業與中小團隊很難有人力、財力來進行專門的運維監控。 在有限的能力下,又能加快產品反覆運算,這是聽雲能夠為開發者做的,而對於成熟企業,公司內部流程部門複雜,通常定位及解決一個性能問題要多部門聯動,就算流程再通暢也是一個較長的週期。 而聽雲可以做到秒級發現問題並報警,1分鐘定位問題所在,對於成熟企業來說也是非常可貴。

我們拿使用聽雲Server產品如何改變定位一個SQL性能問題的流程來舉例,從傳統的9步流程直接簡化至5步。

CSDN:目前國外的APM領域的發展情況如何,你覺得未來APM會向哪個方向發展?

Moca:目前國外 APM領域的主要技術提供者是New Relic、AppDynamics以及Compuware。 New Relic面向開發者提供應用性能管理服務,而AppDynamics則是面向傳統企業進行定制化服務。 對於國內使用者來說,還很難接觸到這些服務,一是國外產品本土化十分不足,產品設計第一對於中國開發者來說不夠友好、體驗偏複雜、上手比較難;第二,對於中國互聯網與移動互聯網發展進程並不夠瞭解,可用性有限、落地較難。

對於性能的即時資料的解讀,聽雲作為在過去10年裡最成功的本土化協力廠商性能監控平臺,見證了中國互聯網與移動互聯網的發展變換,更懂中國互聯網,對於效能資料的解讀與分析也更加符合中國的實際情況(比如複雜的運營商網路,2G/3G /4G更替、3線4線小城市地域等複雜情況)。 第三是速度問題,即時的效能資料對於第一時間發現定位問題至關重要,時間對於開發者與企業來說就是財富,國外的APM企業在這點上無法滿足國內客戶需求。 關於未來的APM,或許我們可以重新定義它。 這個M,國際知名IT諮詢公司Gartner解讀為Monitoring,即監控。 我認為APM未來會大不一樣,有幾方面:

第一、 從單純監控到發現與定位一站式解決,我們現在已經在此層面前進了一大步。

第二、 傳統APM更多從運維角度來看這個問題,更多的是一些基礎性能問題,不知哪些需要更深入哪些可以保持現狀。 未來我認為會向業務驅動的角度來發展。 根據不同企業的業務,對性能的管理維度也需要深挖。

第三、 效能資料其實是大資料,大資料的分析與價值挖掘將起到很重要的作用,進而可以進一步預測將要發生的性能問題。 聽雲提供了8年的性能監控服務,累積了大量有價值的資料,前面提到,在這方面已經有一些實質進展。

CSDN:聽雲未來有什麼規劃?

Moca:首先是繼續踏實專注做好聽雲產品,領先並不代表 100分,我們還可以做得更好。 曾經有人跟我說,對於技術型產品,使用的都是開發人員,體驗可以比使用者產品差點沒關係。 我反而不這麼認為,我真的希望做出更好的產品功能體驗與介面給開發人員使用,讓他們在使用我們產品的時候除了滿足其需求外,也能有那麼點愉悅感。

另外說點雞血的,我們希望在幾年內耀升國際舞臺,成為世界公認一流的應用性能研究管理平臺,這也需要更多優秀人才的加入,歡迎大家加入我們。

中國創新「先鋒」企業系列報導 序號 公司名稱 成立時間 CEO/CTO 官方微博 公司產品/方向 1. 雲適配 2012年 陳本峰
網站適配 2. 友友 2010年 
姚宏宇
@友友微博 C、C++、Ja va產品研發 
3. 聚合資料
2010年
左磊 
@聚合資料 移動資料服務 4. Anchora 2009年 魯為民       

MoPaaS和InPaaS 
5. 夠快 2012年
蔣爍淼 @夠快科技 
雲存儲
6. 文思海輝
2012年 吳凱
@文思海輝 OpenStack公有雲       
7. 搜狐雲 2011年 邱英波
SendCloud     &n bsp;            
8. 聯想雲存儲 2009年 羅予晉
雲存儲 9. 南京訊之智 2012年 謝晚霞
大資料即時分析 10. 上海聖何賽 2012年&nb sp;
金劍 

雲管理、雲存儲                
11. 國雲科技 
2010年
季統 凱
@國雲科技 雲作業系統                
12. SSO365 2012年 趙健               

雲安全、雲身份認證 
13. ClouDil雲方案 2001年
葉濱 @世紀鼎利 
通信運營商                
14. 多備份 
2013年 胡茂華            
@木浪 雲備份                 < br> 15. 上海越誠軟體 2011年 王煒                  
基於雲的建站軟體超市 
16. 雲智慧 2009年 殷晉 @ 監控寶 雲監控、基於大資料APM 17. 深圳澤雲 2012年 何巨彬
高性能存儲系統 18. 深圳智冠 2004年 盧慧莉  
手靜脈生物識別、虛擬化 19. 北京沃安科技 2009年 曹學武 @沃安科技 移動視頻技術供應商 20. 星環資訊科技 2013年 孫元浩 @星環科技 大資料分析平臺 21. 杭州數雲 2011年 宣曉華 @杭州數雲 資料採礦
22. 紅象雲騰
2012年 童小軍 @RedHadoop
基於Hadoop的大資料平臺 23. APICloud 2013年 鄒達 @APICloud 雲API和端API
24. SequoiaDB
2012年 王濤 @SequoiaDB
大資料、雲計算、NoSQL 
25. Syscloud
2012年 張雄國  

相關文章

聯繫我們

該頁面正文內容均來源於網絡整理,並不代表阿里雲官方的觀點,該頁面所提到的產品和服務也與阿里云無關,如果該頁面內容對您造成了困擾,歡迎寫郵件給我們,收到郵件我們將在5個工作日內處理。

如果您發現本社區中有涉嫌抄襲的內容,歡迎發送郵件至: info-contact@alibabacloud.com 進行舉報並提供相關證據,工作人員會在 5 個工作天內聯絡您,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涉嫌侵權內容。

A Free Trial That Lets You Build Big!

Start building with 50+ products and up to 12 months usage for Elastic Compute Service

  • Sales Support

    1 on 1 presale consultation

  • After-Sales Support

    24/7 Technical Support 6 Free Tickets per Quarter Faster Response

  • Alibaba Cloud offers highly flexible support services tailored to meet your exact nee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