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就是3月18日全國科技人才活動日,小編來為大家盤點一下那些年為中國機器人事業奮鬥的脊樑! (排名不分先後)
張啟先院士
張啟先院士在機構學方面,在國內最早從事空間連杆機構的研究,指導優秀博士生攻克空間七杆機構位移分析難題,獲得1988年國家教育委員會科技進步一等獎和1990年國家自然科學四等獎。 在國家"七五"攻關專案中,作為"工業機器人機構學研究"子項負責人,1991年獲得了做出突出成績專家的榮譽證書。 在機器人技術方面,70年代末率先在國內突破傳統機構學範疇,開展機器人技術的跨學科研究並隨後在北京航空航太大學創建了機器人研究所。 負責主持了所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863計畫有關研究專案,其中有:先後獲得部級科技進步二等獎的7自由度機器人、新型三指靈巧手、基於多感應器局部自主的機器人臂與靈巧手集成系統專案, 還有獲得北京市科技進步二等獎的立體定向腦外科機器人系統專案。 1985年被授予北京市勞動模範稱號,1992年被航空航太部授予有突出貢獻專家稱號,1996年獲光華科技基金一等獎。 專著有1部,發表論文140余篇。
蔡鶴皋院士
蔡鶴皋院士主要從事機械工程及機電一體化教學研究工作,建立了我國第一機電控制及自動化學科博士點。 在機器人技術研究方面取得了多項成果。 1985年航太部任命擔任焊接機器人總師,研製成功我國第一台"華宇1型"弧焊機器人,在專案中完成了機器人本體及電腦控制系統硬體與軟體的設計、研製及調試,解決了機器人軌跡精度及路徑預測控制等關鍵技術, 該專案1987年獲得航太部科技進步一等獎。 十幾年來研製成功6種型號17台焊接機器人,並應用於汽車焊接生產線。 1996年又與中國一汽集團、中國科學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合作,承擔了國家863計畫"工業機器人產業化"攻關專案。 任命總師組組長,先後研製成功2台100公斤點焊機器人,13台輕型機器人和一台120公斤點焊機器人。 推進了工業機器人產業化的進程,在智慧型機器人和空間機器人方面,取得了機器人模擬、機器人力控制、宏微控制、多感應器智慧手爪、力控制機器人末端作業系統、納米級微驅動技術、柔性臂及其控制等多項研究成果。 在機器人感知系統方面具有很高的理論與技術水準。 提出了回轉運動誤差理論瞬心線及輪轉曲線新概念,建立了一個關於回轉運動誤差的科學理論。 在精密主軸轉運動精度理論及動態測試技術方面取得了兩項成果。 開發出機器人自動包裝碼垛生產線,已經應用與山東、天津、吉林、安慶、蘭州等十幾家石化企業,用國產設備代替了進口設備,其成本僅為進口設備的1/3,為國家節省了大量外匯。 獲得省、部級科技進步獎13項。 其中一等獎3項。 先後獲得黑龍江省勞動模範、航太部先進工作者、校優秀教師等11項光榮稱號。 獲得專利3項,出版專著3部,發表學術論文285篇。 其中54篇論文被收錄在EI,SCI,ISTP或INSPEC國際四大檢索。
張鈸院士
張鈸院士主要從事人工智慧、人工神經網路、遺傳演算法、分形和小波等理論研究,以及把上述理論應用於模式識別、資料採掘、知識工程、智慧型機器人與智慧控制等領域的電腦應用技術研究。 問題分層求解理論、搜索方法、機器人規劃、室外移動機器人系統等方面的科技成果獲得ICL歐洲人工智慧獎,國家自然科學三等獎,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國家教育委員會科技進步一等獎、二等獎, 電子工業部科技進步一等獎以及國防科學進步一等獎。 參加了國家重點實驗室"智慧技術與系統"的建設,1991-1996年擔任該實驗室主任。 1992年獲"為國家重點實驗室做出重大貢獻的先進工作者"稱號(國家計委、中國科學院和國家教育委員會頒發),1994年在慶祝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10周年表彰大會上獲得"金牛獎"。 多次獲863計畫工作自動化領域優秀工作者,以及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畫"八五"期間的實驗室工作中做出貢獻的先進工作者稱號。 由於在研究生培養工作中做出成績,獲得北京市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和北京市優秀教師稱號。 中英文專著有:《問題求解理論及應用》(英文版為《Theory and Applica - tions of Problem Solving》),《Research on From-toers in Computing》,以及《人工神經網路理論 及應用》等。 前兩部均獲得國家較為頒發的高校出版社優秀學術專著特等獎,後兩部分別獲得中國圖書一等獎和全國優秀科技圖書獎暨科技進步獎(科技著作)一等獎。 發表或合作發表論文100余篇。
熊有倫院士
熊有倫院士在機器人操作、精密測量和先進製造技術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在機器人動力學和軌跡規劃方面,建立了基於J-函數的碰撞和干涉檢驗方法,主持開發機器人離線程式設計系統HOLPS, 建立了點接觸約束理論和機器人多指操作定性分析法,提出正在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專案"支援產品創新的先進製造技術若干技術性研究"。 主要從事現代製造系統的建模與模擬、計算製造、電腦器人學和反求工程方面的研究和開發工作。
封錫盛院士
封錫盛院士最近15年來主要從事毫毫國家863計畫自動化領域機器人主題的研究專案。 1987年,作為主要完成人之一完成了"300米以下無纜水下機器人選論證",該專案于1988年完成專家評審。 1991年作為專案的負責人完成了"水下只能導航實驗系統"課題,其成果1992年獲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二等獎。 1994年作為總設計師完成"無纜水下機器人"--"探索者"號1000米水下機器人專案("探索者"號有國內10余個單位的研究人員參加)。 1995年獲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一等獎。 1995年作為副總設計師,完成"CR01"6000米自治水下機器人,該成果獲1997年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特等獎。 1997年作為專案的總設計師完成"CR01"6000米自治水下機器人工程化。 1998年含上述所有內容的"無纜水下機器人的研究、開發和應用"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1993年4月被評為863計畫自動化領域優秀工作者。 參編《機器人導論》,該書獲1998年遼寧省科技進步二等獎;合編《水下機器人》一書即將由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正式出版,發表論文多篇。
鄭南寧院士
鄭南寧院士長期從事模式識別、機器人視覺與圖像處理等領域的應用基礎理論和工程技術的研究,取得多項創造性成果。 主持研製出的系列機器人視覺雜工業、國防、醫學等領域得到應用,產生顯著的社會效益,為我國模式識別與人工智慧處理學科及其應用做出突出的貢獻,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國家發明四等獎1項、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1項、省部級獎勵多項 ,獲國家有突出貢獻專家稱號、中國青年科技獎和中國青年科學家獎、GM中國科技成就獎(Kettering傑出成就獎),被評為做出突出貢獻的留學回國人員。 獲國家發明專利1項,出版學術論文130余篇.
讓我們向這些中國機器人事業的脊樑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