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記者節,對於已經通過「記者國考」,即將取得新聞記者證的網路媒體新聞採編人員來說,別有一番意義。
10月29日,國家互聯網資訊辦公室和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聯合發文,將在全國新聞網站正式推行新聞記者證制度。 這意味著,從今以後,新聞網站與傳統媒體發放的新聞記者證一致,網路媒體也正式與傳統媒體納入同一標準,統一管理。
網路新聞採編人員終於可以名正言順地說:「記者節也是我們的節日了! 」
我所在的新華網,作為中央重點新聞網站的排頭兵,目前已經有大約200人取得了新聞記者證。 可以說,這是網路媒體,尤其是中央重點新聞網站在我國當前輿論傳播格局中作用愈加凸顯的必然要求。 其實,新聞網站編輯記者早就不是僅僅做些搜集、轉載電子報件之類的重複工作,而是像傳統媒體記者一樣,把目光放到了加強內容原創、圖解及專題策劃等方面。 這也符合如今新聞網站採編人員的定位。
但是,在未來,新聞網站記者定位還會是這樣嗎?
不久前,新浪網總編輯陳彤離職的消息激起一片歎息。 有專家說此事標誌著網路媒體總編輯時代的落幕,而更深層次的原因是,隨著移動互聯網和社交媒體時代的到來,入口網站使用者、市值的流失已是不爭的事實,傳統門戶模式已經逐漸邊緣化。 入口網站不再是這個時代的新媒體,而成為另外一種形式的「傳統媒體」。
其實,不僅僅是商業入口網站,以PC端為主要入口的新聞網站也面臨同樣的困境。 「內容+廣告」的傳統贏利模式已然過時;微博、微信、移動APP等為代表的新媒體產品,伴隨著智慧手機的普及撲面而來。 在如此豐富多元且便捷化的產品應用面前,傳統門戶即使有再好看的內容,對使用者的吸引力也難免被分散削弱。
於是,在移動互聯網的大潮中,傳統門戶也在求變,比如加緊通過新聞APP、WAP站的方式將傳統門戶的使用者遷移過渡到移動端。 一手抓內容,一手抓產品,兩手都要硬。
而無論做內容還是做產品,要想做好,必須抓住使用者的痛點,必須具備互聯網思維。 因為傳統媒體是給人看的,而新興媒體不僅要給人看,還要給人用。 一字之差,意味著從「讀者」到「使用者」的轉變。 固守傳統思維,則很難有所作為。 由此,媒體的融合發展也成為必然。 在此背景下,那些擁有突破傳統媒體界限思維,掌握多種終端設備操作能力的新型網路記者將得到重用。 這也許就是網路記者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