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有取這麼一個聳動的標題,才能表達「人際融」這個專案帶給我的驚喜。。。。。。
說起「人際融」(點此進入宣傳頁面),算是我見過的最能啟發想像的互聯網金融創業公司之一。 而我之所以給予這樣的稱讚,不是因為它開啟了哪些未來,恰恰因為其回溯了金融的本質。
金融本質在於信用,而信用的本質是人對人。 在前工業時代,最典型的金融場景就是民間借貸。 到了大工業時代,機構化金融開始出現,這時才有了批量化交易和陌生人市場。 為什麼要做陌生人? 因為你的熟人圈子裡交易資源不足,因為市場太小,而企業有無限擴張利潤的衝動。 當技術手段減少了資訊不對稱,一個由陌生人組成的大市場成為可能,並且變成了主要的交易形式。
但到了後工業時代,市場已擴張至極限,商業的問題就不再是交易資源不足,而是如何降低整個市場的交易成本。 交易成本從哪裡來? 絕大程度上來自于交易雙方的隔絕。 在陌生人市場,原來人對人的交易關係被嵌入了許多層「仲介」,我們不僅要為仲介的專業服務付費,而且要忍受仲介利用資訊壟斷的盤剝(仲介的初衷都是解決資訊不對稱,但最終又都會成為資訊不對稱的擁護者,醫生與疾病的關係)。 金融就是一個很典型的行業,所有金融機構都在解決資訊不對稱的同時,利用資訊不對稱獲取超額利潤——我們看到現在的金融市場規模超過以往任何時代,但交易成本呢? 或許真的還不如舊時代的人對人金融。
其實嘮叨這麼多,我們只是想指出這個時代的一個核心命題,即「如何在保證交易規模的前提下,營造一個熟人交易環境,從而降低各種商業的交易成本」。 Thank God,社交網路給了我們可能。 開篇所提到的「人際融」,其實就是一個基於社交的金融平臺。
「人際融」從底層看,算是P2B網貸(P:個人,B:中小企業,詳細介紹參見我們此前報導),而上層則是一個SNS。 投資人和被投企業以投資事件(「誰」投了什麼「專案」)為節點發生聯繫,結成社區,最終形成一幅「投資圖譜」。
在每一個社區中,會有自己的分工和治理結構,使用者可能自發扮演不同的角色,貢獻不同的資源。 比如,有人會成為意見領袖,有人會成為追隨者,而會計、律師等專業人士,則可以提供自己的專業能力,對專案進行調查、評估和監管。 由於融資企業主、協力廠商監管(平臺、擔保公司)、投資人和其他關聯人士同處一個社交環境中,所有人都可以有更平行透明的溝通。 最關鍵的,是可以讓企業主以社交的方式沉澱更多「軟性」資訊(企業除財務報表等結構化資訊外的非結構資訊,包括企業主口碑、品德、性格、人際關係等)。
為什麼圍繞中小企業做社交是有意義的?
舉兩個例子:
1、近年來的各種創投社交(包括我們的36氪加)。 做VC投資和做中小企業債權投資沒有本質區別,針對的都是資料不完整的企業類型,而且「人」對企業的影響遠大於「資產」。 VC們常說的「投人不投專案」,其實放在中小企業債權投資中也適用。
2、關聯式貸款。 「關聯式貸款」是傳統銀行業針對中小企業開發的一套信貸技術。 該技術強調金融機構與企業之間的「關係」,通過與企業長期、多方位的接觸,沉澱大量的軟性、私密性資訊。 「關聯式貸款」在傳統銀行的小微貸實踐中正越發流行,而「人際融」做的這套東西,可以理解為關聯式貸款的互聯網版本。
一旦企業與投資人結成終身聯繫(換句話說,變成熟人),帶來的將是交易成本的大幅下降。 站在使用者角度,用於對沖風險所支付的各類中間費用(比如擔保、服務費)將可以被省去。 而站在企業角度,每次發債過程,將由針對海量潛在投資者的行銷,變成針對自己粉絲社區的定向募資——如果找個類比的話,可以理解為一種微型私募,這將帶來融資成本和資金可靠性的大幅改善。
二、「人際融」是不是個案?
以互聯網信貸的視角來看,是的。 但如果你放寬眼界,會發現「人際融」並不孤立,許多其他領域的創業公司正在「熟人交易」或者「交易熟人化」的方向做出嘗試。 國外有用熟人口碑做保姆預定的UrbanSitter,有做理財師社交的LearnVest(可能這個定義並不準確)。 國內有做熟人二手商品和服務交易的「小交易」和「有閑」,也有通過關系挖掘做職場社區的「脈脈」,交友領域的類似產品則更多,比較典型的有「某某」等。
三、你為什麼看好「人際融」模式?
首先必須承認,「交易社交化」是個宏大問題,以個人能力並不能將每個節點梳理清晰。 但就「人際融」這個專案,我至少可以給出三點利好:
1、這是真正的金融脫媒。 在所有P2P還在搞仲介模式時(「投資人—平臺—企業」的委託代理結構),「人際融」已經走在了自我解構的道路上。
2、符合中小微企業人格化的本質,利用社交關系沉澱,降低了企業債權投融資的交易成本。
3、眾籌+眾包,最大限度調動了社區資源。 在專案資金上,「人際融」通過社區進行眾籌。 而在針對專案的開發和管理上,則可以利用社區進行眾包。 曾聽一個P2P創業者聊過一個事情:在他們的使用者社區中,某個法院人士可以調看企業的各種備案材料,而且所有人都知道這一點。 他不用對外洩露任何保密資訊,但所有人都明白,只要跟著他投就十九不會錯——這其實就是能力眾包的一種體現。 想想如果你的社區彙集了律師、會計、行業專家甚至駭客,是不是幾乎就能湊出一個風投班子?
當然,「人際融」目前還在摸著石頭過河的階段,關於信用沉澱和傳播,關於社區分工和治理的很多理念還沒有產品化。 不過既然走在了正確的道路上,相信早晚會為這個行業帶來重要影響。
「人際融」平臺初版即將上線,風投們可以開始關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