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放」在技術領域還屬於一個新興詞彙。 它聽起來好像跟「開放」或者「封閉」有關,但某些技術專家認為所謂開放只是個單純的流行詞,對於客戶而言並無太多實際價值。 在本文中,我們將探討開放雲領域中行銷術語與現實之間的差異。 要想得出準確結論,我們先要對該術語做出準確定義。
我們首先需要瞭解「開放」的意思。 開放雲與開源雲可不是一回事。 開源指的是一種軟體授權許可模式。 事實上,開源軟體的免費特性並非客戶最關心的問題——相比之下,活躍的社區支援體系才是其核心吸引力的來源。 而在另一方面,開放的關注重點則並不在於使用成本或者代碼的編寫方式。
選擇開放意味著接受企業所做出的技術決策,並為其賦予在不同技術、模式以及各雲供應商之間恣意馳騁的自由。 開放的價值在於其為客戶帶來的出色靈活性。 開放並非授權許可模式或者技術同盟,它是一種理念,旨在鼓勵客戶以積極主動而非消極被迫的方式與我們開展合作。
接納開放雲意味著不再存在技術鎖定、合約鎖定或者服務鎖定。 接納開放雲還意味著供應商不會再強制指定專有技術,並對競爭關係表示歡迎。 不過這一切對於真實世界中的雲服務供應商意味著什麼?
對於創建雲識別應用程式的客戶而言——指那些利用雲應用程式開發介面(簡稱API)以動態方式對基礎設施及配置資源加以控制的客戶——開放技術説明他們擺脫鎖定的承諾無疑極具吸引力。 沒有開放性的支援,利用雲服務供應商的專有API開發出應用程式的客戶可能會在日後變更供應商時遇上很多問題,這是因為原先的應用程式規模太龐大、機制太複雜,以至於無法完成遷移。 這類客戶常常發現,變更供應商不僅要求他們變更API調用機制,還需要重新思考甚至對應用程式進行全盤重構——這往往會帶來極高的成本支出、甚至有些不切實際。
大家必須明確認識到,API本身並不僅僅屬於應用程式介面:它代表一套抽象化底層模型以及雲供應商所做出的技術選擇。 創建特定API意味著在後續工作中繼續遵循與之匹配的創建風格、最佳實踐、規則以及設計思路。 這就是我們前面提到的「鎖定」。
OpenStack實現可攜性、多雲環境部署及聯合
在十二到十八個月之前,技術行業對於OpenStack的發展前景還充滿疑慮;不過時至今日,業界意識到OpenStack已經在雲領域成為極為重要的開放備選方案。 採納這種開放思路的企業希望借此回避鎖定並享受由可攜性、多方案聯合以及多雲環境部署所帶來的便利。
開放雲與開源雲並不是一碼事。
提供可攜性代表客戶希望將工作負載在不同供應商之間頻繁遷移。 我無法想像會有客戶打算把自己的ERP系統運行在某家供應商的業務環境中,並在短期內切換到另一家。 雲聯合的價值在於以靈活的方式分享同類架構、介面(即API)以及管理工具,並在必要時輕鬆實現工作負載遷移。 整個流程無需太過神奇或者引入自動化機制——只要簡單就好。
與之類似的典型例子可以參照J2EE應用程式,相對來說這類應用能夠更輕鬆地在不同應用程式伺服器之間實現遷移。 JAVA過去所標榜的「一次開發、到處可用」口號在字面上來說並不確切,不過它確實能夠創建出支援一套以上架構的應用程式、或者將應用遷移到其它不同的J2EE技術環境當中。
OpenStack的可攜性在未來可能更多作為一種保險機制而存在。 儘管各種基於OpenStack的雲體系之間仍然存在一定差別,但客戶已經能夠利用OpenStack API建立起通用型應用程式並在不同雲供應商、OpenStack私有雲(無論託管於何處)甚至是專有基礎設施當中進行資源配置。 如此一來,客戶們能夠將應用程式在不同開放雲體系之間隨意遷移,更重要的是,不同雲體系內的資源配置亦可同時完成。
多雲環境部署及雲聯合在OpenStack的輔助下為企業帶來可觀的即時效益。 在通用型API的説明下,多雲技術中僅涉及同一套代碼庫。 任何瞭解私有雲價值、靈活性意義並有意在將其與公共雲對接的同時進行內、外部託管的使用者,都將明確體會到利用單一API進行代碼編寫的優勢。 不過更重要的是,企業使用者如今在同樣的技術要求之下不僅能夠在不同雲環境中共用API、更能夠共用同樣的聯合架構。
擁抱開放技術的另一大優勢在於,該行業的創新速度相當驚人、人才儲備相當豐富且擺脫只能選擇單一供應商或雲廠商的被動局面。 在大多數專有技術領域,所有創新活動都集中在同一個部門或者位置之內。 我們很難想像整個行業的創新任務由單一團隊負責。 開放業界則集人民群眾之智慧,將技術的未來前景從單一供應商、服務商、個人或者組織手中解救出來,並重新交到每一位勤勞勇敢的參與者手中。
最後,需要強調的是,開放與專有模式都擁有屬於自己的生存空間。 不少專業人士對長期選擇同一種特定模式及供應商感到相當適應,並成功做出自己的成績。 但另有很多使用者相信開放創新的力量,他們一直渴望一套理想的平臺,能夠以自己需要的方式在其中靈活使用雲服務。 在這種情況下,開放就成瞭解決問題的最佳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