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谷歌全球數億使用者來說,如果昨天(3月1日)在谷歌搜尋引擎上搜索了睫毛膏,又隨後在YouTube上收看某一美容睫毛,或者在Google+上分享了相關資訊,用不了多久, 在你的Gmail郵箱裡或將收到一堆有關睫毛膏品牌的推薦廣告。
這就是谷歌于昨日 (3月1日)開始實施的隱私新政所帶來的變化,不過這一新政也正在遭到來自各方的質疑。 在業內人士看來,谷歌之所以推出這一遭受爭議的隱私新政,其實和谷歌長期以來依靠廣告搜索為主要盈利方式有關。 在電商群起的時代,以搜尋引擎為代表的泛搜索已經呈現疲態,而電商以及未來社交網路的精准行銷正在成為廣告商的新寵。 谷歌想要留住廣告客戶,提升使用者搜索精准度勢在必行,而這一行動則有可能觸及「隱私」這一禁區。
隱私新政或為精准行銷
為了消除使用者擔憂,昨日谷歌產品隱私與工程總監阿瑪·惠頓在谷歌官方博客上發表聲明稱,新隱私政策不會改變任何現有的隱私設置,也不會改變對個人資訊的保護。
「由於使用者對我們所做的改變存在一些誤解和疑問,因此我們正在通過一項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活動來向使用者解釋這一新政策所帶來的改變。 」阿瑪·惠頓表示。
截至目前為止,谷歌的這項政策已經引發了全球各國監管部門的注意。 而最新的進展是,法國資料保護機構國家資訊與自由委員會將于3月中旬與谷歌就此次新隱私政策的相關問題展開談判。
阿瑪·惠頓表示,新隱私政策有利於谷歌整合旗下所有產品,實現所有產品間的無縫協同工作。 比如當一個使用者希望將正在谷歌Docs中編輯的文檔分享給Gmail的使用者的時候,不必考慮兩個產品可能面臨的隱私權政策不統一的風險。
同時,阿瑪·惠頓還強調,他們不會對現有的所有Google產品的隱私權設置選項進行任何調整,谷歌也承諾絕不會通過谷歌的產品收集比隱私權政策調整之前更多的使用者資訊,或者超出之前範圍的使用者資訊,絕對不會出售使用者的個人資料。
據《每日經濟新聞》瞭解,按照此前谷歌的隱私政策並不允許把使用者的YouTube、搜索歷史記錄和其他帳戶資訊整合到一起。 而新隱私政策啟用後,將使谷歌的各項服務能夠互相調用個人使用者提交的資訊,包括個人資料和使用習慣等涉及隱私的內容。
「如果您認為資訊共用將無法改善您的使用者體驗,您可以使用我們的隱私工具,選擇編輯或關閉您的搜索歷史和YouTube流覽歷史,嚴格管理谷歌按照您的興趣來推送網路廣告,並用匿名方式通過Chrome流覽網頁。 」阿瑪·惠頓還表示,使用者也可以不用登錄,仍然能夠使用搜索、地圖和YouTube服務,甚至可以把個人資訊分解到不同帳戶,因為谷歌並沒有跨不同帳戶整合個人資訊。
不過,谷歌的這項政策已經引發了全球監管部門的注意。 最新的進展是,法國資料保護機構國家資訊與自由委員會將于3月中旬與谷歌就此次新隱私政策的相關問題展開談判。
在互聯網專家劉興亮(微博)看來,這場關於隱私政策的爭奪或源于谷歌與社交巨頭Facebook的角逐。
劉興亮認為,谷歌目前還是基於主要通過分析Web流覽記錄和搜索記錄來提供有針對性的廣告。 而Facebook則更進一步,利用其社交網站挖掘使用者及其好友的喜好,從而提供更具針對性的精准廣告,這也為Facebook打下了良好的廣告收益基礎。
相對來言,谷歌的隱私權原則更加保守。 Facebook創始人馬克·紮克伯格很看好使用者將會越來越樂意和他人以及廣告商分享個人資料,他曾表示,使用者不但真的越來越樂意分享更多不同種類的資訊,而且也更公開地與更多人分享這些資訊。
就在此前,調查公司EndersAnalysis發佈的報告顯示使用者每天停留在Facebook上的平均時間是12分鐘,佔用戶總線上時間的15%;而谷歌則為10%。
微軟借機「反咬」谷歌
就在谷歌焦頭爛額忙著應對此次隱私新政策帶來的各國監管部門審查的時候,其競爭對手微軟趁機「咬」了谷歌一口,利用谷歌的新隱私政策大做文章,甚至宣稱谷歌利用使用者隱私獲取了更多利潤,發動新一輪的廣告攻勢。
事實上,這並不是微軟第一次指責谷歌的隱私「操守」問題。 微軟公關部門副總裁弗蘭克·肖對此發表博文稱,微軟向使用者提供了比谷歌更安全的選擇,谷歌因新隱私政策受到廣泛抨擊。
此後微軟還展開大規模廣告活動,試圖從谷歌挖角更多的使用者。 弗蘭克·肖表示,谷歌新的隱私政策將給使用者控制自己的資訊帶來更大困難。 相比之下,微軟提供了更為友好的方案,「我們確保使用者上網活動的安全,使使用者能控制自己的資料,使用者可以選擇將自己的資訊存儲在自己的硬碟或雲計算環境中,或者存儲在這兩個地方。 」
弗蘭克·肖舉例說,Hotmail允許使用者設置自己的電子郵件不會被用於投放廣告。 雖然微軟對谷歌的隱私政策予以了全面攻擊,但是頗具諷刺的是,此前隱私保護團體PrivacyChoice曾公開指責微軟網站對使用者隱私的保護最為糟糕,落後于谷歌和蘋果。
據瞭解,該隱私保護團體對網站的隱私保護給予了0~100分的評分,微軟網站得分僅為79分,落後于谷歌的85分和蘋果的89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