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查看最新行情 內部正在進行一次歷史上最大規模的轉型運動:從門戶轉向一個媒體平臺。 9月16日,新浪聯席總裁兼COO杜紅對經濟觀察報透露,除了已經推出的專欄外,新浪正在開發一
查看最新行情
內部正在進行一次歷史上最大規模的轉型運動:從門戶轉向一個媒體平臺。
9月16日,新浪聯席總裁兼COO杜紅對經濟觀察報透露,除了已經推出的「專欄」外,新浪正在開發一套供自媒體使用的系統平臺,包括內容生產工具、專欄、博客、微博以及傳播途徑等解決方案,同時,新浪還將推出配套的廣告分成政策和系統。
自媒體的興起已經把新浪逼向了一個無路可退的角落,轉型勢在必行。
新浪把自媒體分成三個層次:一層是大眾原來就知道的那種塔尖上的專欄作家;其次是目前數量最大的中端自媒體,這些自媒體很多都是傳統媒體從業者,他們利用業餘時間進行寫作;第三個層次的自媒體就是那些更草根的、製作內容的普通人。
杜紅的話意味著,未來的新浪將把自己打造成一個「複雜」媒體平臺,在其上不僅僅是廣告分成這種模式,作為分類的媒體平臺,新浪還將有電商和其他增值服務。
從門戶1.0到平臺
杜紅強調了一點:自媒體要有持續的、高品質的內容。 而她認為,真正將來能夠得到更大發展空間的可能是各種生活類的、垂直領域的自媒體。 事實上,新浪對自媒體的開拓從博客時代就已經開始,對於新浪正在研發的自媒體廣告分成平臺,其模式基本上是現成的――徐靜蕾時代,有的博客大號每個月能從新浪獲得4萬元的廣告費分成,現在新浪只不過又把這樣的做法拿來給自媒體。 事實上,杜紅也承認現在專欄這一部分自媒體內容在新浪門戶流覽中占流量的比重已經很大――當然,不同的領域比重並不相同。
新浪在此前曾經在微博上推出了一個自媒體協會。 當時大V是微博上很重要的內容供應方,一方面大V的內容在活躍微博,另一方面他們也希望在這個領域能夠名利雙收。
新浪做的自媒體協會是通過建立一個平臺來實施計畫:在該平臺上無論是企業、個人都可以通過選取不同領域或按照興趣劃分類型,分為不同領域的自媒體帳號,新浪希望説明自媒體無論是在內容創造還是轉發上都能有所貢獻。
新浪向內容生產者伸出橄欖枝早在去年就已經開始,其自身的轉型也早已悄然進行――從一個傳統門戶轉向媒體平臺。
據悉,新浪的媒體平臺轉型有三個大方向:更加豐富、更加立體,更加平臺化。 談及更加豐富,杜紅稱,主要是內容來源的豐富,除了傳統媒體內容的轉載外,還會有更多的原創和來自自媒體的內容;其次是內容展現形式的豐富,除了文字之外,視頻和圖片的豐富程度也會提高而且這些內容很可能會來自于自媒體 ;而在移動端和PC端因為使用場景不一樣,也會採用更加多樣化的表現形式來吸引讀者。 對於這一點,杜紅坦陳,因為使用者使用環境、場景和需求的變化,一方面需要產品上面做驅動,另外需要有非常豐富的媒體運營經驗,還需要平臺有影響力。
論及新浪媒體平臺化的「立體」方向,杜紅否認了外界認為她要把新浪頻道垂直化或者變成小公司的猜想。 杜紅表示,新浪的立體和垂直有一個根本的區別,「立體」意味著多維度的關係鏈。 比如新浪體育,有頻道也有聯播台,同時還有體育社區,體育社區構建在微博上,不是傳統意義上的體育聊天室,而是要構建一個與某項具體賽事相關的真實關係。 當然,這裡面蘊含著新浪未來更多的盈利模式,例如在社區關係鏈中,很多人因為要在這個虛擬世界中獲得更多的尊重和關注,就可能為之付費購買實體裝備,甚至虛擬裝備――這就讓新浪又可以獲取電子商務上的收入。
該計畫對於與天貓打通的新浪來說,並不難。
杜紅口中「立體」的第二個角度,即除了有不同資產之外,新浪能夠跟重點領域所對應的行業有深度的捆綁,例如體育,轉播賽事的媒體,未來新浪可以將之做成一個體育產業鏈。 而新浪門戶的最終目標則是,做媒體平臺的立體化。 而這樣的模式也會讓新浪擺脫對廣告這種單一收入形勢的依賴,收入也會更加多元化,即廣告+增值服務+電商。
平臺化意味著需要一個更加開放的心態。 新浪試圖為內容生產者尤其是自媒體提供內容生產工具、傳播工具,甚至是資料分析工具。 新浪心中的開放平臺會具有更多的工具,例如新浪的自媒體開放平臺,會給自媒體提供對分析文章的資料、評論、點贊等有用的工具。 這對於自媒體下一步如何提升自己的內容品質,會有一個非常好的分析依據。 「通過大資料分析,新浪可以告訴自媒體們現在大家關注的熱點是什麼,從而規劃未來的內容,自媒體也可以圍繞這個去做自己的市場行銷。 按照不同的產品類別,廣告怎麼去分,也會跟電商做結合,自媒體也會有一定的利益在其中。 」杜紅稱,新浪自身從門戶到媒體平臺的轉型方向是既定的「豐富、立體、開放」,這是一個長期摸索的過程,但這個轉型與阿裡的投資沒有任何關係。
廣告必須適應需求
9月17日,新浪發佈了該公司的互聯網全媒體覆蓋廣告平臺「龍淵」和全平臺內容行銷、台網聯動、微博精選、資料閉環等四大行銷解決方案――如果說 百度 的鳳巢是能讓廣告更精准地到達需要的人,那麼新浪的「龍淵」 則是試圖讓廣告主自己選擇那些他希望達到的人。
新浪的理由很簡單,廣告必須適應需求。
在中國互聯網行銷的初期,入口網站首頁代表著互聯網行銷的入口,能夠吸引使用者「眼球」的位置就是企業爭奪的「行銷寶地」,獲得入口網站黃金資源成為眾多廣告公司和廣告主的重要工作,售賣方式主要以賣位置為主。
而隨著時間的推移,互聯網行銷進入高速發展期,隨著使用者上網行為趨於複雜,售賣方式也開始轉變為按時段銷售和大事件行銷,以此來適應線民的習慣與需求;而隨著社會化媒體的出現,線民的閱讀習慣越來越趨向于碎片化, 如何實現覆蓋使用者的廣度與深度則成為考驗互聯網公司的新題目。
此次新浪轉型的邏輯是,人們的閱讀習慣在改變。
在杜紅看來,人們的關注點不停地在各種螢幕間切換,在不同的APP等產品之間跳躍,也經常在各個平臺之間過渡,那麼廣告就應該按照獨立使用者控頻投放。
新浪試圖在「跨屏」中尋找一個連接點,從電腦螢幕到移動終端螢幕,又試圖在「跨產品線」中搭建一個橋樑:門戶、視頻、微博、移動端等四大產品線之間要有互通。
新浪正大力宣傳的投放系統是基於「User ID+CookieID+使用者行為日誌」等的多重定位,可以根據網路虛擬指紋識別技術來對使用者進行區分,進而針對個體使用者做控頻投放。 而杜紅認為,與傳統網路廣告投放相比,新浪的「龍淵」廣告平臺在無需制定廣告排期的情況下,只需要確定覆蓋的人數以及頻次和時間即可完成投放。
更甚者,新浪微博作為國內最大的社會化媒體平臺,擁有的不僅是使用者的社交關系和興趣圖譜,還有海量的使用者行為和偏好資料。
新浪與阿裡巴巴集團建立戰略合作後,正在試圖將使用者的流覽行為、社交資料、興趣圖譜、購物行為打通,通過對資料的挖掘,建立起完整的行銷分析體系,進一步描繪互聯網使用者的行銷形象,將資料回饋給生態鏈上的相關合作夥伴, 優化企業行銷決策,提升企業推廣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