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消息,據《連線》網站報導,隨著物聯網逐漸成為現實,人們生活中更多的步數被記錄,更多的睡眠模式被保存,更多的運動被應用化。 但是這些資料卻沒有多少合理性和野心。 開發人員忽略了那些真正需要可穿戴設備的使用者,還在不斷湧向已經飽和的年輕人市場,收集這些健康人群的膚淺資料。
開發人員應該感到羞愧,因為老人、慢性病患者和窮人等最有可能從這項技術中獲益的人群被無視了。 事實上,相比同FDA(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HIPPA(醫療電子交換法案)進行接觸,這些公司對於説明富人練腹肌和跑五千米更感興趣。 這可能會成為它們自取滅亡之舉,因為實際上醫療領域是一個非常有利可圖的市場,全球每年在慢性病上的開支高達2萬億美元。
Fitbit和Jawbone都在華盛頓的可穿戴及物聯網大會上展示了自己的增強現實技術,這讓我們看到了這個行業當前的發展:彼得·李(Peter Li)是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生物醫學專業學生, 他發明了一款能夠準確計算俯臥撐次數的手錶;耐克的首席科學家對當前智慧手錶收集的一些資料(步數、溫度和血含氧量)表示質疑,聲稱這些資訊對於衡量運動表現而言無關緊要,他強調了分析人類行為智慧演算法的重要性 ;阿迪達斯則向我們展示了一款能夠別在該公司生物識別運動胸罩上的心率感應器。
隨後Qualcomm Life公司的業務發展主管卡比爾·卡薩古德(Kabir Kasagood)登場亮相,這是一家生產可穿戴設備半導體的公司。 卡薩古德建議開發商應該停止對這個飽和市場的投入,轉向擁抱醫療衛生行業。 「我們應該離開孩子們的遊戲桌,轉向成年人的遊戲桌,」他說,「假如你真的決心要做這件事,你應該向FDA張開懷抱,去瞭解HIPPA,把自己的設備連接到電子醫療記錄,遵守所有的醫療法律法規。 這個市場的創新極度匱乏,我願意離開健身領域,投身醫療領域,這才是能賺錢的地方。 」
但是聽眾們的反應很冷淡,畢竟監管讓人厭煩,臨床試驗也是阻力之一,與老舊的系統對接更是無聊,安全需求和對使用者資料的限制也有可能對變現造成影響。 似乎是為了印證這個觀點,幾分鐘後iStrategy Labs的行銷總監在現場展示了一款名為Dorothy的鞋夾,使用者只需用腳後跟連踏三下就能通過Uber叫來一輛車。
截至9月30日,市面上共有266款可穿戴設備(118款為健身設備),其中有23款已經退市。 從矽谷到三藩市,從奧斯丁到麻省理工學院,許多年輕、健康、高學歷的男性創業者正在為類似自己的人群開發用處很小的應用和設備。 事實上,從個人電腦到互聯網再到社交媒體,我們當前正在使用的大部分資訊技術都是這樣起步。 技術開發者作為技術的早期消費者,知道我們的母親也用上這些技術。 矽谷假設健康和保健技術也將遵循同樣的路徑。
但是假如你真想追逐利潤,而且真正瞭解那些從健康和保健技術中獲益最多的人群,那麼矽谷的假設就站不住腳了。 實際上,可穿戴技術的普及方式和互聯網、智慧手機並不相同。 那些已經購買了運動追蹤器的美國使用者中有一半以上已經棄用了這些設備,三分之一的使用者在購買設備六個月之後將它們扔進了抽屜或乾脆送人。
那麼,有誰會長期監測和追蹤自己的健康指標呢? 答案是患有兩種以上慢性病的人。 據皮尤資料顯示,45%的美國人至少患有一種慢性病。 沒有慢性病的人群中只有19%追蹤自己的健康資料,患有一種慢性病的人群中有40%這樣做,而這個比例在患有兩種以上慢性病的人群中高達62%。 截至目前,今年可穿戴醫療設備上的開銷已經達到28億美元,預計未來五年這個數位將增至83億美元。 假如將2014年健身手環和智慧手錶的銷售額乘以6,依然無法超過今年美國市場63億美元的血糖試紙銷售額。
慢性病患者不會因為新鮮感減退而突然棄用可穿戴設備,對健康資料的自我追蹤、測量和量化能讓他們遠離醫院。 但是仍有不少開發者寧願在駭客馬拉松上創造一些無聊的玩意,也不願意為這些人群開發應用和設備。
某些時候,開發人員應該問問自己,他們是更為懼怕HIPPA的安全規範、FDA的審批流程,還是只是不願意為那些不喜歡自己的人群開發產品?
當前社會正日益受到老齡化和慢性疾病的困擾,我們每年在上面的投入足以抵消我們的經濟發展成就,那麼我們的創新能否上升到應對這些挑戰的高度呢? 或者只是滿足于連踏三下用Uber叫輛車?
(責任編輯:mengyish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