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上的社交網路,滿滿的開始盛行,這不僅改變了我們對於職業生涯的管理方式,同時也影響了社交網路自身。
由於經濟持續的低迷,數百萬企業經理人的職位危在旦夕,他們匆匆的加入了線上社交網路,用來構建他們的社會資本。 於是LinkedIn等網站的人氣開始一路飆升:一年前該網站還名不見經傳。 大多數人認為,這僅僅只是一個集散平臺而已,只能供職場人士在規劃下一個職業發展方向時搜索相關的職業連絡人。 與之相比,Facebook吸引的物件就主要是那些要找一個富有吸引力的網站,那些進行開心社交的使用者。
如今, LinkedIn 在美國的年增幅已接近200%,現有總會員數超過3,500萬,其中,許多會員以前就供職于遭受嚴重衝擊的金融行業。 受經濟衰退影響的經理人雲集于此類網站,LinkedIn 只是其中之一。 德國的 Xing 擁有700萬會員,其中還有一個頗為特別的雷曼兄弟同事會 (Lehman Brothers alumni) 板塊,英國的 Meet the Boss 將會員資格限制為金融類首席級高管,這兩個網站的會員隊伍正發展壯大。
線上社交網路激增的人氣正在轉變商務網路的性質,同時,也對人們管理職業生涯的方式帶來深遠的影響。 但是,這也預示著,社交網路本身將要發生深刻變革。
隨著如此龐大的人群湧入線上社交網路,社交網路和商務網路之間的界限也日益模糊。 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是,虛擬世界所適用的價值觀與行為準則是否會同現實世界的價值觀和規範發生衝突。 Facebook 的介面直接嵌入了「朋友」的理念,但是,卻充斥著越來越多的自我炒作者、職業演出者和行銷企業家。 隨著這種趨勢愈演愈烈,以及那些將 Facebook專門用作職業網路社交的使用者不斷湧入,接下來會發生什麼呢?
當然,在這種趨勢背後,存在著強大的經濟因素。 正如社會學家林南在他的著作《社會資本》(Social Capital)1中所述,「個體參與互動交流和社交網路,以便獲取利益回報。 」這些利益回報建立于資訊、影響力、社會信用以及認可的基礎之上。 同時,累積的社會資本可以讓個人優先獲得社交網路中的「資源」,從而在勞務市場中取得競爭優勢。
對於許多人而言,最讓人不爽的事情莫過於一個剛認識的新「朋友」立刻開口請求説明。 通常,比較妥當的做法是,以奉獻者而不是索取者的姿態進入社交網路,根據互惠互利的原則,循序漸進地構建關係網絡。 總而言之,對於線上社交網路而言,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建立在信任和相互扶持的基礎上,起支配作用的文化是彼此分享,而不是推銷。
真的可以將這群蜂擁而入的人看作是朋友嗎?人類學家告訴我們,一個人不可能與超過150個人維持穩定的社會關係。 在 LinkedIn 上與超過150人維持比較鬆散的職業網路關係看似合情合理,但是,這會扼殺內涵豐富的社交關系,而正是這種社交關系構成了 Facebook 等網站的基本結構。 在 Facebook 1.75億的會員中,「結束朋友關係」的現象已呈增長之勢。
可以有把握地說,如果經濟低迷持續下去,我們將目睹如下衝突的進一步加劇:衝突的一方是建立社交關系的非理性本能,另一方是因職業原因而構建社會資本的理性考量。 若是如此,「線上朋友」的概念可能要經受更多的考驗。 我們會更頻繁地問自己那個老掉牙的問題,「要朋友幹嗎?」。
請您參與對話,說出您的想法。
作者簡介:Soumitra Dutta 教授是歐洲工商管理學院(INSEAD)的羅蘭貝格商業與技術講席教授,Matthew Fraser 博士是該學院高級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