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Facebook將實現60億美元的收益,不需要使用者支付一分錢。 或者,如杰倫·拉尼爾所說,Facebook的使用者今年將為這家公司創造60億美元的收入,卻得不到一分錢的報酬。
現在,大多數人隱隱約約都知道,Facebook的價值依賴于使用者在不知不覺中積累的資料。 通過分析使用者的喜好、身份資料、個人資訊和流覽習慣,Facebook的程式就可以知道每個使用者最容易被哪類廣告吸引,每個網站頁面都有一個「喜好」按鈕,哪怕你從來不摁,也會把你的資訊回饋給Facebook。 如今即使你不上網,Facebook也能追蹤你的動向:和資料庫銷售公司的達成交易,跟蹤你在超市購買的物品,然後利用這些資訊分析你作為一個消費者的內在模式。
在數位時代,有一句爛熟于耳的話,「假如你沒有為某件產品付費,比如說‘Facebook’,那麼你就是產品本身。 」這句話不那麼正確。 Facebook的主要產品依舊是社交網路本身,這種產品的效用和品質促使人們註冊並分享他們的資料。 但什麼東西造就一個良好的社交網路? 就某種程度而言,當然需要乾淨的佈局和直觀的特色,但真正吸引人的卻是它的內容。 那麼是誰提供內容? 是使用者。 簡而言之:使用者提供的內容使網站變得美好,他們的個人資訊使得網站變得有價值。
這一切都解釋了為什麼一家雇員少於5000人的公司,如今市值超過650億美元。 比有機食品連鎖超市「全食」、美泰玩具公司、傑西潘尼百貨、美國鋼鐵公司、固特異輪胎公司、捷藍航空公司和巴諾書店加起來還多。 Facebook的員工個個聰明勤奮,但他們每個人並不值1300萬美元。 Facebook的使用者如此孜孜不倦,以至於它的員工只需保持燈火通明,伺服器運轉良好。 我們工作,他們贏利。
在「虛擬實境之父」拉尼爾看來,這不僅是不公,而且是即將到來的資訊經濟的致命缺陷。 拉尼爾在新書《誰擁有未來》中預見到,不僅社交網路和搜尋引擎從我們的資料中獲利萬億,所有商家包括零售商、銀行、保健行業都可以從中獲利。 拉尼爾認為,它們會以誘人的價格提供極好的服務,同時卻使我們陷入失業的境地。
2011年,風險投資人馬克·安德森在《華爾街日報》撰文「為何軟體正在蠶食世界」,稱技術公司正在接管經濟。 電腦技術的迅速發展,使得大量產業工人和實體零售網路被幾個伺服器和幾十個能幹的程式師取代。 有時新興技術蓬勃發展,扭轉行業乾坤,比如說亞馬遜顛覆了Borders連鎖書店和巴諾書店。 在另一些行業,現有的巨頭悄悄變身為基於軟體的公司,比如,沃爾瑪領先開發基於軟體的後勤和派送系統,現在正在發展「社會基因組」計畫,根據消費者的網路行為繪製他們的興趣和關係地圖。 換句話說,沃爾瑪正變得更像Facebook。
安德森認為這為「美國經濟帶來深刻的積極作用」,但拉尼爾卻認為未來糟透了。 他指出,1988年柯達還是數碼成像產業的領頭羊,在全球有14萬員工,如今它已經破產,被提供免費拍照、儲存和分享照片等技術服務的公司,比如Instagram打敗。 去年,Facebook以10億美元價格收購Instagram,當時該公司雇員只有13人。 那麼其餘的139987個崗位哪裡去了? 拉尼爾的論點是它們沒有「正式記錄在冊」。 為Instagram工作的是一億名活躍使用者,他們得到的報酬不是現金,而是使用Instagram的應用。
拉尼爾想像中的未來,每個人都能使用免費或便宜的商品和服務,但沒有工作。 電腦取代工人將極大提高效率,但財富和職業卻越來越集中在少數編寫代碼和控制處理資料的伺服器的人手中,其餘的人將面臨失業和經濟上的不安定。
拉尼爾意識到大資料時代的革命正在難以阻擋地改變經濟。 你可以停止使用Facebook,但你能停止使用谷歌嗎? 也許現在你可以,但當馬路上滿是谷歌的自動駕駛汽車,正以每秒750百萬位元組的資料流量避免交通事故,比任何一個人類司機技術更嫺熟時,你還能退出嗎? 大多數人都不能,現在單單美國就有160萬卡車司機,他們能避免失去工作嗎?
在經濟學上,這稱為集體行動問題。 在自由市場上,這個問題無法通過個體決定來解決,只能由政策或社會規範帶來的全社會範圍內的變化來解決。 在許多方面,自從馬克思時代以來這個問題就纏繞著資本主義,這只是同一個問題的新形式。 正如貨幣產生貨幣,資料產生資料。 拉尼爾的世界中權力並不集中在地主和實業家手中,而是集中于他所稱的「塞壬般的伺服器」。 谷歌和亞馬遜這樣的公司的巨大機器網路,以吸引人的服務誘惑你進入,吸走你的資料來為其電腦程式的不斷改進提供燃料。
拉尼爾提供了一種新的解決方法:人們應為提供自己的資訊獲得報酬,按位元組來計算。 假如你的臉出現在Facebook廣告裡,Facebook從你的喜好中獲得價值,你就可以從中抽取一部分作為報酬。 新型的互聯網架構中,只要有人使用資料資訊,系統就會自動通告資訊來源,並計算報酬。 這類遙遠的提議似乎完全沒有實現的可能,起碼我們的數位未來遠遠沒有拉尼爾想像的那麼可怕。
拉尼爾把一些互不相干的問題摻合在了一起。 比如,攝影師、音樂家、作家創造的資訊,跟我們在網上閒逛時留下的資料完全不一樣。 前者要求付出努力,生產出具有獨立價值的產物,而且相對比較容易追溯到創造者,對於這類創造性勞動,已經有一些付酬體系,比如電子版稅等。 至於我們在流覽網頁、逛商店、開聯網汽車或走過攝像頭時留下的資料,是無法類比成勞動的,因為我們沒有花費任何精力去創造。
(作者:王欣責任編輯:王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