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周前,馬化騰在中國企業家俱樂部的內部沙龍上說,移動互聯網時代的運行規則與PC互聯網時代完全不同,騰訊如果沒有微信,可能是一場災難......
在我看來,這段被業界普遍認同的觀點,馬化騰只說對了前半段:移動互聯網時代的運行規則與PC互聯網時代是完全不同的。 至於後半段,尚有待觀察,也就是說,即便有了微信,也不代表騰訊能躲過「被顛覆」的災難,甚至,微信本身也預埋了很多災難的種子。
為什麼? 我從兩個角度試著分析。
一、微信是一張船票,但騰訊是一艘方舟
誰都明白,一如當初QQ成就了現在的騰訊,微信被寄予了同樣甚至更高的期望,因為移動互聯網的市場前景更廣、想像空間更大。 然而,正如馬化騰所說:移動互聯網時代的運行規則與PC互聯網時代是完全不同的。 那麼,天生長在手機上的微信,能否承受騰訊之重?
在我看來,存在於移動互聯網生態的微信,在穩定性(防禦性)與拓展性(攻擊性)方面,並不優於存在於PC互聯網生態的QQ。 如果說曾經的QQ可以成為騰訊的肉身,那如今的微信充其量還只是騰訊的一張臉,即便它有無限的想像空間。
首先,微信在本質上是更適合手機端的一款即時通訊工具,說得露骨點,它是短彩信的升級版。 它擁有極為精簡的介面、流暢的交互、易用的功能,但它使它真正獲得成功的主要原因,還在於騰訊擁有無人能比的使用者資源與運營資源。 說白了,這事兒短期內只有騰訊能幹(也許未來會出現新的社交霸主)。
所以,縱使騰訊內部有一萬個分歧,一萬個不願意,當使用者不自覺地把微信當成更適合手機側使用的QQ(當初也是憑即時通訊之利征服使用者)之後,「同根相煎」的戲份必須上演。 外界看到的是,微信在短短兩年內聚集了4億使用者,卻永遠無法瞭解知曉騰訊內部因此而付出了多大的代價。
外界也常常忽略一個事實,那就是在微信安裝量暴漲到4億的同時,使用者並沒有割捨掉陪伴他們15年的QQ。 因為,騰訊「一站式生活服務」的理念,已經通過QQ侵入幾億使用者的日常生活(騰訊也因此收穫了連續多年的高速財務增長)。
當你觀察每一個活躍微信使用者的背後,幾乎都掛著一個默默線上的QQ,不少人也掛著騰訊微博。 這正是現實的殘忍之處——光明常在不遠的前方,腳下也常留不盡的磕絆。
回顧騰訊這兩年的轉型與調整,你會發現,其背後的邏輯,藏有巨大的風險與漏洞——微信之于QQ,並不是一個偉大產品內部的代謝升級,而是一個橫空出世的偉大產品,打敗了另一個短暫瞌睡的偉大的產品;是一個橫空出世的張小龍, 敲醒了短暫沉睡的騰訊人。
難道這不好嗎? 當然不好! 不誇張地說,這已經說明,2011年之前的騰訊團隊,在移動互聯網領域是個徹頭徹尾的失敗者,被動的失敗者。 真正好的結果,是騰訊一直仰仗的核心團隊——QQ團隊——能夠在移動互聯網的大潮下,完成自我改良,自我代謝,自我升級,這不僅是風險最小的,也是過渡最順利的,它不需要再重新勾勒願景,不需要重新劃分資源,不需要重新佔領市場, 更不需要去大面積重新打磨隊伍...... 只需要把「一站式生活服務」的理念,繼續在手機側推行。
然而,當微信攜移動互聯網的大潮迎面卷來,騰訊如夢方醒,被自己嚇了一跳。 這一點,從馬化騰那一句「巨人倒下的時候,身體還是暖的」,便可說明。 因此,緩過神來的騰訊,極度渴望微信能把騰訊這艘豪華戰艦,帶進移動互聯網的「大西洋」,駛向另一片新大陸。
這本是無可厚非的,但真正令人擔憂的是:5.0版之後的微信早已超越船票的意義,正加速被騰訊打造成一艘豪華戰艦,從公眾平臺到遊戲、支付...... 騰訊當初放在QQ身上的核心業務模式,幾乎都原封不動的搬到微信上來了。 使用者真的願意在手機上使用一款雖然功能超級強大,但場景切換與頁面跳轉同樣超級複雜的App嗎? 別忘了,這不是PC,這是手機。
我不知道張小龍是否也認可這個策略,我也不知道原有的QQ團隊是否更加喪失方向感。 但我知道,微信之所以深得使用者喜愛的根本原因,還在於其極佳的通訊體驗,與多年來通過QQ沉澱下來的其他公司無可比擬的使用者關係資源。 QQ呢? 無論是PC端還是手機端,再沒有出現能讓使用者為之尖叫的「顛覆性」功能。
眼前的微信,也還沒有取得絕對性勝利,多個版本升級之後,其核心功能並沒有實現突破,甚至相對於QQ,它也是弱化社交的,因為除了搖一搖與附近的人,使用者找不到其他更有價值的社交發起點,同時,周邊產品還在不停向微信發起挑戰, 加之相對於QQ完整的產品體系與服務價值,我並不認為當前的微信,是使用者非用不可的。 對於大多數使用者而言,它的本質意義從未超越更加好用的短彩信功能。
二、與其將核心業務微信化,不如加速核心業務的移動互聯網化
幾乎所有的競爭,都衍生於行業內部;同樣,幾乎所有的壟斷也都從征服一個行業而展開。 這是市場規律,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尤其明顯,產品的升級與需求的升級交叉影響,行業變得無限垂直,需求與服務變得無限細分。
這種趨勢對誰的挑戰最大? 對巨頭企業的挑戰最大。 看上去他們是最堅不可摧的,其實他們也是最脆弱的。 因為,巨頭企業最終的出路大都是平臺,而平臺最大的隱患,就是其產品標準化,並漸漸遠離一線細分而多變的使用者需求。 這就是凱文·凱利所描述的場景:看上去巨頭佔據了使用者的中心,其實顛覆與創新無時無刻不在邊緣發生著。
所以,當越來越多的聲音,將微信定義為一個平臺的時候,我們不妨反思,騰訊是否在移動端準備好了足夠使用者挑剔的配套產品。
微信目前比較明朗的幾大業務分別是:公眾帳號平臺、支付與遊戲。 首先,微信公眾平臺,正朝著一個輕應用分發平臺的方向發展,但從已有的一些webapp產品的體驗來看,並不能產生太多的實際價值,尤其是手機端同一產品內植入其他應用的使用者體驗難以保持。 再說微信遊戲,有資料顯示,微信開通遊戲以來,累計下載量超過5億,非常可觀,但回到每個使用者與每款產品本身,你又會發現,微信遊戲的可拓展性與使用者的粘性非常有限。 當然,這只是小試牛刀,以騰訊遊戲團隊的能力,這一塊目前是最有理由被看好的。 騰訊總裁劉熾平也在不久前公開承認:遊戲業務已經借助微信登船了。
相反,我倒並不像大多數聲音那樣看好微信支付,不少評論都在強調微信支付的場景優勢,並預言微信支付將超越支付寶。 在我看來,微信支付短期內面臨的挑戰遠比遊戲大得多。 遊戲可以自成體系,但支付則需要電商這一絕對的場景來支援。
我相信大多數使用者,都能感受到微信支付綁定信用卡很方便,但這並不是關鍵因素,因為能綁定信用卡的App太多了,何況,在移動互聯網安全尚存較大風險的前提下,有多少人願意把信用卡綁定在一個微信號上? 而微信(騰訊)本身目前還沒有商品可售(微表情什麼的不算)。
目前國內最大的支付交易場景發生在電商領域(O2O領域也呈較快速度增長),其中使用者量與交易量最大的是支付寶,而支付寶相對於微信支付來說,最大的優勢就是在於安全(擔保),其次就是移動端使用者真正的支付場景大都發生在電商平臺上。 如果騰訊自身有電商系統,那將非常可觀。 如今阿裡已經防禦性切斷了微信藉口。 這對微信支付的傷害性還是很大的。 即便未來線下的O2O交易大量增加,微信支付也不是使用者唯一可選擇的平臺。 因為支付最終由商品交易行為來決定。 而騰訊在電商領域,始終做得不好。
同樣,這一問題延伸到阿裡方面,最要緊的並不是支付系統本身,而是能否持續創造使用者滿意的交易理由與交易場景,支付只是這一整套行為的結束性結果,本身並不值得哄搶。
所以,對於騰訊來說,與其將主要業務綁在微信上,不如加快其他核心業務類型的移動互聯網化,讓其他業務類型跟上微信的腳步。 在手機端圍繞微信這個入口,形成「一超多強」的產品矩陣,真正在手機側完成其「一站式生活服務」的過渡,而不是將所有寶都押在微信上。
一來微信無法承受騰訊既有業務模式之重,也無法完成QQ在同樣時期能夠完成的營收使命;二來PC互聯網不僅不會消失,短期內也將發揮巨大作用,從PC到手機,騰訊需要提升自身業務的延續性, 讓選擇不同業務類型的使用者可以在大騰訊內部完成不同使用場景的切換。 套用傳統企業更加追捧的O2O概念,對於騰訊這樣的PC互聯網巨頭來說,更應該做好P2M,也就是從Personal Computer到Mobile Phone的無縫對接。
這也剛好符合我在前文提到的未來的競爭趨勢與產業升級方向——越來越細分、越來越垂直,讓更多的團隊參與到不同的專案中,從不同的角度切入到使用者的深度訴求與行業的發展趨勢。 在這一點上,騰訊還真的應該學學百度在手機端的探索。
說了這麼多,我們還是有必要回到原點,思考以下三個問題:微信是什麼? 騰訊是什麼? 如果沒有微信,騰訊在移動互聯網領域又是什麼? 我相信明眼人更在乎第三個問題的答案。 實事求是講,騰訊在第三個問題上,答案並不出色。 當我們仔細研究騰訊在移動互聯網領域的探索與發展,多少有些一俊遮百醜。
總而言之,微信作為一款超級App,其前景是完全可以預期的,但前提是正確的定位與合理的節奏。 目前來看,被業界稱之為第一張移動互聯網船票的微信,雖然已經説明騰訊順利出海,但主要業務類型在移動互聯網領域的商業化探索方面,騰訊還有些華而不實,加之如冰山一般四伏的競爭者,還是謹慎為妙。
否則,誰都不能保證,它不會成為移動互聯網領域裡的泰坦尼克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