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網訊(記者 裴蕾 實習生 郭北晨/文 記者 馬健/圖)「爺爺! 」今年春節,61歲的許軍功格外高興,因為他可愛的聾啞孫子曉犇終於學會開口叫「爺爺」了!
今天是第16個全國愛耳日,昨日記者走進曉犇家,感受著他的幸福和快樂。
「聾兒們最大的期盼,就是在語言康復訓練中,能夠有更多的愛心人士陪他們說說話。 我們將徵集愛心‘說話志願者’! 」市殘疾兒童康復中心主任萬懿萍說。
愛心湧動 可愛聾兒植入人工耳蝸
家住鞏義市北山口鎮底溝村的許軍功和老伴兒張愛菊今年61歲了,兒子和兒媳都是聾啞人,家庭收入來源就是許軍功在鎮上當環衛工的500元和兒子兒媳外出打零工的工資。
2007年許曉犇的出生讓這個家庭重新燃起了希望,然而在曉犇半歲的時候,家人發現孩子聽力有問題,去醫院檢查確診為先天性聾啞。
許軍功說:「我只有這一個孫子,在我有生之年,就是砸鍋賣鐵也要讓他聽到聲音。 」
曉犇1歲的時候,家人為他佩戴了助聽器,但是效果不好。 爺爺就帶著孫子來到鄭州市殘疾兒童康復中心,經測試,曉犇屬於極重度聾啞,聽力為120分貝,佩戴助聽器之後的聽力僅為90分貝。
老師建議為曉犇佩戴人工耳蝸,但是20萬元的「天價」耳蝸植入手術費讓這個家庭無力承受。 幸運的是,鄭州慈善總會、市殘疾兒童康復中心和愛心企業共為曉犇捐助了7萬元,並在2013年曉犇7歲時順利進行了人工耳蝸手術,手術後的曉犇聽力是30分貝,接近正常人的水準。
愛的付出 六旬爺爺苦練普通話幫孫子學說話
裝上人工耳蝸後能使曉犇聽到聲音,但想恢復語言能力,後期語言康復訓練更加重要。
市殘疾兒童康復中心的老師介紹:「學校教孩子的時間是有限的,孩子更多時間是和家人在一起,只有家長重視,孩子才能更好地恢復。 」
許軍功從老家趕到鄭州,每月700元租下一間房子,省吃儉用陪著孫子,每天放學後帶著孫子去逛超市,拿起各種物品教孫子發音。
可一個新問題擺在了許軍功面前,學校要求教孩子說普通話,這樣才能更好和別人溝通,而他只會說家鄉方言,連拼音都不認識。
「再苦再難,也要讓他能夠走上社會,與人交流。 」許軍功從拼音學起,參加市殘疾兒童康復中心發起的普通話培訓班,堅持每天用普通話和曉犇交流。 每次聽到孫子開口說話,是許軍功最開心的時刻。
愛的收穫 孩子能聽到了,也能跟我們交流了
經過一年多的語言康復訓練,今年曉犇的發音有了很大的進步,他能夠使用一些簡單的句子與人交流。
昨日市殘疾兒童康復中心的老師來家裡,曉犇用略顯生硬的普通話高興地喊:「謝謝老師,一下來了兩個老師! 」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老師又問曉犇:「早晨吃飯沒有啊? 爸爸媽媽去哪裡啦? 」曉犇都能很快回答上來。
許軍功說:「今年這個年我們一家都特別開心,孩子能聽到了,也能跟我們交流了! 」
他拿出孫子的課本,指著書上的圖畫用標準的普通話教曉犇:「獅子、老虎、老鷹......」孫子跟著一句句學。
「曉犇8歲了,我打算過了年讓他在我們這裡上幼稚園,希望他能夠適應學校的環境,像正常孩子一樣學習。 」許軍功充滿希冀地說。
愛的接力
您能陪我們說說話嗎
市殘疾兒童康復中心主任萬懿萍介紹,我國有聽力障礙的殘疾人數占各類殘疾人總數的首位,僅該殘疾兒童康復中心像曉犇這樣的孩子就有60多名,年齡集中在2歲至7歲。
「這些孩子恢復好的話聽說能力幾乎可以達到正常人的水準,這不僅需要學校和家長的努力,還需要社會各界愛心人士的説明。 」萬懿萍說,很多聾兒及時佩戴了助聽器或接受了手術,仍然需要長時間的康復訓練,如何給孩子創造更多的「說話機會」尤為重要。
「我們正在召集志願者利用業餘時間來説明聾兒做康復訓練。 」萬懿萍呼籲,不論您是上班族、大學生,還是退休人員,只要有愛心,請幫幫這些聽障孩子,來和孩子們多說說話,讓孩子發出最美的聲音。